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生活,体味课堂

2018-10-18尹海霞

文理导航 2018年21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小学

尹海霞

【摘 要】品德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张名片,有品德之人方能成就大业,孔孟也提到礼义廉耻,也就是我们的品德修养,讲求做人处世的道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持,因此,每一个人都要接受品德方面的教育,然而,目前的品德教育在实际运用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品德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本文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为例,谈谈如何在其中进行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以达到促进品德教育的开展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生由于其年纪较小,涉世未深,所以有着不同于其他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同时,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处于形成阶段,对事物没有很好的判断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更需要品德与社会来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使小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有所发展。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具体要求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对学生进行品德素质教育。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就是教学生活化,即让学生回归生活,体味课堂。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师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立足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学知识,并将教学知识灵活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二、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虽然有开设品德与社会课堂这门课程,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培养、提高小学生的品德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采用填鸭式教育,将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不重视学生自身的想法,这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只是简单地将教材中的知识展示给小学生,通过粉笔和话语与学生进行沟通,这就使教学知识变得枯燥,难以被学生所理解。最后,教师对学生课下搜集到的有关教材内容的材料,没有花费时间与精力进行指导、分类,这些都不利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不利于小学生的各方面发展。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立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源于生活、把握教材观点,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以及技能目标,从而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決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比如教师在教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中的《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这篇文章时,由于孩子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统计每一位同学的出行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出行方式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的普及,学生对有一定了解的事物接受能力较高,因此会牢牢记住与其出行有关的交通安全知识,随后教师再从细微之处入手,慢慢扩展其他的交通安全知识,让学生接触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学生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教师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不仅节省了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精力,更使学生学会了许多生活中的交通安全知识,在教师的反复强调下,学生心中会形成一条和安全有关的警戒线,就会时刻牢记着教师教授的安全知识,并能够很好地运用在生活中,使小学生的交通生活更加安全、规范。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顾名思义,它并不是一门传统的文化课程,而是根据学生在社会中的生活和一些实际情况,来分析作为一名小学生应当拥有的美好品德。因此,教师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将教材知识教授给学生,而是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整合,使其更加生活化,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与品德与社会的相关知识产生共鸣。因此,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例如教师在给学生教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时,学生可能对中国的发展没有太多概念,因为小学生出生的时候中国已经快速发展起来了,因此,小学生们并没有见过以前的中国,没有对比就无法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教授这一单元时,不应使用太过专业的词汇,如信息化时代、高铁等词,同时教师也不要运用一些代表国家经济发展的图表等,这些都是学生无法理解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家乡出发,将学生家乡从前的模样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给学生,然后再用同样的方式让学生观看如今的家乡,让学生可以直接体会到所在地区的发展速度。然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视频、图文等方式,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中国的快速发展,让学生了解中国是腾飞的中国。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充分的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好处的。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小学教师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要抛弃已经过时的、老旧的教学方法,要运用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来教导学生。而教学游戏是对儿童效果拔群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生活中的小游戏,并与学习内容充分结合。比如情境模拟游戏,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份现实背景下的新感受和新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里获得道德认知和感悟,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或者模仿游戏,让学生对具体的人、事、物进行模拟,使学生在这种模拟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心得体会,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了。例如教师在教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中的《友爱残疾人》时,可以设计一个模仿游戏,将小学生进行分组,让其中一组同学扮演盲人,另一组同学扮演跛脚的人,两组同学共同合作走完一段路。活动结束后让他们畅所欲言谈活动的感受。学生在这种游戏之中可以直接体会到残疾人的艰辛,就会学会尊重、帮助残疾人,在无声的教育中,做出道德评价和行为纠正;在情趣的共鸣中,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孩子们未来的成长起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要树起“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教师要主动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小学生的生活,使教师的社会与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把儿童的学习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让学生不仅在学习方面有进步,在生活方面更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郝雪鉴.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67-68

[2]杨同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1):199

[3]李小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J].中国校外教育,2015(08):119

[4]罗利红,余明用.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6):70-71

[5]谭宝成.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8):22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生活化小学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