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夏 大地赤子的科技人生
2018-10-18康胜利
康胜利
在我国科学领域的星空中,闪烁着成千上万颗熠熠生辉的科学之星。是他们的艰苦奋斗、忘我牺牲,换来了今天祖国强大昌盛。有多少人默默地奉献了一生,有多少人奋不顾身燃烧自己,以致过早地陨落了。28年前去世的大地构造学家、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原学部委员(今称院士)朱夏就是其中之一。这些科学大家的精神光芒,照亮并指引后来者前进的征程。
与地质结缘
1920年秋,黄浦江畔的一个书香世家,迎来了一个稚嫩的小生命。其父是被誉为“民国诗杰”的朱奇。朱奇是浙江嘉兴人,字大可,早年与人合作办报,善诗、工书。民国时期出版的清末民初旧体诗《近代诗抄》一书,大可先生是入选诗人中最年轻的。大可先生喜得贵子,取名朱夏,字小可。大可先生或许没有想到,此“小可”,几十年后开创的事业可是非同小可!
朱大可以古体诗闻名国中,并一生从事教育。妻子孙企馨也擅长文学。耳濡目染,加之天资聪颖,少年朱夏就多有诗作示人。他的诗作不仅对仗工整,合辙押韵,而且颇有立意,因此曾获得国学先辈的赞赏。数十年后朱夏曾不无遗憾地说道:“要是我不搞地质而专心从事诗创作,成就可能不在地质之下。”
自古诗人词家钟爱山水。少年朱夏一次随父母舟游富春江,听父亲吟喔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里对东汉隐士严子陵的赞语“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让他思绪飞扬。山何以高、水何以长?在他的脑海里,一时浮现出无数的好奇。也就从这时起,朱夏萌发了踏遍青山、探索大地奥秘的理想。
朱夏没有上过小学和初中。并不是家里不想送他去,而是那里满足不了他的学习进度。朱夏的数学、国文等课程,都是在家由母亲教授的。外语则另请了一位来教。后来,父亲把他送到自己执教的正始中学读书。
正始中学对学生实行淘汰制,朱夏跳进高一时30多人,临近高三毕业前只剩下9个了。这几个同学在多年后,大多成为了各界知名专家,除了朱夏成为中科院院士,其中还有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毕业班参加全国统一会考,结果朱夏所在班取得了上海市第一名的佳绩。
报考高校时,朱夏初心想报考新闻,可以当记者走遍名山大川。理工科正逢时髦,后来还是依从父母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俗話说,强扭的瓜不甜。读书亦然。物理专业对向往广阔大地的朱夏而言,无异嚼蜡。他难以忍受蜗居于实验室里,又恐惧电器火花。此时,少年的憧憬又不禁强烈地撩拨起那颗不安分的初心。一次听同学说本校还有个土木工程系,基础知识是地质学。说者无心,听者却兴奋不已。他撒腿跑到那个系,借了本地质学讲义。朱夏迫不及待翻开一看,哈哈,原来还真有这么一门学问,大地的秘密都在这里呢!学地质,既能饱览山川江河,又可以叩问地壳,把其中蕴藏的宝藏探出来,岂不是一举两得。决心既定,他决意放弃已经进入了一年的物理系,另考学地质的院校。于是他瞒着家人,偷偷报考中央大学地质系。
1936年秋,朱夏离沪赴南京,专攻地质,由此与地质结下了一生一世的不解之缘。
是新中国的需要
1930年代中期,地质学在中国仍是一门少为人知的“冷门”科学。地质工作像谜一样的未知、生活的艰险,让不少人望而生畏,可这些却让朱夏跃跃欲试。毕业一出校门,他就考进了我国最高权威、也是录用条件最苛刻的中央地质调查所。他的主考官,正是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也是后来带他、提携他的地质科学巨匠黄汲清。
步入晚年的黄老曾这样说:“我是一名地质工作者,深知地质科学是实践性区域性很强的科学。要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特点,走不走到,看不看到,大不一样。本着这个原则,70多年来我走了很多路,爬了很多山,敲了无数块石头……”盖棺论定,可以说他的学生朱夏就是秉承师训,并终身一以贯之的。
1949年秋,朱夏和夫人严重敏告别了瑞士的导师和同学,启程东返祖国。回到上海,朱夏立刻给恩师、执教浙江大学的朱庭祜写信,汇报近况,征求意见。很快就有电报发来,几个字便使朱夏匆匆赴杭州面见老师,“速来杭州。面谈”!
师生重逢,叙旧自不必说。只说朱夏把浙大执教的想法再告老师以后,朱教授却说:“有一个人现在对你很感兴趣,很想跟你谈谈。”原来,此人不是旁人,正是朱夏中央大学校友、浙江省工业厅厅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办公室主任顾德欢。
一见面,顾德欢就作为学长诚恳地对学弟说:“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亟需大量的矿产资源。我与朱老师讲了,不要去浙大,我要。国家想在浙江建立一个地质调查所。请你到这个所来搞矿产资源吧!”看着朱夏似乎还有点犹豫,他又说道,“你还很年轻,多从事野外实践既是地质专业的需要,更是新中国的需要。祖国需要你们这些喝过洋墨水的秀才为她做点实际工作。你现在的理想是教书,但没关系嘛,壮年以后再教书也不晚啊!”
学长顾德欢的一席话,把朱夏鼓舞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他带着满腔热情,迈进了筹备中的杭州地质调查所。应该说从这里开始,朱夏一步步攀登上了新中国地质科学之峰。
浙江地质调查所正式成立后,朱夏任副所长,主要在江浙一带调查踏勘锰、铅锌、煤炭等矿藏。1951年初,华东工业部部长汪道涵统筹华东地质力量,在上海建立了华东地质调查所,调朱夏赴上海为副主任,后改称“华东工业部地质处”任副处长。地质处担负的第一个任务,是勘探山东的金矿。他在勘察金矿过程中摸索积累了经验,又从国内外搜集相关资料,结合实际撰写了《中国的金》小册子。这是我国关于中国金矿的第一本专著。直到上世纪70年代,此书还被国务院副总理王震作为开发黄金的指导思想,并专门请朱夏和他一起到山东和东北地区考察。
那几年,朱夏还曾带队在安徽马鞍山进行铁矿调查,取得的成果使马鞍山铁矿成为国家钢铁工业重要基地。
1953年国家设置地质部,朱夏又被选调进京,从此他与严重敏开始了长达30年的两地分居。朱夏到地矿司从事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与总工程师谢家荣对桌办公。当时因为钢铁工业的发展,炼钢用煤短缺。为国家找煤,朱夏带队到内蒙、山西、河南,通过艰苦的调查勘察,发现了好几处大煤田。
“克拉美丽”的由来
一年找煤告一段落,地质部决定自1954年下半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石油普查。1955年元旦刚过,从上海探亲回来的朱夏就转到了石油普查委员会工作,成为此部门的第一批成员。由此,朱夏开启了生命中最辉煌的石油地质生涯。
朱夏的职责,是为总工程师黄汲清、谢家荣二位老专家当助手。朱夏参与制定了第一批石油普查计划,并与谢家荣先生合作翻译了《古勃金与石油地质学》一书。
新疆早就有一个中苏石油公司,是苏联援助的项目。北疆有座黑油山古时就有油泡冒出,解放后有勘探,但没有获得油流,因而被苏联专家否定。在这种结论的影响下,国家制订的首批石油普查计划中,只覆盖了柴达木、六盘山、东北松辽平原,以及华北华东等地区,没有新疆。
1955年初春,地质部召集会议,听取中苏石油公司苏联专家的意见。他们大多对新疆找油不看好,有人甚至否定。这就不免引起中方很多专家的质疑,于是地质部决定重新召开全国石油普查会议。会议经多次争论,才决定重新把新疆列入普查计划。几天之后,朱夏带领一批地质学院的毕业生出发了。35岁的他被任命为地质部六三一队总工程师。
那时大西北还没有铁路,朱夏率领的队伍是坐汽车进疆的。面对无边无际的戈壁滩、大沙漠,朱夏开始也曾一度茫然。这般荒凉辽阔,从哪里下手呢?多年的踏勘经历,让他冷静地沉思起来。对,必须要从成矿地质条件出发,从沙漠周边显露的岩层去寻找油气迹象。据此他大胆设计了准噶尔盆地地质考察路线图,即从乌鲁木齐快速穿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到盆地西北,自中苏石油公司曾钻探的黑油山,向北经过乌尔禾,沿乌伦古河到克拉美丽进行地质考察,然后再向南通过沙漠到奇台,返回乌鲁木齐。
60多年后,“克拉美丽”的名字已经标在了中国地图上。昂然崛起的克拉美丽大气田,正担负着为乌鲁木齐市提供大部分天然气的职责。60多年来,有多少人说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克拉美丽”这一地名由来。正是朱夏,进入到亘古荒原时,借鉴当地牧民的发音,以地质学家的远见、以浪漫诗人的情怀给此处取下的汉语地名。
对环绕沙漠周边出露的石头进行考察,分析变质的、沉积的岩层形成的地质条件,朱夏他们在石油普查中运用盆地区划“探底摸边”的考察方式,后来成为评价油气形成和分布的基本工作方法。
准噶尔盆地周边地质调查,让朱夏看到了新疆石油的希望。但当他回到乌鲁木齐与统管中苏石油公司的苏联专家讨论时,迎头浇来的还是凉水。在黑油山,虽有地下油气向地表喷出的油苗表征,但石油公司已经进行过石油勘探鉆井并没有发现油流。因此许多苏联专家仍认为此地油层已暴露破坏,没有希望。朱夏也认为油苗不指示油田具体所在位置,但他从考察中明确看到,斜坡岩层向沙漠方向披盖之下更老的层位,存在着逆冲断层,可以在克拉玛依一带覆盖层下面的深部,遮挡生成油气,圈闭聚集石油。在争论中,他开始意识到由山体环绕现今沙漠盆状坳地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要从油气盆地出发评价油气,就要同大地构造演变相关联,掌握盆地沉降历史过程中沉积物的充填和分布。朱夏私下里找了一位与自己观点相近的苏联专家,那位专家被朱夏的科学精神所感动,主动提供了石油公司的内部资料进行参考,更加坚定了朱夏对准噶尔盆地油气的见解。
辩论无果,朱夏只能将盆地石油普查结果和自己对盆地油气的见解写报告,以《新疆准噶尔盆地的油气远景评价》为题,上报了石油普查委。普查委本来就对苏联专家的观点有质疑,这下就更有信心了。黄汲清、谢家荣等专家、顾问都支持朱夏的观点,确信克拉玛依值得勘探。
1955年夏,中央确定我国独立自主勘探克拉玛依。7月6日1号井开钻,10月29日井口喷出深层高产原油。接着石油工业部新疆石油管理局在克拉玛依和乌尔禾之间,大范围展开钻井勘探,以确立有利含油区带。仅一年,就打探井35口,试采10口就获原油1.69万吨。这宣告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诞生,标志着新中国第一轮石油普查首战告捷。
朱夏看着自己的大胆推论变为现实,想到自己为新中国找到第一个大油田尽了绵薄之力,再想到为此付出种种艰辛的队友,挥毫写下诗句:“黑油山下试弓刀,和雪春泥满战袍。莫指墨池愁腐鼠,惊雷破地看腾蛟。”
致力于石油地质
之后,朱夏在柴达木石油普查基地考察,后调入地质部石油地质局,被派往东北参加松辽石油大会战,任南部勘探指挥部总工程师。1959年9月26日下午4时,油龙自松基三井呼啸而出,从此宣告结束了我国依靠洋油的时代。这是发现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松基三井喷油后,以此为开端,由石油部迅速组织大井距甩开勘探,探明油田规模。结果仅用了7个月,就拿下了7个产油构造,证明了这是世界少见的特大油田。此时恰逢国庆10周年,于是此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几乎与此同时,地质部松辽石油普查大队又发现了距此不远的扶余油田,即今日的吉林油田。
基于朱夏为大庆油田发现的主要贡献者之一,1978年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召开的首次全国科学大会上,朱夏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国家科委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成果进行表彰,“大庆油田发现”获得最高等级一等奖。国家对在“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项目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给予嘉奖,获奖名单共有23人,朱夏就列在地质部名单之中。
参加松辽平原石油大会战后,朱夏调回北京,先后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石油研究室主任、地质部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1962年至1975年,朱夏任地质部华东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华东各省1∶20万地质图幅的野外验收与报告审定,进行区域地质矿产的广泛研究。70年代初,他率先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并运用于中国油气盆地的研究,译著了《板块构造的岩石证据与历史实例》和《动力地球学》,对板块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5年后,朱夏任江苏石油勘探指挥部副指挥兼总工程师8年,先后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对中国油气盆地作了系统的论述,就“石油普查的广阔领域”“对石油普查工作部署的设想”提出重要建议。同时,受地质部委托,参加筹建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室,开展中国油气盆地形成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指导勘探决策。他主编的《中国沉积盆地》一书由荷兰埃尔塞佛出版社出版,成为“世界沉积盆地丛书”的首卷。该书是第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盆地研究外文文集。
1981年,朱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后称院士)。在朱夏数十年的地质生涯中,致力最多的是石油地质。他曾任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科联沉积学会(IAS)特别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第三届上海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地质学会常务理事。
“老去原知步履艰,江山未许此身闲。传薪献曝心犹壮,烈士何尝有暮年。”为了祖国的石油地质事业,他直到生命的最后3天,还在病床上指导学生的论文。1990年11月25日,这位蜚声国内外的一代科学巨匠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
而朱夏的子女不但也同样投身石油战线,而且个个有成。长子朱铉、李小秋夫妇,女儿朱樱、女婿丁道桂,都长期从事石油勘探方面的工作并成为专家。朱铉作为《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大气田的发现》项目的主要完成者之一,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地球物理“顾功叙奖”。朱铉说:“父亲一生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作为后人我们更要努力奋斗,追求自己的无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