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号:一千年前的“中国制造”
2018-10-18唐博
唐博
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唐代各大都市和交通要道,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了枢纽角色。“黑石”号就是这一时期东西方贸易频繁往复的见证之一。
1998年的一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勿里洞岛海域。
像往常一样,渔民们继续出海作业。只是这次,他们捞上来的,不光是海参和海鱼,还有一个浑身长满海藻和珊瑚的陶罐。多年的捕捞经验告诉这些渔民:海底必有宝贝。
原是德国一家水泥厂老板的提尔曼·沃特法闻听此讯,便立即组建打捞公司到处寻访,并发现了多艘沉船。就在这一年,根据渔民介绍,他派出专业潜水员下水调查后发现,海底有一艘沉没的古船。由于沉船地点附近有一块黑色大礁岩,故而这艘船被命名为“黑石”号。
“黑石”号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在水下考古学界看来,是件天大的事。那么,这艘沉船究竟是哪个时代的呢;它为什么会在这里沉没;它载有哪些宝贝,又能为我们展现一幅怎样的古代海上贸易图景呢?
沉船重见天日
“黑石”号最引人关注的,不是船体本身,而是船上的文物。经过两年多的打捞和清理,6.7万件文物重见天日。其中,来自中国长沙窑的瓷器多达5.65万件,占到80%以上。此外,还有200多件越窑青瓷、近200件巩县窑白釉绿彩瓷和300多件邢窑的白瓷,以及一些产自广东的青釉粗器。除了瓷器,船上另有30件金银器、18件银锭和30多件铜镜等货物,种类丰富,数量巨大。美国《国家地理》认为,这是一千年前“中国制造”的集中展示。
何以见得是“一千年前”呢?出水的长沙窑瓷碗里,有一只印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的字样。宝历二年是公元826年,也就是唐代后期。结合其他器物的检测结果,考古学家确定,“黑石”号是公元9世纪上半叶的一艘沉船,距今超过了一千年。
根据参与打捞工作的专业人士介绍,“黑石”号船体保存完整,沉船底部有破损的大洞,可能是触礁所致。沉没地的海床结构是黏土,而不是岩石。满载的船只沉底后,促使海底黏土泛起。待黏土落下后覆盖掩埋船体,形成保护层,让船体保存基本完整。
“黑石”号上的货物以瓷器为主,可以确定来自中国,且是从中国的港口出发。根据媒体报道,“黑石”号没有采用铁钉固定船体,而是采用绳索缝合捆扎船体,属于典型的阿拉伯单桅缝合帆船。
那么,“黑石”号这样的阿拉伯商船,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呢?中国和阿拉伯地区在唐代又有着怎样的贸易联系呢?
唐代海上丝路
唐代对海外贸易是鼓励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浙江、湖南等地生产的青瓷和白瓷远销东南亚、印度、阿拉伯、東非以及欧洲。
长期以来,中原王朝仰仗跨越中亚和西亚高原的陆地丝绸之路,用骆驼外销瓷器等货物,但运载量少,运输成本和破损率较高。唐后期,安西四镇沦于吐蕃之手,陆地丝绸之路几乎中断,无论从经济利益还是从政治现实考虑,瓷器海运都成了中外商人的首选。
西汉以来,连接珠江口到波斯湾的“广州通海夷道”,成为中外海上贸易的主要航路。按照《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商船从广州启航后,穿越南海、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再向阿曼湾、亚丁湾和东非海岸延伸,沿线覆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帝国(唐代文献称“大食”)灭掉波斯萨珊王朝,成了中东新贵。同年,阿拉伯使者第一次来到长安宫廷。此后,阿拉伯人跟唐朝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唐代新罗僧人慧超就曾说,阿拉伯人“常于西海泛舶入南海,向师子国取诸物,所以彼国云出宝物。亦向昆仑国取金。亦泛舶汉地,直至广州,取绩、绢、丝、绵之类”。阿拉伯人的贸易触角经由海上丝路,伸向了印度、东南亚和中国。
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传统,阿拉伯商人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了枢纽角色。他们漂洋过海,足迹遍布唐代各大都市和交通要道。根据阿拉伯人阿布·塞德·哈散的记载,9世纪70年代,旅居广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犹太人和信奉基督教的外国人,加起来就有12万之多。 “黑石”号就是这一时期东西方贸易频繁往复的见证之一。
还原“中国制造”
“黑石”号沉船的船体结构和诸多线索表明,波斯湾地区很可能是它的出发地,之后沿着海上丝路向中国进发,最终抵达广州和扬州。
在唐代,广州是东方第一大港。云集珠江的外国商船,“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黑石”号也是其中一员。在这里,大部分西方货物被卖掉,再购入陶瓷等中国货,启程前往扬州。
作为唐代内地水运枢纽,扬州商业繁盛,富甲天下。朝廷给了很多优惠政策,“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通流,不重加税率”,让当地商业环境更加宽松。这些利好,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来此中转货物。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安史之乱波及扬州,死于非命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多达数千人,足以说明扬州对外商的虹吸和辐射能力。
“黑石”号出水的唐青花盘、扬子江心镜和精美的金银器,都有典型的扬州制造特征。在扬州城的遗址,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伊斯兰纳钙玻璃残片。据估计,这些物品可能是从波斯湾地区运来,准备在扬州进一步加工为成品。这说明,在唐朝瓷器大量外销的同时,外国物品也源源不断地流入了唐朝。显然,唐代的中外贸易是双向流动,相对均衡。
来料加工,中西合璧,这是一千年前“中国制造”的一大亮点。
“黑石”号在扬州购买了大量中国瓷器,直到把船装满再开拔。离开中国之前,“黑石”号会在广州稍作停留,进行物资补给和瓷器包装,等待冬季季风的到来。
用来包装瓷器的,是广东官冲窑烧造的大瓮。这些大瓮体型大,材质结实,很适合包装体型较小、规格统一的瓷碗。包装的时候,人们会将瓷碗一个揉一个,一圈一圈地套放在大瓮里,用稻草和茶叶塞紧空隙,最后用盖子密封。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又能让瓷器隔绝空气和水。“黑石”号出水的千年瓷器,依旧釉色如新,跟这样的包装工艺是分不开的。
除了传统瓷器,“黑石”号出水的金银器和类似器具也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兴趣。西方金银器流入中国后,被唐朝的匠人仿制和本土化,但保留了大量西方传统造型和纹饰,广受追捧。不过,由于它们稀缺贵重,只是王公贵族的禁脔。为了满足人们对财富和权力的追求和想象,匠人们就利用廉价的陶瓷创作了一些造型相似的器具,包括高脚杯、凤首壶等,丰富了瓷器的形状和样式。在“黑石”号的出水文物中,此类瓷器也屡见不鲜。
拿来主义,兼容并蓄,这也是一千年前“中国制造”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