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质疑”,才是“RT人”的标签
2018-10-18孙啸波
本报赴俄罗斯特派记者 孙啸波
在莫斯科东北部距离红场七八公里的一处街道上,坐落着几幢八层的连体办公楼,楼体灰色与绿色相间,迥异于周围的建筑。在大楼正门上方的一角,挂着块绿底黑字写有“RT”的牌子。字体不大,若不注意很容易被人忽略掉。但这片建筑就是近年来与BBC、CNN等西方主流英文媒体分庭抗礼的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T) 总部。外表刻意低调的RT因坚持在国际事务上不断表现俄罗斯立场、狂怼西方,令西方政客十分头痛,想尽办法加以限制,并贴上“俄罗斯宣传机器”的标签。那么,RT的员工怎么看这个标签?带着这个疑问,《环球时报》记者前不久走进略显神秘的RT 总部,与“RT 人”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如何在报道中提出“更多质疑”,如何应对偏见,回击指责。
RT英文频道于2005年成立,因其准确的观众定位和成功的营销策略,RT短短十多年间便一跃成为俄罗斯对外发声的得力窗口。在视频网站YouTube 上,RT无论是订阅人数还是点击量都占有绝对优势,影响力不容小觑。RT着力于在有争议的国际事件上提供与西方媒体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其口号是“更多质疑”(Question More),而这两个英文单词也在RT办公楼里随处可见。
RT楼内安保很严,来访者需要在接待室拿证件登记,得到临时卡后才可以刷卡进入。RT很多办公室、新闻直播室都需要员工刷卡进入。若携带笔记本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还要额外填表方能进入。这一点对RT员工也一视同仁。
西方国家把俄罗斯等国媒体贴上“宣传机器”的标签,就是想在一定程度上否认其报道立场和真实性。对于“宣传机器”这个词,RT员工或嗤之以鼻,或巧加利用,表现出“战斗民族”的坚韧和强硬。RT电视台台长阿列克谢·尼科洛夫在给来交流的各国记者讲座时,反复强调RT如何重视报道的真实性与读者信任。对他而言,RT之所以出众是因为“报道的质量和真实,给全球观众另一种可信赖的消息来源”。他强调:“客观不意味着一定中立。”依《环球时报》记者看,尼科洛夫所代表的“RT人”对西方指责既质疑又不屑,对于西方媒体的竞争似乎也并不以为然。他们是将竞争对手定义为全世界社交媒体上分秒不停出现的消息,这超越了西方媒体的局限性。
奥克萨纳·博伊科是RT 国际时事访谈节目Worlds Apart 的主持人,金发高挑,语速极快。她的对话嘉宾大多是各国政要以及各行业的知名人士,而且经常是西方媒体不愿意给予发声平台的人士。在她看来,因为RT给这些人机会展示不同观点,由此才有了西方所谓“宣传机器”的指责。当《环球时报》记者问“这个标签是否会给她带来麻烦时”,博伊科说,“有时也会”,毕竟一旦对这个标签有认知,对话者常常就会对某一话题天然地带有对抗情绪,使得访谈过程剑拔弩张。但在言语观点快速交锋中,她自有应对之策,那便是变得足够聪明并且对对方观点保持开放态度。
RT营销与创意部门的主管鲍里斯·高洛夫似乎对“巧妙”这两个字体会更深。一些美国政客和媒体指责俄罗斯干涉2016 年美国大选,RT则被批为俄干涉手段中的一部分,是“克里姆林宫政策的代理人”。但这一指责却被RT营销部门“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巧妙化解并利用。去年5 月法国大选前夕,该部门在制作RT法国大选广告视频时,将美国政客对RT的指责剪辑在一起,提出疑问:“是谁选出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然后层层递进,似乎RT真能左右美国大选的结果。接着话锋一转问题出现:“你想第一个知道法国大选中RT选择哪位候选人吗?那么请关注RT的特别报道。”这样的报道方式,让很多外国观众会心一笑,拍手叫好。鲍里斯·高洛夫主管则耸耸肩,一脸淡定地说:“他们既然这样说,那我们就利用一下吧。”这种化指责为攻击的手法,实在是对美国反俄势力的蔑视和巧妙回击,同时又迎合了当前年轻观众的口味,收效很好。
时事辩论节目Cross Talk 的主持人彼得·拉维尔出生于美国,2005年开始加入RT。彼得·拉维尔说,他致力于讲“俄罗斯故事”,所做的就是“不预设、不规定”,让不同的观点在自己的节目里碰撞。在他看来,一定要保证事实的准确性,这样西方就失去了指责的抓手,所以“事实”和“核查”是他话语体系中的高频词。
RT 的国际事务与安全分析专家马克·斯尔博达是移民来到俄罗斯的,对这个国家感情深厚,高度认同RT 的理念。在斯尔博达看来,西方对俄罗斯的指责大多都没有事实依据,满是偏见,如果有调查发现2%的俄罗斯人认同西方,那么一些西方媒体只会报道这2%而忽略其他98%不认同者的声音,而RT的成功正是因为发掘了人们对批判性声音的渴望,这是西方主流媒体上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