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实务参与性实战式教学探析

2018-10-18胡东妮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8期
关键词:受众环境专业

胡东妮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媒体技术创新与传播手段日益丰富,信息技术产业的普及推动了传播样态的革新,也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化。传播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媒体融合,形成了以信息消费为方向的媒体内容融合、网络融合、传播平台融合,以及接收端融合;另外,媒介融合有力地推动了传媒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同时也给传统的电视新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为了适应传媒新技术的发展,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专业教育必然打破传统新闻专业教学模式并呈现出新的转型趋势。第一,多学科交叉融合。高校首先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优化内部所有资源,通过搭建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新闻专业教学资源配置优化。第二,媒介资源融合。不同的新闻选题可以用不同方式、不同技术形式和选择不同媒介来表现。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新闻选题的本质,并选取最恰当的表现手法,选择更适合的媒体形式去制作新闻;技术创新,高等院校的新闻专业应该成为媒体转型期新闻传播领域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造力的追随者,同时更应加强针对新媒体传播环境的创新应用性研究,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产业创新发展。第三,审视媒界环境。只要传播媒介与传播环境发生了变化,必然带来报道方式、传播技术和表现手法的革新,那么新闻教育的模式与方法也务必随之变化。因此,高校的新闻教学必然需做出适应当下媒体环境变革的相应调整。一方面,应该注重新模式的探索,增加教学与实践创新力度,积极向广度、深度方向扩展;另外,应主动接收、选取、整合一些资源,并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主动搭建教学实践实战平台,将教学与实战结合,打造全真新闻教学与传播环境,增加受众群体,不断增加自身适应能力,不断运用媒体新工具,增加教学的功能性和教学成果的社会转化力度。

1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

融媒体环境对新闻专业人才的业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变得更加具体和多元化。当前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转化为培养融媒体环境下适应新媒体发展形态的,集视频与图文新闻采集、全现场直播报道、融媒体新闻制作编辑、新闻选题分析策划与实施、新媒体新闻运营与发布、演播室主持播报与全新闻栏目创作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型、复合型人才,打造适应融媒体新闻传播发展趋势的新媒体新闻策划报道与制作人才、全现场直播报道策划实施与发布者、适应新传播形态的记者型主持人或新闻记者,以适应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媒领域快速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在媒体认知、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业务能力、性格品行、法律素质等方面的成长进步,培养学生能在各大电台电视台、新媒体公司、企事业单位、文化艺术等领域就业和发展。所以,高等院校的新闻专业教学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理念,注重实践并开拓实践教学项目迫在眉睫。但现阶段高校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仍然存在教学形式单一、课程设置割裂与媒介融合等业界现实脱节、仅满足于基础技能教学,忽略探究与辨析思维的培养、实践平台建设滞后,缺乏交互式媒体实验环境、缺少新媒体从业经历的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效果不达标、实践教学项目管理不到位、缺少媒体资源保障和媒体新设备与技术手段更新不足等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尝试与探索积累,明确了当前高校新闻专业培养目标:(1)掌握全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与出镜主持专业基本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应用能力;(2)了解融媒体传播环境下新闻媒体传播领域发展现状,把握未来新闻领域发展前景;专业应积极建立与校外媒体的合作,邀请合作媒体单位的一线媒体从业者进入课堂以精英教学的方式或以讲座交流的形式与学生分享融媒体环境下新媒体新闻的采访编辑制作与发布的新样态,联系邀请更多媒体一线年轻记者与学生交流互动,打造学生交流与发展平台。(3)具有新闻记者全现场出镜报道及演播室直播主播主持能力,具备新闻稿件采写、视频图文后期处理能力、新闻选题策划与实施、新媒体新闻发布与运营能力;(4)了解我国融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工作和业务相关规定及政策;(5)懂得社交场合基本礼仪,掌握媒体工作公关能力;(6)具备一定的专业领域创新能力和意识;(7)具备良好的新闻工作语言功底,过硬的突发现场应变能力;(8)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经过不断努力与革新,当前我专业在毕业生当中,从事媒体新闻一线报道工作和主持人工作的学生占70%以上,另有部分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从事宣传及相关工作。

2 优化师资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近年来,受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教育部考评的指标是博士学位的教师体系,造成我国各新闻传播院校对教师队伍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却忽视了对专业教师媒体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不仅教授专业知识,还要进行领先于专业的学术研究,使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回归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本职。目前,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融媒体环境对职业新闻人的要求脱节,要解决这一需求问题,只有通过高校专业建设,培养出更多具备融媒体岗位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也是专业学科建设的根本。而要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就务必要建立一支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实践指导水平、技术操作水平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能力,随着媒体发展转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然转型,专业教师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新闻人才,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拥有高学历、高素质,同时应当具备丰富的媒体一线操作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制定了教师培养计划并广泛开展媒体合作,将教师选派到媒体或企业一线,进行内容生产、管理和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学习和交流,提高专业教师理实一体的专业指导能力与科研课题创新与研发能力,从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实践指导水平及科研能力。

2.1 构建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新闻教学学科配置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造成学生对专业产生片面、模糊的理解。因此,要打破常规找到适合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融媒体环境匹配的课程体系。传统新闻教育模式和 全真媒体参与式教育模式的区别,见表1。

表1 传统新闻教育模式和全真媒体参与式教育模式的区别

第一,课程体系要建立在适宜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新闻专业教学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下,必然要走出一条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道路。传统的新闻教学模式是在传授知识为主的秉承性教育体制下形成的,且至今仍是教学全过程中的主体。其特点为重智力轻态度,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素质,重书本轻实践,重内容轻方法,重教师灌输轻学生主体参与,重学校统一安排轻学生自主成长。这种教学模式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统一标准的进度和指导,并以同样的质量体系进行衡量,这种教学体系的恒定化与模式化造成了单一线性的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脱节、评估系统的片面单一化等问题,导致传统新闻教学与当下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产品的内容无限性、形式多样化、产品个性化、交互性的需求脱节。所以,我们经过不断的努力与尝试,开拓出了一条“真任务、真媒体、真受众、真成果”的全媒体全真环境下新闻参与性实战式教学之路。“参与性实战教学”与“实践教学”或“实验教学”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内容与意义也完全不同,“实践教学”是指为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形式有参观、调查、练习与训练、实验等。而“实验教学”是将实践教学成果在校园电视台等有线局域模拟平台上播放,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实践教学的初级和一般版本,也是高校新闻教学中比较容易实现和常用的教学手段,弊端在于这始终是一种模拟式或体验式教学,与现实新闻工作岗位需求差距较大;而“全媒体全真环境下新闻参与性实战教学”是将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同步参与行业媒体工作,全面参与新闻产品制作,实施与发布过程,并直观感受媒体工作流程与传播效果。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通过与媒体新闻单位的专业合作,专业相关教师、学生将媒体的日常民生、政策类、服务类新闻采编拍摄、制作等作为教学实践部分的核心内容,使专业学生在日常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从民生类新闻入手进行实践性学习,积累实际媒体工作经验。作品可在专业自建的公众微信号播出与发布。(2)专业整合资源平台后,作为新媒体产品的产权单位,与相关媒体单位与机构展开新闻采编部分的合作,由媒体单位提供新闻线索,学生与媒体一线工作者一起同步完成新闻作品,不仅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新闻工作的体验和感受,更加明确专业学习目标,更能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社会服务意识与媒体意识,同时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为今后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闻人奠定专业技能基础与素质素养基础。

第二,新闻专业的能力要求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所以,专业学科体系应包括: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行业通用能力课程、专业技能拓展课程、岗位特定能力课程等。课程的发展应围绕目前的媒体需要所设计的。现在媒体环境是一个全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在这样的媒体大环境下,我们的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交织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能够很快融入媒体发展的浪潮中去。在专业的教学大纲的设立中,不仅应有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增加实践性的课程,目的是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学生们进行“理实一体”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2 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的设置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不仅安排学生进行理论的学习,同时也要安排他们进入实践学习,做到学以致用。按目前媒体发展对新闻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专业实践平台应告别传统意义上的模拟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进入到采取全真环境实战教学方式。学生们不再是校园新闻的采集、录制和播出者。在学生进入高年级专业学习之后,我们应逐步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化媒体,并通过与媒体间的合作与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参与性。学生们可以通过全真的媒体环境参与合作单位的新闻报道与节目制作工作,有序地完成现场报道、采编与剪辑。在参与社会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与创造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媒体力量,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与对未来工作的决心。

2.3 坚持“一体化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综合的体系。学生在老师“教”的引导下,进行“学”和“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实际的岗位中去,学生进入顶岗实习之后,会了解社会需求,这样很大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第一,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出符合他们发展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们可以在所开设的课程当中得到所需的知识。第二,媒体合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媒体间的合作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本身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标。第三,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既要有夯实的新闻理论学习,也要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实务参与性实战式教学的创新模式

根据媒体转型期对高校新闻专业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需要在专业课程培养方面进行一定的创新发展。将创新模式为全真新闻教学模式。主要有真任务、真媒体、真受众以及真成果。告别传统意义上的模拟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媒体环境下,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培养战略。

3.1 打造真实任务化教学

全媒体新闻采编的课堂不再是局限于教室或者是学校,而是让学生们进入社会,在全媒体的大环境下,完成来自于真实媒体环境下的任务。因此,老师给学生布置真实任务,在任务的基础上去完成理论知识教学,通过真实案例的教学,让学生们能够最真实直观地了解媒体的需求。例如,2017年我专业与四川广播电视台新媒体栏目“四川观察”进行了人才输出与内容提供的合作。共计4人次参与到“四川观察”的报道工作中,“四川观察”APP原创视频产品18个,图文稿件推送32条,四川观察微信订阅号20条,共计供稿70余条,其中4条远传视频产品被央视新闻客户端采用,4人均参与到九寨沟地震应急报道。

3.2 创建媒体项目化合作

以我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新闻采编与出镜主持方向的合作情况为例,目前专业已有的战略合作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阆中电视台、成都市政务服务中心“成都服务”、新华网四川频道等。均以项目方式与我学院展开长期的合作。这些媒体平台的建立为学生们提供了参与式实战报道的实施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作品提供了发布平台,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专业,也能够让学生们完全地进入工作角色。除此之外,我们还建立了专业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发布平台,在这些新媒体的途径中,学生练习独立新闻产品的制作与运营,与受众更好地沟通。

3.3 分析传媒受众类型化

教学成果的受众主要由大众传媒分散受众、公众号稳定受众、业务领域专业受众、合作领域客户受众四个类型组成,这些受众分布于社会各领域阶层,无形中对学生生产的内容提出了真实受众的需求。专业依据受众的需求和类型进行内容的生产和加工。针对不同的受众类型,进行不同的实践训练。建立专业公众号不仅是教学交流与互动的平台,也是教学成果的社会展示与推广平台。学生作品具备一定的社会传播效益,学生们大胆展开自己的创造力,不乏会有很多不错的作品产出,必然受到业务领域专业受众和客户受众的关注。

3.4 生产作业产品化

通过真实项目的合作,学生日常的作业任务在完成教师审核、媒体检验或市场检验的环节后,转化成可以为区域经济或社会发展服务的产品,教学成果生产形成良性循环,呈现了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产品的理念与媒体的社会服务意识。

4 结语

高校专业教学是面向21世纪知识型经济社会的,高校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问题还值得我们继续努力探索与思考。在媒体转型期,打造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的新闻专业教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培养适应经济社会,信息社会及媒体转型期发展需要的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和新媒体新闻专业人才,是高校新闻专业教学转型的新挑战,面对新时代的媒体新格局,高校专业教学务必顺应时代潮流,加快转型步伐,才能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猜你喜欢

受众环境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环境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