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乌兰牧骑》
——永远为草原歌唱

2018-10-19邓玉霞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8年8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剧目全区

■文/邓玉霞

“穿过大风雪,走过大草原,我的勒勒车来到你面前。坐上我的勒勒车,带你去从前,找到那条熟悉的路,去看当年的草原,从此你会明白,我们的那首歌为什么永远也唱不完。”8月7日、8日,伴随着歌曲《我的勒勒车》优美旋律,民族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温了老一代乌兰牧骑艰辛却美好的往日时光。

《我的乌兰牧骑》是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为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而创作的剧目,邀请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剧赵大鸣担任编剧,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国家二级编剧、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四篇章《丝路》负责人金美花担任总导演。全剧以4幕剧为框架,以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草原诞生及发展历程为题材,紧紧围绕主人公那日苏、钢普力布、萨仁高娃的成长经历主线,反映了乌兰牧骑60年的风雨历程,讲述了乌兰牧骑始终与牧民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升华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服务基层群众的精神始终不变的主题。

剧目大意是:主人公那日苏在那达慕大会上演唱长调一鸣惊人后,被北京文工团看中,但那日苏无法割舍与草原和牧民的深厚情谊,最终选择留下。那日苏对草原的情感和选择,也是无数乌兰牧骑队员无私奉献、坚守基层、服务群众的真实写照。剧中那日苏的恋人女队员萨仁高娃,面临着无法言喻的割舍,最终服从组织要求调到北京。乌兰牧骑有的队员虽然离开了草原、离开了乌兰牧骑,走到更大的舞台上,但依然在实际工作中传承着乌兰牧骑精神。

锡林郭勒盟素有“民族歌舞之乡”的美誉,长调、呼麦、马头琴等民族艺术极具地域风格。本剧的创作立足于草原文化的沃土,继承了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艺术基因并有所创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全剧采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以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为主,辅以地方特色的台词、演唱为基本表现手法,塑造人物个性,展示时代标识,推动剧情自然发展。

简约、朴实的基调贯穿了整台演出。无论是演员造型、舞美设计还是舞台道具,既是对几十年前乌兰牧骑的真情回顾,也不乏艺术气韵,令人感到熟悉和亲切。

文艺评论作家阮持领评价道:“《我的乌兰牧骑》用多种方式对蒙古族特有的舞蹈、长调以及乌兰牧骑结合时代特点自创的文艺节目等进行了充分展示。打草、剪羊毛、扑救草原火、在牛羊栏上压腿、在河里洗衣服、架着勒勒车演出……生活虽苦,但乌兰牧骑队员们却个个情绪高涨。勒勒车走到哪里,哪里就撒下串串歌声、片片笑语。充满了生机、活力和那个时代饱满的精神气息,是该剧给人的整体感受,也是最感染人和给人以力量的地方。”

主演斯琴巴特尔告诉记者:“演出结束后,一位75岁高龄的老一辈乌兰牧骑队员,走到后台握住我的手,连连说谢谢!我说应该我们谢谢您才对,有了你们,乌兰牧骑才走到了今天!”

“我们不能忘记老一辈乌兰牧骑人的精神,用我们最擅长的方式弘扬它、传承它。我们不能忘记总书记的嘱托,用实际行动回报总书记的关心关怀!”本剧艺术总监、锡林郭勒乌兰牧骑队长孟玉珍激动地说,在参加此次草原文化节前,他们对剧本进行了大幅度修改,使剧目在人物塑造、整体脉络、民族特色、音乐舞美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提升,还对演员和舞美人员进行了培训。这段时间,演员们每天都加班到后半夜。

有观众观看演出后感慨:“这是一场以历史现实为背景的真情再现、一首来自心底的赞歌、一种需要呼唤和推崇的时代精神风貌,简约、质朴、真挚中传递给人的是强大的正能量!”

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2016年7月底完成剧本创作,2016年12月开始正式创作排练,2017年5月3日在锡林郭勒歌舞剧院首次公演。该剧曾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奖,并被评为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和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名录。先后参加首届自治区蒙古语戏剧节展演、迎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区优秀剧目惠民巡演、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区优秀剧目调演、锡林郭勒盟全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优秀剧目巡演、全区“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精品节目展演、内蒙古自治区2018年“草原戏剧展演月”演出,受到全区各界观众普遍好评,在全区唱响了传播正能量的草原赞歌。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剧目全区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舞台剧目
新时代乌兰牧骑表演形式研究与探索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新时代乌兰牧骑表演形式研究与探索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