Banksy 涂鸦艺术的原始信仰
2018-10-19林芯芯
林芯芯
反抗艺术市场,不过也是一种创作
作为英国著名涂鸦艺术家,Banksy在拍卖会上自毁画作,承袭了他一如既往的戏谑与反叛。
10月5日晚,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Banksy的作品《Girl with a Balloon》以104.2万英镑的价格成交后,画框内的画作自动向下滑落,在众人瞩目下被割裂成碎纸条悬于画框外,仅剩红色气球的另一半留在画框内。
随后,Banksy本人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称早已在画框内安置碎纸机,“以防这幅画被拿到拍卖会上的那天。”而苏富比欧洲当代艺术部主管则表示并不知情。
对于Banksy的这一行为,有人质疑背后的商业动机,毕竟噱头极可能为作品增值,而以碎纸机的重量和厚度,专业人员经手时本不应忽略它的异样,但更多的人,仍愿意将它解读成抵抗艺术市场的姿态。
作为久负盛名的涂鸦艺术家,Banksy从未公开过真面目,传闻其1974年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他的涂鸦,大部分是戏谑的,诸如猩猩在下议院进行辩论、过街老鼠悠闲生活、蒙娜丽莎扛火枪、名画《拾穗者》的妇女在画框外抽着烟、《睡莲》的池塘漂浮着污染物,附带冒犯的创意屡见不鲜。英国女王登基五十周年时,Banksy甚至在作品中将伊丽莎白二世的面庞换成大猩猩。有时,他还直接进入各地的著名美术馆,将自己的作品挂在名画隔壁。
戏谑之下,他也时不时讽刺一把现代社会。在技术监视无孔不入的年代,他曾以监控摄像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此外,Banksy也曾是政治活动家,2003年参与了伦敦的反战示威活动,印发宣传牌,牌上写的是,“我不相信任何东西,我只是因为暴力的存在来到这里。”
上世纪60年代,街头涂鸦起源于美国纽约的贫民区,这种反叛行为最初未得到政府许可,如今渐渐演变成了一种街头艺术,引起了传统艺术界的注意。1972年,第一次涂鸦艺术展在纽约曼哈顿的画廊举办,1983年,涂鸦艺术在荷兰鹿特丹的美术馆展出,无秩序的边缘文化开始被主流接纳。在英国,Banksy的涂鸦作品就进入了大英博物馆,当地涂鸦艺术的流行也与民主化运动有关。
一路上,Banksy以自由与民主的名义,展示着涂鸦艺术最原始的信仰和精神。2010年5月,从未公布身份的他,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榜单。同年,Banksy执导的首部纪录片《画廊外的天赋》在伦敦车站的地下通道放映,这部自称“世界第一部街头艺术灾难片”的影片,获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在影片中,Banksy仍然没揭开身份面纱,镜头的主要叙事放在法国人泰瑞身上,此人不仅对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式的复制手段进行再复制,也四处借用和拼贴各个艺术家的创意,却误打误撞成了著名街头艺术家,通过举办画展盈利。Banksy在影片末尾评价道,“可能泰瑞一直是个天才,可能他只是有點幸运,也可能艺术本来就是笑话。”
这部纪录片最终票房超700万美元,可谓街头艺术的去魅之作。Banksy在片中自白,“通过这些著名的拍卖行,街头艺术突然火了起来,一切都变得有点疯狂,我的作品一下子成了商品,但我从来不是为了钱。”
现在,他可能仍在反抗资本和主流,也可能早已被资本和主流收编。早在2006年,Banksy就通过一次展览达成类似自毁名画的行为效应,他曾将全身涂鸦的活体大象带入房间,媒体蜂拥而至,“人们的争论、名人的出现和彩绘的大象,神奇的结合让这场展览会变成轰动一时的事件。”
苏富比拍卖夜之后,Banksy在社交媒体上引用毕加索的话:“对于破坏的渴望,同样也是对于创造的渴望。”这一次,反抗艺术市场,不过也是一种创作。至多,只不过是从涂鸦艺术转化成装置艺术,抑或,看客的反应也成了作品的景观。至于市场,其实从未因艺术的表达变化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