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阿恩海姆的儿童视觉发展观谈儿童艺术治疗

2018-10-18巴君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7期

巴君兰

〔摘要〕作为20世纪西方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对视觉的效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简化”“张力”“表现”等重要的美學原则。而通过这些原则阐释的儿童视觉发展观不仅体现了其艺术教育思想,还为儿童的艺术治疗打开了新的视角。儿童艺术治疗要分析儿童绘画形式所处阶段的特征,要考虑儿童的知觉和表现因素,还要重视艺术本身的力量。

〔关键词〕儿童艺术治疗;儿童视觉发展观;阿恩海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7-0004-04

阿恩海姆在其著作《艺术与视知觉》“发展”一章中,提出了“儿童们为什么要这样画”的问题,然后从儿童的知觉出发系统描述了儿童画中绘画形式的发展,阐释了他对儿童画的理解。他的儿童视觉发展观不仅在艺术教育领域影响至今,而且对儿童的艺术治疗也有一定的启示。

一、阿恩海姆的儿童视觉发展观

(一)儿童画中的再现与简化

要理解阿恩海姆的儿童视觉发展观,首先要了解这样几个概念:知觉是从普遍性出发,把握物体的一般结构特征的活动。就像格式塔中的完形趋向律认为的那样,我们会尽可能知觉最简单的模式。再现就是通过媒介把知觉对象的结构创造出来,而再现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模仿,比如当儿童看到佩奇时知道它是一只小猪,即使不真实,具有猪的一般特征的卡通形象就足以让儿童区分。儿童画能最简单清晰地说明再现的本质,而在儿童画中充满了一般性的特征和未经变形的形状,正是因为儿童画的是他们自己看到的东西,他们用最少的轮廓线展示了他们的所见。所以,阿恩海姆认为儿童的艺术作品“就应该是一种再现事物之一般特征的作品,或者说,是再现简化的结构特征的作品。”[1]他进而描述了儿童画中绘画形式的发展,进一步阐释了这个观点。

(二)儿童画中绘画形式的发展

1.从圆形到阳光放射式样

轮廓线是人类最习惯、最简单的表现事物的技术,儿童画也是从线条的描画开始。依照简化原则,视觉会对圆形优先把握,所以在儿童早期的绘画中大量充斥着类似于圆形的轮廓线。儿童掌握的第二个简单式样则是由多个圆圈组成的同心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有了阳光放射式样。阿恩海姆认为儿童在这个阶段并不能够分辨形状,圆圈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圆形,他们只是用掌握的式样来代表和区分现实世界中各种不同的事物[1]。

2.从垂直—水平关系到倾斜

当儿童绘画中出现阳光放射式样时,这表明他们已经掌握了直线式样,这期间还能在他们的画中看到简单的垂直—水平关系,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新颖的图样。既然儿童掌握式样是为了区分事物,一旦他们区分不了例如静止或运动的事物时,他们会对自己的作品感到不满。阿恩海姆认为,随着儿童视觉理解力的增强,他们会越来越对自己的作品不满,也会极力寻求新的绘画式样,这就促进了他们的作品向更高级发展。

3.从部分到整体

儿童在绘画能力还不成熟的时候,其作品中的各部分还不能整合到一起,构图呈杂乱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关于事物的一个完整概念,只是他们的观察和描绘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随着儿童技艺的熟练,他们的作品也越来越能够体现自身的想法,逐步呈现出整合的画面。

4.从两度到三度

在早期儿童画中,还有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他们的作品是二度(平面)的。在这个阶段,他们同样不能区分事物的面,他们所再现的是事物的二度等同物。但他们也会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呈现事物的各个面,直到被教会用真正的透视来进行三度(立体)的再现。

(三)儿童画中的思维

透过阿恩海姆对儿童绘画形式发展的过程阐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儿童的绘画形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发展。虽然儿童在发育的初期依靠的是感性经验,他们相信所看到的物体就是那个样子,并通过自己的方式把物体的基本形态创造出来。但是儿童却有着清晰明了的视觉概念,可以从所见的混乱中发现秩序。“视觉思维在阐释某种情景时,从来都不是仅仅涉及外部世界。”[2]对于儿童来言,画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他们的所见,都与他们的所感所理解所体验相符合。儿童在画中对物体加以组织、改造,呈现出简单的圆形直角二度(平面)的状态,并不是儿童的智力低下或技术不到位,而是因为其视觉中的简化倾向驱使。儿童画的创作体现了典型的格式塔原则——不顾原本形象,只在意简单明了。以此来看,阿恩海姆的儿童视觉发展观给了从事艺术治疗的治疗师及教育者一个全新看待儿童及儿童画的角度。

二、艺术治疗的概论

艺术治疗被定义为“通过艺术创作及反思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过程,人们可以提高对自我及他人的认识,可以减轻症状,缓解压力,抚平创伤;提升认知能力;享受艺术创作中真切的生活乐趣。”[3]艺术治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心理学因素的影响,也有很多心理学理论试图解释艺术的治疗机制。19世纪末,德国医生汉斯·普林兹霍恩(Hans Prinzhorn)收集了大量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并分析认为绘画反映了人类的需求。而英国艺术疗法行业的重要人物艺术家爱德华·亚当森(Edward Adamson),坚信正确指导下的艺术治疗是自我治愈的重要手段。弗洛伊德则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梦,是艺术家矛盾神经内心世界的象征。现代艺术治疗的先驱者之一荣格提出了“超越功能(transcendent function)”的概念,他认为图画有超越性功能,能够调节人的意识和无意识,维持心灵和身体的健康,人们不需要理智地澄清问题,而是给予它可见的形状[4]。不管站在哪个角度,这些心理学家都确信心灵通过创造性表达可以治愈自身,当人们沉浸于艺术之中,被压抑的感情会随着线条和颜色释放出来。

艺术治疗早期的研究应用是针对精神病等特殊人群,后来也被应用于艺术教育之中。赫伯·里德在谈到潜意识理论时,举例一位教师向他展示的学生们创作的“心画(Mind pictures)”,正是荣格所说的“Mandala(曼陀罗)”。他同意心理学的见解“这些心象的真正意义是他们揭露了在儿童心中及在意识层之下统合的历程”[5],主张儿童和成人一样,意识层下的心理活动倾向于把不规则的心象变得和睦。罗恩菲德也认为儿童绘画可以表现出身体意象,儿童在教师的提示下通过绘画释放自我,如果儿童无法顺利进行,教师就以之为参考,扩大儿童的经验范围,使他们接受自己。归纳为艺术教育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视觉可感受的资料,而非它们的符号阐释——来扩展个人的资料范围,直到这个人接受了自我和他自己的障碍。”[6]

阿恩海姆对艺术治疗首先是持肯定意见的,他认为这些研究开辟了大有希望的领域,并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作为治疗手段的艺术》,从知觉的象征意义来对艺术的治疗功效进行分析。他認为一切知觉都是象征的,我们在所处环境中感知到的有意义的特征被形状、色彩、质地、运动这样一些富有表现力的性质具体化了,而治疗师有在特殊事例中察觉出具有广泛意义的一般性的能力。“这就使得治疗者有可能不仅从被治疗者的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可认识的物象中,同时也从抽象的模型中发现其所反映出来的态度。”[7]但是,阿恩海姆也对把艺术当成纯粹诊断工具的研究者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艺术和心理治疗需要更紧密的结合[1],接下来就从他的儿童视觉发展观来看儿童的艺术治疗。

三、阿恩海姆的儿童视觉发展观对儿童艺术治疗的启示

(一)儿童的艺术治疗要考虑他们的发展阶段

个体从“子宫到坟墓”经历着连续性的变化,儿童阶段可以说是人生命历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而且人的发展不仅是生理上,还有认知及心理等方面。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在儿童心理发展史上最具影响,罗恩菲德也根据儿童的心智发展将儿童美术发展分为了六个阶段。他们认为儿童需经过一个阶段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即使进入特定阶段的年龄会存在差异,但整体的形式和步骤却是相似的。

同样,阿恩海姆在分析了儿童的绘画形式发展后也认为随着人心理的逐渐成熟,绘画形式也由简单向复杂发展,只有掌握了低一阶段的形式,才可能产生出更高的新要求。他还指出儿童的年龄与儿童画的各个发展阶段并不能一一对应,简单式样也会出现在高级阶段,他们创造式样的成熟性只能通过他们的画去衡量,而且个性和环境对儿童的各阶段变化也有着影响[1]。所以,儿童的艺术治疗就要考虑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不光是年龄及发育程度,也要从他们的画中分析他们的绘画形式以及儿童本身的个性、成长环境、所使用的媒介等因素。不能单凭在人体绘画中看到简单的放射式样,就认为儿童发展心智低下,或者在儿童还没有掌握非直线式样时,不能够把他的直线认为是个性呆板的表现。较成人而言,儿童的心理评估更需要全面考虑。

(二)儿童的艺术治疗要考虑他们的知觉因素和表现因素

从阿恩海姆分析的儿童的绘画形式来看,儿童画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涂鸦或仅仅是某种符号,它是经过儿童观察并思考后再现出来的。在成人看来没有章法的画面是符合儿童思维的,儿童的绘画形式是他们的知觉遵照简化的结果,是有规律的从简单向复杂发展。而有的研究者并不关心儿童的知觉因素和表现因素,认为艺术只是测验工具,比如艺术治疗中常用的画人测验(DAP)以及房-树-人测验(HTP)等,都是运用心理投射技术来还原绘画者的心理状态,治疗师根据该测验结果和线条、颜色的普遍象征意义对受访者进行分析评估,并以此作为参考,选择有效的治疗方式。

人们对于心理投射技术测验的信度和效度历来就有很多质疑,其实艺术是有助于识别防御的,可是如果一味照搬比对说明,不考虑受访者的知觉因素和表现因素等,就会导致解读错误。例如画面主体过大代表着冲动[8],但按阿恩海姆所说只是儿童在没有区别形状时对大小不在意,对绘画前的构图也并没有周全的考虑。因此,成人要想进入儿童的绘画世界寻找意义,就需要了解儿童目前所掌握的式样,了解这些式样在儿童眼里真正的价值。

(三)儿童的艺术治疗要重视艺术本身的力量

艺术治疗在发展过程中大致形成了两种取向:一种是以美国心理学家玛格丽特·南伯格(Margaret Naumberg)为代表的动力指向性质的艺术治疗,其理论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治疗者通过分析被治疗者的作品,引导其内外情感和谐,这被称为“美术心理治疗”(art therapy);另一种则认为美术作品本身的创作过程就是治疗,这种取向被称为“美术作为治疗(art as therapy)”,以英国画家亚德里安·希尔(Adrian Hill)为代表,其观点认为艺术作品可以建立治疗者的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感,简言之,就是创作过程就等同于治疗。

阿恩海姆对于艺术治疗的看法更偏重于后者取向,而且他认为这是直接与艺术的现实价值相关的,好的艺术作品反映的是真理。一个人努力创作优秀的作品产生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虽然这种看法与现在只追求创作过程并不在意作品结果的艺术治疗理论有分歧,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当治疗一味强调抒发情感和反映冲突时,也会干扰受视觉控制的形式的准确性,儿童画这类画时也会影响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1]。他还认为,即使小孩子的绘画也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完美性,它们也能给予人类心灵以美好享受[7]。艺术治疗是针对受访者的,所以作品的好坏应该针对受访者本身,尤其是儿童,以他们的眼光来看这些创作就是他们这个阶段最出色的作品,就是他们所看到的世界。“治疗的治愈力量通过对内化的转换而获得,而不是仅仅来自顿悟或无意识材料的释放”[9]。治疗就是通过艺术,把心灵显现在纸上,在创作艺术作品过程中积极寻求最赏心悦目的搭配,把理想的自我(作品)整合为自己的一部分。而儿童艺术治疗更应该注重艺术本有的治愈功能,对于儿童而言,在发育初期语言系统并不完善的时候,绘画是他们最容易表达自我的方式,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不熟练的画技并没有成为自信的障碍[10]。

四、结语

艺术治疗已引入我国多年,对于国人而言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治疗方式。在汶川大地震后对灾区儿童心理重建过程中,艺术治疗就曾发挥功效[11]。而艺术治疗在欧美国家及日本早已临床运用,并成立了相关的协会研究组织,甚至有注册艺术治疗师。我国的艺术治疗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及实践规范。大多数人对艺术治疗还只是知道并没有深入了解,对它也存在很多误解。其实,并不是遇到问题时才需要治疗,特别是儿童艺术治疗更要融入早期的艺术教育当中。英国艺术治疗师协会主席黛安娜·沃勒认为,“艺术治疗可以拓展与丰富极为紧张的学校教育的心理资源,它不会与艺术教育发生竞争或混淆,若给予机会,它可被证明对主流学校的师生都甚有价值。”[12]通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读懂儿童的心,给他们更合适的教育,帮助他们在艺术活动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大卫·爱德华斯.艺术疗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4]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5]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6]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7]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8]李元榕.HTPC房树人绘画识人技术[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6.

[9]阿瑟·罗宾斯.作为治疗师的艺术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10]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1]周鲒,曾唯斌.地震种子:向峨乡村艺术教育实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12]黛安娜.沃勒,安德烈娅·吉尔罗伊.艺术心理疗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开封,475000)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