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家音乐与养生

2018-10-17唐黎标

家庭医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道家阴阳音乐

唐黎标

道家音乐中的养生理论开启了国际关于音乐治疗学研究的先河。在我国道家经典文献中,对道家音乐和养生方面的论述较为常见,如在《太平经》中就对道家音乐的教育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欣赏道家音乐的过程中能够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如“乐,小具小得其意者,以乐人……夫乐者致乐,刑者致刑,犹影响之验,不失铢分也”,对道家音乐教育作用和陶冶情操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道家音乐的重要性,并对道家音乐的养生作用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指导。

道家音乐作为道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殊宗教音乐形式,在曲式、情调内涵方面渗透出一定的道家宗教文化信仰和美学思想,并构成了独具个性的韵味,最终形成了虚静柔和的道家音乐文化风格。在中国音乐文化体系中,一般用“韵”表示音乐中的曲调,特别是对于道家音乐文化而言,韵的应用更为广泛,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就开始提倡使用韵来指代道教的音乐文化。对韵之一字进行考证,《说文解字》中,“韵,和也,从音,员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道家音乐之道的基本特点,即“和”。换而言之,韵代表了道家音乐的最直观体现,是道家音乐的核心。

道家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特定的哲学规律,其中蕴含着一定的阴阳五行思想。对道家音乐文化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发现,阴阳学说贯穿于道家音乐的方方面面。道家音乐最初产生于阴阳,“阴阳者,动则有音声”。音乐研究者指出,在创作道家音乐的过程中只有“和阴阳、定五行”,才能够充分发挥出道家音乐的价值;如果无法达到阴阳协调,音乐创作必然会受到限制,影响音乐的艺术效果。在道家音乐的曲调划分方面,对“阳韵”和“阴韵”的分类就是将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到道家音乐文化创作中的直观表现。而实质上,道家音乐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五行存在一定的联系,道家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就与中医养生体系中的“脾、肺、肝、心、肾”五脏以及“忧、悲、怒、喜、恐”五情相对应,从这一点上进行分析,道家音乐与养生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

对道家音乐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能够看出道家音乐的养生作用基本上体现在心理修养方面。道家音乐文化重视修身养性,即利用音乐中所能够产生的虚静心理作用,最终在音乐欣赏中达到一种神凝气聚的特殊艺术效果。从美学原理上讲,在音乐艺术欣赏过程中,人产生的美的感受以及被感知的美都是超现实、超功利所形成的特殊感觉,并且这种感觉能够与人的虚静本性相适应,反映出纯自然的心理状态。在道家音乐的创作和演奏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与“存思”“鸣法”“咽气”等存在紧密联系的内修方法,而这些在人的心理修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家音乐旋律充分发挥声音方面的优势,能够促使欣赏者达到修身养性所需要的特定情感状态,即实现对养生修炼过程中基本心态的远距离渲染。在道家音乐文化中,虚静柔和是多种类型音乐要素的集合体,如偏柔偏静的旋律性格、平滑柔和的旋线、平静顺畅的节奏以及平衡自然的速度力度等;而这种特殊的音乐要素集合能够使欣赏者有效减慢心律,舒缓紧张心理状态,实现身心完全放松,进而充分发挥出音乐的平衡和调节作用,促使音乐艺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得到进一步提升。

修道,简单地说,实质上就是養生,从道家音乐角度说,修道就是通过特殊的身心修炼,参与到道家音乐实践中,最终实现身心、灵肉的统一,促使人的内部审美时空和外部审美时空得到全面拓展,打造天人和谐、物我和谐的特殊精神境界。由此,我们借助对音乐和道家文化的探索,感受道家音乐尊重自然、重视生命价值的世界观,并以道家音乐思想为养生提供良好的支持,促使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能够逐步摆脱因过多追求外物造成的心理疾病,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道家阴阳音乐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