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J.C.巴赫对莫扎特协奏曲创作的影响
——以作品《K.41 no.4》为例

2018-10-18李倩云

黄河之声 2018年15期
关键词:华彩协奏曲巴赫

李倩云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J.C.巴赫协奏曲的艺术特征

J.C.巴赫①是古典协奏曲创作的先行者之一,一生共创作了四十余首协奏曲,公开发表的二十余首。其中最成熟的协奏曲作品完成于1762年移居英国后,以键盘协奏曲最为著名。作为前古典协奏曲创作的典型代表,他的协奏曲风格体现出“华丽风格”的艺术特征,即主调风格明显;旋律流畅明朗;乐句较为短小细碎;和声简约;织体明晰;对不协和音的处理比较随意。J.C.巴赫早期在德国共创作了5首键盘协奏曲,这一时期的协奏曲是J.C.巴赫在协奏曲领域内尝试性地初步探索,曲式结构和内部要素并未发展成熟,还未摆脱对巴洛克风格的依赖。“他们是些亲切而适度的作品……他们远不是用于显示高超的技巧,训练有素的爱好者也能演奏。从形式上看,他们显示了奏鸣曲式思想渗入华丽的协奏曲的迹象;利都奈罗的阴魂仍然萦绕着他的协奏曲,但是它们的基本原则却是主题的对比以及调的对比与和谐。”②这些探索与尝试促使这类体裁的作品不断向成熟的古典主义模式所过渡、转变。移居伦敦后的十余年内(1762-1772)J.C.巴赫的协奏曲作品日臻完善,更加接近成熟的古典协奏曲形式,从双呈示部奏鸣曲式的使用、鲜明的材料对比与调性的对立统一、明确标记独奏部分的华彩段(Op.13 no.4)、独奏和乐队的对比与协作,体现了J.C.巴赫在这一时期内协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二、J.C.巴赫对莫扎特协奏曲创作的影响

(一)莫扎特早期的键盘协奏曲创作

莫扎特一生共创作钢琴协奏曲二十七首。从幼年时就开始对钢琴协奏曲产生浓厚兴趣,K.107(1765)就是由J.C.巴赫的“为击弦古钢琴或现代钢琴”而作的六首奏鸣曲(Op.5)中的三首(no.2、no.3、no.4)改编而成。之后,在最早期的几首协奏曲(K.37、K.39、K.40、K.41)中,他按照当时流行的华丽风格创作和改编了几位音乐家劳帕赫(Christoph Raupach 1686-1744)、霍瑙尔(Leontzi Honauer 1737-1790)、艾卡尔(Johann Gottfried Eckard 1735-1809)、朔贝尔特(Johann Schobert 1735-1767)、C.P.E.巴赫的奏鸣曲乐章。因此,这些作品作为莫扎特早期学习和积累时期的协奏曲创作,还很大程度上依赖前人的经验和模式,大部分以改编、引用为主,还未形成他独有的个人风格。其中,K.41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J.C.巴赫音乐的痕迹,下文进行详细分析。

(二)J.C.巴赫对莫扎特协奏曲创作的影响

1764年,八岁的莫扎特到达伦敦并在此地居留了十五个月,在这期间,他与年长他二十岁的J.C.巴赫相识并痴迷于J.C.巴赫的创作,同时J.C.巴赫也发现了年幼的莫扎特惊人的天赋与才华,对他寄予了厚望。在J.C巴赫的精心指导下,莫扎特有了快速的提高。两位莫扎特专家维泽瓦(Teodor de Wyzewa 1862-1917)和圣-弗瓦克斯(Saint-Foix 1874-1954)对莫扎特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有过这样的总结:“从音乐上来说,在伦敦的数月标志着莫扎特童年时代的终结,从此时开始,他成为了一个受过训练的,对于在他周围演奏过的所有音乐风格要素都有所洞察的音乐家,在莫扎特的一生中,他都拥有孩童般的情感和想象,但从他九岁之后,在音乐上,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孩子。”③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莫扎特在这一时期内创作水准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真正具有成熟的创作和演奏能力的音乐家。这种提高与飞跃与J.C.巴赫的启发、指导是分不开的,并且直接影响了莫扎特之后的音乐创作。

下面以J.C.巴赫协奏曲《Op.13 no.2》和莫扎特《K.41 no.4》第一乐章为例来对比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他们二者之间在协奏曲创作方面的联系。

莫扎特协奏曲《K.41 no.4》第一乐章结构:

J.C.巴赫协奏曲《Op.13 no.2》第一乐章结构: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莫扎特和J.C.巴赫的这两首协奏曲第一乐章采用了相似的结构,即利都奈罗结合奏鸣曲式。其中利都奈罗连接每一段个性的独奏段落,新旧材料不断交替、循环出现,使得整个作品对称且富有规律,直至最后的利都奈罗段回归后圆满结束,完美体现了对立与统一、协作与竞争的协奏原则。此外,他们二人的再现利都奈罗乐段都是部分地再现或重复第一利都奈罗乐段,而并非完全地再现T1。如J.C.巴赫协奏曲《Op.13 no.2》中T2、T3分别再现了T1中的a材料,而莫扎特协奏曲《K.41 no.4》中,T2、T3、T4分别再现了T1中的c、b、c材料。但不同点在于他们二人在材料发展手法上略有差异,通过分析图表可以看出,J.C.巴赫的再现利都奈罗乐段都比较固定地采用了T1的a材料;而莫扎特在再现利都奈罗乐段的材料的选择和展开手法上,并没有局限在T1的a上,而更多地选择了其他材料进行创作和构思,体现出了比J.C.巴赫更先进的创作思维和更巧妙的戏剧性对比。

另外,在J.C.巴赫的协奏曲中,华彩段偶尔出现,且并未采用明显标记,但作曲家已意识到了炫技的华彩段部分的微妙作用,只是其地位和分量还不能与成熟的古典协奏曲中的华彩段相提并论。如在J.C.巴赫《Op.13 no.2》中,8小节的华彩段并未明显标记,它更像一个过渡性的乐句。而在莫扎特的早期创作中,华彩段已被明确标记在作品中,且地位大大提高,显示出独奏乐器地位的提高和演奏难度的加强,体现了独奏乐器在协奏曲体裁中的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下图谱例④:

J.C.巴赫《Op.13 no.2》华彩段:

莫扎特《K.41 no.4》华彩段:

J.C.巴赫对莫扎特协奏曲创作的影响还体现在莫扎特协奏曲的快板乐章通常是轻快活泼、生机勃勃的,这一点正是受到J.C.巴赫“歌唱的快板”这一创作特点的深刻影响。因此他们二人的协奏曲第一乐章都有着轻快明朗的旋律,流畅而富有表现力。同时,莫扎特慢板乐章中的优雅抒情的歌唱性特点也是对J.C.巴赫最富有特色的歌唱性的、抒情的慢乐章风格的继承,这一种在器乐作品中追求“歌唱性”、优美动听的旋律的特点源自于他们二人在歌剧方面突出的成就。

最后,在乐章安排上,J.C.巴赫的三套共18首键盘协奏曲中,大部分作品为两个乐章,只有少部分作品为三乐章结构,这是作曲家追求简洁、自然的音乐形式的体现。如《Op.1 no.4,no.6》、《Op.7 no.2,no.5》、《Op.13 no.2,no.4》。莫扎特在此基础上将协奏曲体裁定型为三乐章“快—慢—快”结构。此时协奏曲中全奏和独奏、内容与形式、对立和统一的各种原则在莫扎特的协奏曲创作中逐渐成为典范。正如杨燕迪老师所说:“在莫扎特所有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里,至少有十首以上的精品。他们是成熟古典风格的典范之作,达到了罕有的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独奏与乐队、色彩与结构之间的全面平衡,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是协奏曲这种体裁的巅峰,后人无法超越,即便是贝多芬也仅仅是在规模上超出。仅是一个技术要点,比如木管乐器和独奏家之间的对答和交织,后来没有任何人达到过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那样多样与丰富的境地。”⑤

三、结语

通过以上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明显看出J.C.巴赫的创作理念、创作思维几乎渗透在莫扎特协奏曲创作的方方面面,二者间存在一种明显的联系与继承。从风格特征到审美追求、从体裁形式到内部结构要素,莫扎特的协奏曲最终成为了这一体裁最完美成熟的代表。因此,我们可以把J.C.巴赫的协奏曲看作是成熟古典协奏曲的预示,同时把莫扎特协奏曲看作是J.C.巴赫协奏曲的完美升华。

注释:

① J.C.巴赫,(1735.9-1782.1),德国作曲家。J.S巴赫最小的儿子,幼年跟随哥哥C.P.E巴赫学习作曲,1754年赴意大利,师从马蒂尼,后皈依天主教。1762年起移居英国,因此得名“伦敦巴赫”。其音乐创作涉及众多领域(协奏曲、奏鸣曲、交响曲、序曲等),对后世影响巨大。

② [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 著,顾犇 译,钱仁康、杨燕迪 校订.简明牛津音乐史

③ 季婕颖.J.C.巴赫键盘协奏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1.

④ 谱例来自季婕颖.J.C.巴赫键盘协奏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1.

⑤ 杨燕迪.论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J].文汇报,2006,12,02版.

猜你喜欢

华彩协奏曲巴赫
方学斌:以匠人之心 著华彩金银
华彩少年薪火相传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巴赫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西江华彩路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