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丰登有节庆,农村生活重情谊
2018-10-18江红波
江红波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6月21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设立这一节日将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
读了上面的新闻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围绕身边的具体事件,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标题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或套作,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构思导引
我国设立农民丰收节,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战略。我们在构思立意时,必须要考虑到党中央对乡村建设的要求,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期待。因此,大家在写作构思时可从以下角度来解读思考,确定立意方向。
1.重视农业,振兴乡村。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乡村振兴是国家近年来的追求。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提高人民对农业的重视,对农村农民的尊重,从而更好地关注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
2.办出特色,因地制宜。对法定的节日,在举行庆典的时候,要依据当地的传统文化来设置、编排节目,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利用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机会,提升农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推动当地农产品的发展,给当地百姓带来益处。
3.节日搭台,经济唱戏。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省份盛产不同的特色农产品,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广为宣传、推广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借以提升农产品的品位,然后借助当今便利的物流方式,走向全国、推向世界。
4.丰富生活,突出主角。农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民早出晚归忙碌于田野。利用丰收节,排演节目,突出农民劳动生活的主题,让农民有闲暇回顾自己的劳动,感受劳动的价值。这是一种对他们的尊重和认可。
立意确定之后,再思考组织材料写作。为此,根据掌握的材料,是具体的社会事件,还是个人的生活阅历,来考虑写成议论文或散文。写议论文,要在首段确立观点,开门见山指出中心论点,然后选用合适的事例来做到叙议结合,文末点题升华。写成记叙文,则要围绕相关的事件,做到条理清晰、语言生动、详略得当,借助细节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原文呈现
竦坑十月半
□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高三 江小厨
我的家乡在歙县东乡竦坑,有每年阴历十月半包粽子的特殊风俗。糯米和老火腿的幽香,还有箬叶的青青气味,缠绕着我这个异乡的读书人。
家乡的小村,四面都是茶棵地。夏天到來的时候,地里玉米山芋的头遍草结束,包粽子的箬叶在村外山麓上已经长大,一尺多长,两寸宽。妈妈经常约邻居,踏着露水爬到山顶,从上往下摘箬叶背回家。我和爷爷的任务是整理箬叶,十几张一沓理齐,挂在屋檐下的竹竿上。
老家四面都是山,茶叶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吃的粮食基本是买。我在星期天,有时候也跟着大人去挑米,翻山越岭,来回十六里路。村口我家有两分水田,爷爷和父亲,耕田插秧,耘田放水,撒肥收割,一般都是种糯米稻,说是秋天用来包粽子。秋天到了,山上的山芋、玉米挑回家了,田里的水稻收回来了。看着满满的粮仓,一家人非常开心,我也是。
天渐渐冷了,要下霜了,到了阴历十月,村童开始数手指,到了十二三,心急的村民就开始烧大锅煮箬叶、棕皮,氤氲的水汽如同粽子的味道。女人蹲在水埠头,在青石板上一张一张清洗干净,叠放在大菜篮里。几十斤糯米,已经浸透,拌上绿豆红豆,或者是蚕豆高粱。围着一个大脸盆,一家人齐动手。粽子里还有板栗、蜜枣、葡萄干和隔年的老火腿。自家的东西,加之乡村的朴实,一斤米至多包三只粽子。厨房门口,有早准备的老树桩劈好堆在灶门口,大锅慢煮粽子,需要这很多好烧的柴火。
大概烧半个小时,锅盖下开始冒出白气,为提高锅里的温度,用湿布围着,不给气出来。那水汽里带着箬叶的味道,在厨房里飘来飘去,我在厨房和堂前跑来跑去,着急地等待着,作业也不做了,竖起耳朵等母亲叫去吃粽子。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整个厨房都是水汽,粽子才能煮好。
村民过节很开心,在过年的时候就打招呼来吃粽子,等到了十月半之前,还要打电话叫亲戚来吃。许多做生意的人也来了,在石桥上摆地摊的,街上很热闹,卖橘子苹果的,卖冻米糖的。村口人家的墙上挂满了衣服,有童装有玩具,还有卖各种铁器的,跟过年一样的。在外面工作的,也赶回家来过节,还带来他们的同事朋友,很多人。客人走的时候,还要给他们一串粽子,让拎回家给他们亲人尝尝味道。有的人说,吃过了,不能拿的,就硬塞到对方手里。我家亲戚很多,每年都要包一百多斤米的粽子,几百个。
十月半的热闹,是我记事以来就有的。有时候,我想知道干吗要包粽子呢,人家书上都是端午节。祖父和父亲都说不知道,我很遗憾。在我家隔壁的几个村,有的过阴历六月初一、六月初六、六月初十、六月半,他们都是做各种包子的。也是叫许多人去吃,还送给亲戚。后来,找来一本县志,慢慢翻,找一到句“歙县东乡有很多村庄有‘庆丰节的习俗,做包子粽子”,与节有关的典故,一个字也没有。
我想,称之为“庆丰节”其实应该是最简单的,庆祝丰收嘛。夏天来了,山上的小麦、油菜收回家了,老百姓做些面点来庆贺;而我家,在秋收之后,稻谷收回家了,就包粽子自我犒劳。人活在世上,很多时候不就是找理由让“吃”变得有道理,在简单的苦日子里,过几天吃饱喝足的日子吗?既能美美地撮一顿,又能加深亲朋感情。寂寞的山村,也因此热闹几天,多好。
失分点:山里的村名不为人知,读者难以判断这个陌生词语与时间组合的关系,感觉突兀。
升格示范:十月半,粽子香
失分点:叙述简单,语言不够生动,勾起了回忆,却没能凸显主题。
升格示范:十月半,粽子香,是我家乡流传数百年的风俗。每当想起,糯米挟持老火腿的幽香,丝丝缕缕进入记忆,引人遐想……
失分点:此段讲摘箬叶,与节日联系虽有,但叙述较为啰唆,可以简练些。
升格示范:家乡在皖南深山,炎炎夏日到来,包粽子的箬叶在山麓上已经舒张开葱郁的绿影,迎风婆娑起舞。村妇心动了,背着硕大的竹篮去,踏着晨光,爬到山顶,一览无余的箬叶大大小小地尽入眼中。摘回的箬叶捆好,悬挂在老屋的横梁晾着,村童有了盼头。
失分点:叙述农村节日,更多的是无关内容,可以压缩,使文字贴近主题。
升格示范:家乡层峦叠嶂的都是茶园,粮食基本靠买。村口仅有的一点水田,为着十月半的清香,为着一年一度的等待,为着那流传至今的粽子节,自然是糯稻的天地。耕田插秧,撒肥收割,静静等待着那期盼的佳期。糯稻、玉米、黄豆在粮仓里欢聚一堂之时,油菜小麦吐绿山野之际,渴望已久的日子随着霜降而来。
失分点:详写包粽子、煮粽子的情况,废话较多,语言不够精练优美。
升格示范:大概烧半小时,水汽携带着粽子特有的清香从锅盖的缝隙里,先是一丝,然后一缕。绵绵不绝的水汽把厨房弥漫如缥缈的仙境,就是粽子千呼万唤出锅时。掀开锅盖,饱满圆润的粽子,被棕皮勒着,丰腴诱人。我都等不及了,拿了一个就跑。
失分点:后两段追溯节日的由来,在叙述上不够清楚,且扣题不严密。
升格示范:我想,称之为“庆丰节”是最朴实的。夏之初,小麦、油菜收回家了,忙里偷闲做面点来庆贺;秋之后,水稻、玉米搬回家了,就包粽子犒劳自我。夏秋的农忙结束,举办一个充满温暖的活动,找到一个畅叙幽情的方式,这不就是一种乡村的慰藉,一份亲情的凝聚?
失分点:写亲朋来过节的热闹,词句上可以再生动一点。
升格示范:村民早已慷慨大方呼朋引伴,亲朋好友闻香而来,家家户户抬空了八仙桌待客。过节的那几天,有摆地摊的,有杀猪卖鱼的,各种小生意人闻风而来,喧闹的日子给静静的山村带来一份温馨与快乐。外出在他乡的人,也就尽力在十月半前赶回老家,共同享受一份独得之乐。一杯酒,一个粽子,就是一份心意。临别时,客气的村人都是拎上十个八个的一串:“带上带上,自家的东西,尝个味道。”
失分点:这里展开思考很好,還可以进一步深入,升华主题。
升格示范:十月半包粽子的快乐,是我打记事以来就有的。除了我村之外,邻村阴历六月初一、六月初六、六月初十、六月半,家家户户做各种包子与米糕,亲眷朋友都互相来往,你家的包子,我家的粽子,礼尚往来着,有夏天的快乐,有秋天的欣慰。
风俗的盛行,总是有一个传说或者典故支撑着,让其烟火鼎盛。课文中的粽子和屈原、端午节是连着的,家里的十月半呢?我问过父亲和祖父,期待能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结果是在他们的“哈哈”中一笑了之。在县志里寻寻觅觅,期许能解开内心的谜团,却是一言以蔽之,歙东深山多年来有“庆丰节”的习俗。
升格简评
“十月半,粽子香”,这对称的标题,言简意赅,时间、事件都表现出来,足以引发读者的联系。在叙述过程中,简写摘箬叶、晒箬叶和村童的期待,为下文的节日做铺垫。随着时间到家,洗箬叶、包粽子、煮粽子,那丝丝缕缕的水汽里,让读者遥想从糯米到粽子出锅的过程。尤其是迎来送往,山村的热闹和温情尽在其中。文末思考节日的成因,利用对比的句式,以细腻的语言来引发读者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对浓郁乡情的赞美。整篇文章,紧紧扣住粽子节来叙述,详略得当,语言生动,激发人们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