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确保“天下粮安”是国家重大战略

2018-10-18丁声俊

黑龙江粮食 2018年8期
关键词:种粮老龄化粮食

□ 丁声俊

(接上期)

(四)粮食安全内涵丰富的重大意义

粮食安全的概念延伸和内涵丰富的过程,是农业粮食生产发展的过程,也是满足人体生理营养需求的必然要求。这给农业粮食生产、市场流通和膳食构成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提供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导向

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粮食生产必须以保证居民健康、满足营养需求为导向,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方针,经济、社会与生态共荣的原则,合理调整粮食生产结构,稳定持续扩大优质产能,为民众提供数量足、质量优的粮食和其他食物。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可持续粮食安全的引导下,通过有序的结构调整,发展多样化的农林牧渔业生产和相关产业,已能保障绝大多数人从增产、增收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粮食等各种食物。

2.普及了粮食安全的意识

随着粮食安全内涵不断充实,家庭粮食安全、居民营养安全,以及可持续安全等新概念相继出现,促使粮食安全的意识越来越多地深入社会、经济,乃至社区、家庭和个人生活。与此相应,要切实从各地的农业资源条件出发,保障粮食安全满足居民对粮食等食物的更全面、更严格的要求。各地从具体情况出发,既需要采取适当的综合平衡措施,坚持数量质量并重,稳定扩大优质产能,又需要采取公平、公正的分配政策,使人人都能得到所需要的粮食。

3.促进了农粮生产方式的变革

粮食安全内涵不断丰富,既对其提出了新挑战,也使其面临新机遇。保障粮食安全越来越多地涉及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工作,需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综合平衡措施。“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仍将是做好粮食安全工作的基础,但要切实从各地的农业资源条件出发,在可持续发展方针的指导下,通过有序的结构调整,发展多样化的农牧业生产和有关产业,保障绝大多数人从增产、增收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粮食。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做好今后的粮食安全工作带来新的机遇。1998年,国际农业和贸易政策理事会在一份政策意见中认为:“旧的基于商品农业的思想,应被重点满足人类营养需求的新观点所取代;旧农业系统的国家边界,将逐渐消失,而进入到一个没有边界的全球粮食系统;而旧的重出轻进的重商主义观点,应被生产和分配这种双重粮食流通制度所代替。”其实质内容是进一步发展自由贸易,在维持共同利益的国际规则下,建立一个以市场贸易活动为中心的全球粮食系统。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粮食营养、质量标准的提高,迫使各国探索新型农业粮食生产方式,包括绿色生产方式、生态发展途径等。

4.助力世界范围内的消除贫困行动

FAO发出的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倡导和号召,有力助推了世界范围内的反饥饿、反贫困行动。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收效最大的就是在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提出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行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是由各成员国领导人就消除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以及对妇女的歧视等方面商定的有时限的目标和指标,主要包括以下7项: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普及小学教育;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利;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与艾滋病毒及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做斗争;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全球合作促进发展。这是一幅由全世界所有国家和主要发展机构共同展现的蓝图。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在不同国家取得的进展参差不齐,但总体效应明显。其中,中国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得到联合国及FAO的一致肯定,中国提供了效法的经验和榜样。

三、我国粮食领域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隐忧

(一)我国粮食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自2013年以来,我国粮食领域改革发展坚持探索创新,取得明显成效。第一,深化粮改,稳中推进。在深化粮改中,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制度,构建“四梁八柱”,成功实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建立“市场销售+合理补贴”的购销新制度,取得的成效令人鼓舞。第二,供给结构,明显转变。粮食结构性改革进展明显,通过市场导向有效促进绿色发展,调整种植、畜牧和渔业结构,减玉米、增大豆、扩饲草、调生猪、提牛奶等都显见绩效。第三,需求结构,逐步升级。居民粮食消费预期不断转变,追求优质化、多样化、营养化、保健化、方便化的趋势日益加强,需求结构不断向中高档升级,促进粮食“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相互适应。第四,粮食企业,创新方式。粮食领域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在实体企业,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促进粮食企业向组织经营产业化、融合化方向发展。第五,去除库存,取得成效。作为农业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环,我国积极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随着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加工能力扩大、转化渠道拓宽,玉米库存消化进度加快。2017年,全年政策性粮食库存销售1679亿斤,是2016年的1.36倍。政策性玉米库存比历史最高点下降28%,2013年及以前年份玉米基本销售完毕。第五,粮食产能,稳定增长。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2亿吨以上。

刚刚过去的2017年,在大力推进以粮食“供给侧”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的条件下,全国粮食总产量仍达到61791万吨,比2016年增加166万吨,增长0.3%。其中谷物产量56455万吨,比2016年减少83万吨,减少0.1%。在三大谷物中,稻谷总产量20856万吨,增产0.7%;小麦总产量12977万吨,增产0.7%;玉米总产量21589万吨,减产1.7%。全国粮食产能已稳定登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见,我国粮食完全可以自给,“中国粮食威胁论”根本无从谈起。

(二)我国粮食安全隐伏的风险

在客观看到我国粮食改革发展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必须居安思危,洞见隐忧,在一片令人陶醉的喜讯中洞悉我国粮食安全隐伏的风险。

1.思潮泛滥,否定“粮安”

在改革开放时代,对于粮食的各种思潮泛滥,存在漠视粮食安全的杂乱声音,既有浓浓盲目乐观思想,也有淡淡悲观情绪。在这些杂乱声音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是否定国内存在粮食安全问题,认为其是人们为自身利益“制造出来的”;二是依赖进口粮的思想,认为“种粮不如买粮划算”。关于否定粮食安全的看法,茅于轼先生说得最多,也最为直白。2008年,茅先生说:“国家把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面积联系起来,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许突破是不正确的。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2011年,茅先生又说:“为什么粮食不存在危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只要市场在,就不愁买不到粮食。其次,对于那些对市场存有疑虑的人或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我们还要回答,历史事实证明,粮食的问题不是供给不足,而是生产过剩。将来估计还会如此。”“只要商店开门营业,粮食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没有什么粮食安全问题可担忧的。”杂音不断,加之媒体渲染,扰得人心缭乱。例如,滋生了忽视粮食安全的情绪,说什么“手中无粮也不慌,不找局长找市场”。又如,产生了贪图国外“便宜粮”、依赖进口粮的思想,认为“种粮不如买粮划算”。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虽然土地、水不能流动,但粮食可以流通,粮食安全可以购买。这实际上是选择性地规避“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自产、进口两种资源”“开放型经济”的主次关系。这样简单而不顾长远地将粮食安全推给市场,给粮食安全留下了极大隐患。若不澄清这些混乱的思潮,任其泛滥,必然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

2.“食粮者”多,“种粮人”弱

一定意义而言,粮食是农民的产业。持续稳定保持粮食产业长盛不衰的动力源泉在广大农民。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居民口粮、配合饲料原料、新型工业用粮等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国产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与此相对照,迄今农村缺乏“种粮人”——这里指有较高素质、有经营能力、年富力强、以“三农”为职业的农民大军。当下,这一关系粮食产业兴衰的基础条件令人担忧。“种粮人”势弱表现在多方面。最突出的是农村老龄化加剧。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年轻人口的外迁对农村老龄化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1982年,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老龄化水平分别为5.00%和4.56%,前者仅比后者高出0.34个百分点。但自1990年开始,乡城迁移人口规模及其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开始逐年增大,到1999年农村地区较城市地区先行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水平比城市高出1.03个百分点。到2010年,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已达到10.06%,比城市高出2.26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农村地区在2006年(早于城市地区7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农民种粮意愿和种粮积极性趋减。“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的思想影响着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主产区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抑,农民的种粮意愿普遍趋降。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青壮年劳动力的种粮意愿明显低于此前出生的劳动力。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打工,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低素质化现象已相当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成了“空心村”“留守村”。显而易见,目前务农群体素质下降,农村劳动力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种粮务农意愿、市场经营能力、科学种粮经验等方面均呈现弱势,而且目前面临进一步弱化的可能。这是保障粮食安全最为堪忧的问题之一。(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种粮老龄化粮食
珍惜粮食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