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谱华章
2018-10-19文丨李佳旭
文丨 王 健 全媒体记者 李佳旭
改革开放40年,遵义工业乘改革春风扬帆起航,历程曲折而艰辛,成就辉煌而自豪。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遵义市确立了工业化的主导地位,迅速掀起了工业发展的新高潮。通过以实施工业发展专项行动为抓手,在工业总量、结构调整、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发展活力、发展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了遵义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向新型工业化迈进。
历史进程
遵义市汇川区西安路、温州路和南宁路的交汇处,一片红砖老旧建筑矗立在这里,这就是1964文化创意园。园区在历史与现实、工业遗产与现代生活中,承载“三线”建设的历史和情怀,展示了创意生活的时尚与美好,这里也成为了遵义城区重要的休闲旅游必去景点之一。这座园区的主体建筑就是贵州长征电器集团公司长征十二厂原址,厂区建于20世纪70年代,红砖砌成的厂房高大整齐、保存完好,承三线文化的气质、融海派文化的风韵,是难得的优秀工业文化遗产。
“长征电器”是“三线”建设在遵义最重要的符号之一,而“三线”建设也是遵义市建国以来工业开始正式起步的标志。在这之前,遵义都还处于农业社会,工业主要以一些小手工、小作坊等为主,全市工作的中心就是大力发展农业以解决吃饭问题。
时间回到1964年,当时“三线”内迁企业等中央省属企业以及以“五小”为主的乡镇企业占遵义工业的绝大多数。一直到1997年撤地设市,国家“三线”建设在遵义建成了061基地、长征电器集团、天仪电器公司、乌江水电站等一大批大中型企业,虽然这一阶段是遵义现代化大工业起步的重要时段,但工业总量小、底子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等状况依然是遵义工业不发达的具体表现。
撤地设市后,遵义市一次党代会提出“确立城市经济的主导地位、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形成非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三大历史任务,遵义工业进入调整准备阶段,实现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转移。2003年到2011年期间,遵义市委先后作出了《关于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关于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的决定》,确立了工业化的主导地位,遵义迈进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在这期间,遵义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规模工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规模增加值突破400亿元,并且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首次超过贵阳市,成为全省第一。
自2012年以来,遵义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遵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意见》,逐步形成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破在项目、首要建园区、关键抓招商”的共识,坚定不移地把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作为全市经济提速赶超、转型跨越的关键,实现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扩大工业总量在全省的领先优势。
历史的进程谱写工业发展的华章,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遵义,正以革命老区的红军精神,一次次破浪前行、一次次跨越赶超、一次次化茧成蝶,在工业的长征路上大步前行。
斐然成绩
改革开放40年,遵义工业遇到过困难和挑战,但也迎来了发展机遇和契机。回首过去风雨历程,虽路途艰辛但是硕果累累,取得的成绩也是辉煌而又让遵义人自豪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遵义市利用突出的区位优势,依托“三线”建设奠定的工业基础及丰富的矿产资源、绿色生物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和水资源,逐步形成了特色轻工、材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引进、培育、壮大了贵州茅台、湄潭兰馨、老干妈、成功汽车、财富之舟等一大批重点骨干企业。
在特色轻工产业方面,遵义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打造白酒、烟草、茶、特色食品、民族医药产业“五张名片”,构建特色轻工产业体系,拥有规模以上企业402家,产值1138.38亿元;在能源产业上,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遵义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之一,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20家,实现产值333.5亿元;在材料产业方面,拥有大量设备先进的冶金、有色、金属制品、建材企业,规模以上企业265家,实现产值548.4亿元;装备制造业方面形成了以高低压电器、家用电器及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精密齿轮、成套设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拥有规模以上企业91家,实现产值1347.8亿元;化工产业上建成了遵义碱厂、金赤化工公司等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煤化工为突破口,稳步发展强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等特色化工产业,实现产值72.5亿元……
进入21世纪,为加快工业发展进程、优化产业结构,遵义市积极培育发展新的增长极,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大健康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一核”“四园”“多点”协同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2017年以智能终端为重点的规模电子信息制造企业达到118家,完成增加值47.46亿元,手机出口数量占全省的80.8%;新能源汽车建成投产巴斯巴、大地和、鑫元正等配套项目,签约入驻企业46户,2017年,梅花汽车首批整车正式下线,标志着遵义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迈向新的开端;大健康产业建设了红花岗、道真等大健康医药产业园,推动建立“互联网+医药”网络平台,在全产业链上培育发展了医疗、保健、滋补、康体、养老、食药等新业态……
新蒲新区工业园区(胡志刚/摄)
据了解,2017年遵义市规模工业企业达1090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671.47亿元,是1978年的505.96倍;完成工业增加值1183.15亿元,是1978年的560.73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49亿元,是1978年的667.4倍;税金总额实现251.4亿元,是1978年的613.17倍;利润总额实现498.8亿元,是1978年的1061.3倍。40年来,遵义工业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不断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也变得日益明显。
势头强劲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项目建设支撑着遵义工业经济发展,特别是2011年以来,遵义在工业上累计投资4868亿元,建成投产了重大项目780个,遵义也逐步建成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生产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
遵义工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载体培育。早在2003年,遵义市委就印发了《关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园区、发展工业。遵义工业以园区为载体,建成了湘江工业园区等17个工业园区,并全部纳入贵州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园区累计吸纳入驻企业894户,从业人员达30万,产业园区也成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平台和遵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今年4月底,遵义综合保税区通过验收,成为了遵义对外开放的主阵地、黔川渝结合部开放主平台和产业项目抢滩登陆的集聚地。以此为载体,在综保区托管配套区30平方公里范围内,入驻企业已达130余家,按照规划,到2020年,遵义综保区及托管配套区年产值规模将突破500亿元,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额达50亿美元。
2013年国务院明确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以此为载体,通过深化平台打造、产业互动、企业合作、园区共建及人才交流等举措,聚焦搭建开放带动战略对接平台、打造产业承接合作示范区域,截至2017年,赴遵义投资的上海项目114个,投资总额457亿元,沪遵产业合作逐步呈现出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可喜局面。
与此同时,遵义市在全省率先将“遵义智造”、“绿智园区”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重要抓手和发展平台,遵义工业创新驱动得到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效益也在不断提高:在省内率先启动《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试范区申报工作、全国首创建立运营遵义院士工作中心架起产学研合作交流“彩虹桥”、梅岭电源“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国家科技部批准成为遵义市首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航天乌江机电获得国家发改委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遵义市质检院升格为国家级检测中心、凯星液力公司成为国内大功率液力变速器传动产品的唯一生产企业……凡此种种,都为遵义工业经济强劲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年来,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适应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遵义市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动企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这也将为遵义工业经济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遵义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逐步走向辉煌。然而,一切过往皆为序章。遵义市工业和能源委员会负责人表示:今后,遵义工业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市委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守生态和环境两条底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打造遵义工业经济升级版,为谱写百姓富生态美遵道行义新篇章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