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到民国时期玉树地区商业地理初探

2018-10-19朱普选李瑞奎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玉树寺院商人

朱普选,李瑞奎

(1.西藏民族大学西藏旅游研究所 陕西咸阳 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陕西咸阳 712082)

位于青海东南部,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自唐以来就是汉藏之间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对汉藏间的经济交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历史时期玉树商业的发展状况,可以使我们对汉藏间的商业交流有深刻的认识,也能够为今日之玉树的发展提供资鉴。关于玉树的商业研究目前已取得一些成果,赵珍在《近代青海的商业、城镇与金融》[1]一文中将玉树作为牧区商业市镇的代表,认为该地区的商业活动具有集散贸易的性质。王振民从货币史的角度窥探了玉树商贸发展之概况[2]。雷琼《清至民国青海地区商贸市场专题研究》[3]一文,将玉树作为寺院型市场的典型纳之于整个青海商贸市场体系之中。尼玛永泽的《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影响下的玉树商贸文化》[4],分析了唐蕃古道在历史上发展过程中对玉树商贸发展的影响。勉卫忠的《近代青海民间商贸与社会经济扩展》[5]一文,将玉树作为基本市场置之于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体系之中。张保见的《民国时期青海商业及城镇的发展及布局述论》[6]一文,对玉树的商业空间贸易的分布特色及其空间的差异做了相关的论述。勉卫忠的《近代青海商业贸易中的交易方式》[7]一文,对关于玉树商业贸易中以物易物和货币交易两种方式也进行一定的阐释,认为这两种方式并存的交易方式,有利于商品流通。综览相关研究,关于玉树商业的研究多夹杂在青海一省的商贸研究及唐蕃古道研究之中,对其商业发展状况的专门性研究成果少之又少。运用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清民国时期玉树的商业地理进行研究,探讨地理环境演变对玉树商业发展状况的作用及影响,以求管窥玉树商业发展之效,为玉树商业发展提供借鉴。

一、清到民国时期玉树地区商业发展的地理基础及历史背景

(一)玉树地区的自然环境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东经89.4度-97.9度,北纬31.6度-36.5度之间。其北接海西藏族自治州,东与果洛藏族自治州相连,南毗邻西藏那曲地区、昌都市,西与新疆巴音郭楞接壤,全州面积十九万七千多平方公里,有“名山所宗”、“江河之源”[8](P24)的称呼。

玉树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之上,其地形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玉树北部为昆仑山脉,海拔有四千七百余米,是玉树与海西藏族自治州的分界线,同时也是黄河与柴达木河的分水岭。其南部为著名的唐古拉山,平均海拔五千四百米以上,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发源地,其中部的山脉扎那日根山横贯玉树中部,是澜沧江上游扎曲河的发源地。在群山的怀抱中,长江、澜沧江等河流发源于此,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玉树高原。

青藏高原气候以“高寒”为其主要特征,玉树因身居其腹地,故这一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玉树气温冬冷夏暖,最热月平均温度13摄氏度,最冷月平均气温零下八度,气温年较差比较小,但一日之内气温的温差十分大。玉树地区降水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和山地阻碍的影响,形成了东部多、西部少,夏季多、冬季少,白天多、夜晚少的格局分布。玉树高原海拔较高,紫外线较强,对牧草、庄稼的生长都有着重要作用,可以抑止妨碍各种作物生长的病菌。

总体来看玉树的地貌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众多大河发源于此,气候变化相当显著。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不仅会影响到农牧业的发展,也会对该区域的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玉树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

有清一代玉树地区经济并没有取得较好的发展,这与玉树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社会制度有关。根据《玉树志稿》载“玉树各族之地西北一带,荒寒广漠,积雪千里,其民皆以牧为业,东南各地高山谷深,避风蓄热,虽土瘠却有阳奥湾往,可田于民。”[9](P123)可知该地区农业发展因受到环境制约而不能得以较好地发展,而以粗放型的牧业为主业。虽然玉树自汉以降常为各民族相互交流之地,但其所实行的基本制度,依然是较为原始的部落制,至清一代玉树地区有二十五部族,控制着玉树各地区,占有各类财富。落后的制度严重阻碍了玉树地区经济的发展。

民国时期旧制度的瓦解,新制度的建立为玉树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民间贸易的发展,商人们可以自由贩运商品,农区跟牧区有了较为频繁的联系。结古镇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民国时期其商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使之成为区域的中心商贸市场,这不仅有利于农牧区间的交流,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清到民国时期玉树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布

(一)玉树地区农牧商品的地域生产

玉树地区的农业区被高山、大河、牧场分割形成了若干互不相连的小农业区,其主要分布在通天河、子曲河、杂曲河、鄂穆曲河等流域。《玉树土司调查记》载“群博百户驻色鲁马西南八九十里之折呀马地方,管番民一百余户庐居耕田。”[10](P3)玉树主要农产品为青稞和蔓菁。在宜农的河谷地区,当地耕田者在三月初,用牛角拉犁方法将青稞播种于土中,五月田地杂草生,始除草,八九月份即可收获青稞。蔓菁播种的季节主要集中在四五月份,时正值农忙时节,为了不违农时,寺院里的僧人会请假回家进行农耕。除了种植青稞和蔓菁之外,还有小部分地区种植小麦,主要分布在拉布寺附近。农区所生产的农产品除了保证供应本地区各族的粮食之外,也将其作为商品进行交易,换取牛羊、毛皮和酥油。

玉树地区的牧区主要分布在高山的地区,由于受到海拔的影响,在玉树地区形成了五种类型的牧场即高寒草甸草场、高寒沼泽草场、高寒草原草场、高寒灌丛草场、高寒疏林草场。“洞巴百户驻色鲁马西一百五十六里之岸陌计地方,管番民五十余户账居畜牧。”[10](P3)牧产品是玉树商品贸易中的主要货物。根据《甘青藏调查记》记载从玉树输出的商品中与牧业有关的产品有牛皮、羊皮、马、牛、牛尾、羔皮、羊毛等。[11](P219)其中以“牛皮、羊皮为大宗”[12](P439)。玉树有着大面积的草场,在这里生长的藏系绵羊、牦牛、马,一直以来受到商人们的青睐。藏系绵羊耐寒耐牧,有较强的登山能力,采食能力强,易屯肥,肉质好,羊毛纤维强,有光泽,弹性好。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牦牛,容易适应高寒少草的环境,其后躯肌肉丰满,瘦肉多。牦牛具有肉、乳、毛、役等用途即指其肉乳可作为食品,毛可以缝制各种手工产品,其也可以作为高原之上的运输工具。玉树马清秀耐看,对高寒环境容易适应,性情温顺,它能翻越雪山,即使在乱石山岗亦能行走自如。

正是在玉树的这种高寒的环境之中,使得当地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农牧二元结构,也使得玉树在商品的地域生产过程中具有农牧相结合的特色。农产品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不管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均没有牧产品多。牧业有了较好的发展,其产品种类比较多,一直是玉树输出的主要商业产品。

(二)玉树地区其他商品的地域生产

除了大宗牧产品和若干农产品之外,玉树地区也生产着其他副业产品,虽然其生产在数量上不能与牧产品相比拟,但其在商品贸易交换中的地位不容小觑。这些产品主要有旱獭皮、金钱豹皮、虫草、麝香、干鹿角、鹿茸等。玉树高寒的气候限制了各类作物的生长,但一些耐寒喜凉的动植物在这里能够繁殖和发展,成为玉树这一地区的特产。白唇鹿为世界珍稀动物常年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灌木丛中。白唇鹿全身都是宝,头角上的鹿茸为珍贵的中药材,鹿鞭、鹿血均可入药,鹿皮可以用来做高级皮革。旱獭皮在玉树产量比较多,因其绒毛光泽亮、丰厚整齐为人们所喜欢,其皮可以用来做大衣领子,皮帽子。金钱豹也活动于玉树高原,其皮可以用来做褥子,骨头可以入药,治疗疾病。虫草因其冬天形如虫子,夏日状如草故名之,其作为珍贵的药材而存在,《聊斋志异》尝云其“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竟能兼动植”[8](P24)。麝作为生活在玉树高原上的走兽,其雄性分泌出来的形成褐色颗粒状的物质就是麝香,是名贵中药材,可治众多疑难杂症。

手工业在玉树高原上发展比较晚,由于受到外界影响较小,其生产手工艺保持着原始状态。清前期玉树地区基本上就没有手工业,晚清民国时期手工业才有所发展,但其发展还是低水平的。根据《甘青藏考察记》载“初系某一人至印度学者,今玉树普遍矣”[11](P297)其主要产品有毛线、毛衣、毛布及帽手袜等,玉树藏族织的褐子与西藏的氆氇、康区的毪子齐名。至于玉树其他产业的发展就更晚了,直至民国二十三年才有工厂,仅能生产一些纺织品、铁及一些毛皮等。

综观玉树地区地域性的商品生产状况,其商品生产方式多数属于粗放型。对于商品基本上没有做精细的加工,只是靠农牧业生产和到玉树地区自然环境中直接索取,并没有对其进行一定的深加工。这也使得玉树本地区的商品生产具有一定的原生态性特征。

三、清民国时期玉树地区的商人与商路的选择

(一)玉树地区的商人

商人作为商品贸易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商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清前期鲜有商人在玉树地区进行经商,清中后期至民国之际越来越多的商人到玉树经商,且他们大多数来自于玉树的周边地区。根据《青海通史》记载民国主要在玉树活动的商人主要有四川甘孜和西藏等地的商人,其次是川、陕、甘、青等地的汉回商人。据《玉树土司调查记》记载“然玉树商贾多川边客蕃及陕甘商人,土人经商者甚少。”[10](P29),“玉树之商帮有四,一、山陕帮,二、甘孜帮,三、西宁帮,四、土著帮,以上四帮以甘孜帮为最大,在拉萨西宁均有分号。”[12](P435)主要输入玉树的商品主要有茶、大米、食盐、烟酒、糖等一些生活必需品。可见在玉树主要进行商贸活动中的商人主体由川边的藏人及甘青川陕等地的汉族人和回族人构成,且输入的商品种类也相当丰富,商人在势力上和控制商品能力上,多为四川甘孜商人,甘孜商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玉树地区最大的商帮群体,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其一,甘孜地区位于茶马古道之上,历史上一直是汉藏贸易的重要之地,使得这里的人有了经商的传统,根据《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记载大约唐宋时期就有外地人在此地经商,后来当地人也开始在这里经商。“至民国时期甘孜县城就有13家商铺,寺庙商7家,土司商2家,头人商4家”。[13](P77)其二,因为甘孜距离玉树地区较近,并且这两地都生活着藏族,有着共同的语言,这为商品交流提供了便利。曾在商人中间传播这么一句民谚“学了藏语值银子”,体现出语言交流对商业发展的重要性。其三,甘孜靠近川茶的产地,便于其采购,另外甘孜商人经常活动于茶马古道之上,可以通过贸易换来其他商品在玉树地区进行买卖。茶叶为玉树商品交换中的大宗货物,根据符必春等人研究,四川的茶叶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地区,川东、川西、川南等地[14],甘孜商人可以通过就近采购以减少成本,有利于其获得更大利润。

山陕商人能够在玉树经商,主要得益于清至民国时期政治上的相对稳定、西部的开发和陕西的丰盈物产。根据《陕西商帮史》记载陕西商人之所以能够经商青藏高原主要是因为“1723年雍正皇帝派岳钟琪率兵五千,马队一万直捣罗卜藏丹津,歼灭庄浪卫的叛军,平定青海。”[15](P240)“对藏人实行改土归流,令地方官管辖”[15]为陕西商人在青藏高原经商奠定了政治基础。西部经济的开发“涵养了陕西商帮存在和发展的市场购买能力”。[15](P243)关中地区,沃野千里,生产的商品种类丰富,便利于陕西商人就地取货。晋商也在较早的时期与陕商一道在玉树地区经商,根据《晋商兴衰史》记载“清政府,两次派兵进军西部,平定叛乱,为晋商的经商活动,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16](P52)

西宁商人在玉树地区的整体实力没有川边地区藏商强大,但其对玉树的商业发展还是有重要的影响。早在明清时期随着西宁地区的经济发展,农牧产品产量逐渐增多,使得人们对商品输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初是山陕商人在西宁地区经商,推动了该地商品市场的发展,同时也刺激了本地商人的兴起,尤其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占有巨大的市场,西宁商人开始将其贸易范围向玉树地区推进,活跃了玉树地区的商贸活动。

除了外地商人之外,玉树地区还有一些本地的商人,主要指的是本地寺院里的喇嘛。根据《青海藏族史》记载“青海藏区,寺院是主要的商业场所,喇嘛是主要的经商者,在藏族群众的观念中,寺院喇嘛经商务农均属正当。一些以‘善贾著闻’的喇嘛,已经从宗教中分离出来,常年趋利而动,成为农牧区的主要商贾”。[17](P581)由此可知,玉树地区寺院的喇嘛可以从商,并且其可以依托寺院进行商业贸易,有利于聚集四面八方的信众进行商贸活动,从而进一步推动本地商业的发展。

(二)商路的路线分布及特点

商业的发展和交通道路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二者之间成相辅关系。玉树作为重要的交通要塞,连接着进入藏、青、川、甘等地的道路。

玉树通往各地的道路总共有六条大道。[11](P299)玉树赴藏大道,始结古,西南行至中达,再西南行逾朝午拉山至索旁羊宗出青海境,过杂车火地,渡江娘河,经三十九族界,至拉曲喀,抵前藏。该条路八九月适宜通行,冬季则大雪封山,夏季道路泥泞,最不易行。玉树赴囊谦道路。始于结古,过庞孔咱、过曳吉松多、经龙喜寺、至落瓜拉瓜,再经顾旦寺、里乃鲁、喀至到达囊谦。道路再由囊谦通往各个地方,主要有囊谦至穆桑巴吾松多、浪木达、乌其寺等路线。玉树通往西宁的道路。始从结古东北行至喀耐寺,再西北行至咱曲河滨,北行翻越巴颜喀拉山至班禅玉池,东北行至窝落、翻日月山、过湟源县、东行至西宁。玉树至西康之路,主要从结古东行至歇武寺,过打木多至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玉树至昌都的道路,从结古南行过拿伦多、代隆屯、果得、里仁达等地至普县治,再向西行过卡贡、童山沟、觉雍等地至昌都县治。昌都东行经恩达、乌齐至察雅。玉树至邓柯之道,从结古西南行经喀啥、詹目至邓柯县治,然后转至其他地区。以这六条大道为基础,又与其他道路相连,在该地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交通网络。

综观交通道路的发展,可以从中得出玉树地区的商路构成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历史上的官方道路被商业充分利用。唐蕃古道从西宁至玉树段,这一条道路在民国时期是西宁商人和山陕商人进行商品运输的主要道路。其二,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道路网络也有所完善,逐渐形成了以结古镇为中心的商业道路网络,商路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其三,商路运输受到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如赴藏大道上,冬季易受大雪封山的影响,夏季易受道路泥泞的影响。其四,商路网络形成与市场层级关系明显,在各大道的交汇之地玉树结古镇形成了区域性的中心市场,在其周边地区的道路交汇处形成了小的市场中心。

四、清到民国时期玉树地区商品中心市场的形成及商品贸易的交换

(一)因寺成镇,因市兴镇形成高原一级商业中心市场

市场指的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是商品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角度来看,玉树的商品贸易的发展历程还是比较缓慢的,其市场规模也比较小,其发展主要受制于玉树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其主要的商贸活动集中在玉树的县治所在地——结古镇。

结古镇位于青海省南部,在今结古市东北部,扎曲和巴曲横贯镇中,镇四周皆为高山,但结古镇是一块海拔仅有三千七百米的河谷台地。结古藏语意为“集散地”,很久以前结古就是西宁、拉萨、康定间的贸易集散地。根据史料记载“川西雅州每年要发九万驮茶叶至结古,然后由结古发五万驮至拉萨,发四万驮至青海发至各蒙族藏族聚居区进行销售”[8](P24)。结古寺作为商业市场中心始于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初年其商业最为繁盛,结古镇有商户200多家,商人主要来自于陕西、青海、四川及本地。经营货物不下数百种,甚至还有从印度、英国等国家运来的货物。可见结古镇的商业发展规模和商品种类相比于之前都有了大的突破。

结古镇的商品经济除了外地的商人在本地经营外,以寺院为主要交易场所,寺院喇嘛从事商业活动是这一地区商贸活动的主要特色。寺院的喇嘛经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由寺院管家按股筹资,在附近设立商号,常年经商。第二是由寺院与部落头人相结合,并派专人负责经营。最后利润由寺院、头人、经营者按比例进行分配,每年结算一次。若没有便没收经营者家产作为补偿。结古寺作为玉树规模最大的寺院每年通过寺院商品贸易获得银圆10万元,占玉树总贸易额的百分之十二。

综观结古寺商业的发展,其之所以能够成为区域中心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因为其是联系青川藏等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各种货物均需要在此地转运,这为其成为区域的中心市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二,因为寺院商业经济的发展。结古寺作为玉树地区最大的寺院,该寺院的商业活动规模较大,并且其获得丰厚利润,在玉树地区整个商品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结古镇成为中心市场具有推动作用。第三,来自各地区的商人在这里从事各种经商活动,是带动结古镇成为商业中心的重要因素。结古镇作为区域的中心市场,对周边地区的商业影响也越来越大,也促使其形成若干小的商业市场。

(二)以部落分布、藏传佛教寺庙为中心的次级商业中心的形成

表1:玉树民国时期商会集时间地点统计表

玉树地区作为青海省的重要畜牧区,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结古镇作为玉树二十五族的走集之地,故商贸活动多在结古进行,这种贸易活动受地点和时间的制约,各族领地并没有固定的商品交换场所。随着商贸活动的不断发展,为各族能在本族之地进行商品贸易提供了可能。玉树地区牧民多逐水草而居变幻不定,再加上与内地商人没有共同的语言,使得内地商人无法进一步扩大其经商范围。而分布在各个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的寺商们,可以根据寺院信众的多寡,利用宗教的法会,让众多的牧民聚集于寺院,来进行商品交换。结古寺周边分布着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从而形成了以结古为中心市场,牧区寺院为商业中心的商品贸易交流网络(表1)。玉树通往各地的六条主干道,与通往各寺的支路形成了较为密集的道路网络,这极大方便了各个寺院商贸活动的开展,也加强了与玉树地区内部的交流。

(三)玉树地区区域性的商品交换主要方式

玉树地区的商品交换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物物交换的方式:即牧民们将自己的产品运至商品贸易市场出售,换取其生活中所需的布匹、茶叶及日用品等。茶叶作为商品贸易中的大宗,商品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其可以在该地区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进行商品交换。《玉树——康藏高原之枢纽》载“茶除藏人日用之必需品外,更兼有货币之作用,以之易本地及各种来路货,买零用均无不可”。[12](P135)玉树地区的商品交易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三四月和八九月,主要是因为这时玉树牧区产品商品质量好,并且种类较多。(表2)这时期的天气好,行路较为方便。

表2:民国时期玉树三月来货物输出表

少量的货币交易是玉树地区商品交流的第二种方式。玉树地区多为牧区,地广人稀,少与外界交通,故在人们的意识中还没有对货币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藏区的群众也生怕上当受骗,所以在玉树地区低一级的商品交换过程中多为物物交换。货币交易多在玉树寺院商人、贵族和来自于其他地区的商人之间进行。《玉树土司调查记》载“玉树货币均用藏圆,藏圆乃印度所用硬币辗转流于玉树二十五族者”。可知藏圆是玉树地区的重要货币,其为英国在我国进行商业渗透的产物。藏圆的使用虽然是玉树商品贸易进步的标志,但其在运用过程中也存在着重要的问题,影响的着玉树地区的商业发展。即“贸易计算物价,不以实物之单位为准,而以藏圆单位为准”[10](P34),根据实物多少用藏圆来计算,由于藏圆没有辅币,使得商品交换变得更为复杂,且之间存在着贸易交换不平等现象。除了藏圆之外,玉树的商业贸易中的货币还有川洋和法币,川洋指的是赵尔丰经营西康所造之钱币,在玉树地区川洋多分裂成为数片称其为“破钱”,商品交换时破钱多为通用货币,每破钱六元可抵洋元两元。民国二十九年后,法币进入玉树市场,因其不断贬值,影响了商业的活动的进行,再加上藏族对法币没有信仰,法币与破钱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兑换比,因此法币的流通并没有对商品交换提供便利,反而促使玉树地区的货币制度越来越乱。

五、余 论

清代玉树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整体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但在民国时期玉树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结古镇成为了区域性的中心市场,并带动周边各地区形成了若干个小的市场中心,形成了周边市场中心——中心商业市场的二级商业市场体系。在商品市场交换中也体现出了商品生产的原生态性和商品市场寺院化的地域性特征。玉树地区商品的生产,主要依靠于当地的特殊的环境,人们通过畜牧业获得相关的牧业产品,同时到森林中获得其他副业产品,这些商品具有原生态性。寺院商人在商品贸易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以寺院为主要交换场所的寺院性商品市场不断的发育,逐渐形成了以寺院为中心的商品市场。玉树地区的每一个商品中心市场位于寺院的附近,寺院对该地区的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玉树地区的商品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玉树地区地理位置特殊,经济形态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虽有小部分的农业区,但农产品在市场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数量规模小且种类单一的特征。玉树地区市场上的农产品,更多的是需要从外地进货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玉树周边多高山河谷,从周边地区进入玉树地区的道路或要翻山越岭,或要跨河越谷,冬日会遇见大雪封路,夏季遇到下雨时,道路便会泥泞,难以通行。另外商路上多寇盗出现,商品被抢是最为平常的事。所以,交通运输的艰难性严重影响了玉树商品经济发展。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玉树地域商品经济的又一重要特征。玉树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之上,海拔较高,人口密度比较低,且生产生活方式多以游牧业为主,人口分布零乱,而商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需要靠一定的人口数量才能得以发展,再加上玉树地区的人们多以信仰藏传佛教为主,故其多依赖于寺院性的商品市场,每个寺院的信众多寡不一,影响范围不一样。结古寺作为玉树地区第一大寺院,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以它为中心的商品中心市场,而二十五族地区的小寺院因其影响范围有限,其地所形成的商业中心和结古镇中心市场相比,在规模上和商品的数量上存在着很大差距,且各地寺院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使得区域性商品市场呈现出不平衡性的特征。

总之,清民国时期玉树商业的发展是在其特有的地理环境下所进行的,不管是在地域性的商品生产、商路的选择,还是在商品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均有着地理环境的烙印,这对后来玉树商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今日之玉树,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地理环境的重要性,顺应着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环境,努力发展农牧业经济,扩大农牧区商品的来源,使得商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交通条件落后是玉树周边地区商业难以发展的阻碍因素。玉树地区应该加强交通道路的建设,完善交通路线网络,密切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进一步推动区域性商品市场的扩大。

猜你喜欢

玉树寺院商人
言而无信的商人
Fantasy and reality
我家门口的玉树
玉树留芳
威尼斯商人
玉树花开、鸡鸣东白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