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没落皇族的另类生活

2018-10-17宋梦寒

读者·校园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题跋赵孟頫文人画

宋梦寒

《红楼梦》里有一段“鸳鸯抗婚”的故事,贾母的贴身丫鬟鸳鸯骂嫂子说:“你快夹了嘴离开这里,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连民间歇后语都能“点名”的画家,其影响力可见一斑。这里说的赵子昂,就是宋末元初著名的书画家、诗人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1254年出生于浙江吴兴,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湖州。身为皇亲贵胄,并非只是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也意味着要比普通人家的小孩付出更多的努力。据说他从4岁开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字,要站着写完一万字才行。虽然无法考证这个传说的真伪,但赵孟頫长大后博学多才,除了在书画诗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对金石篆刻、音乐和文物鉴赏也极为精通,这绝不是光凭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就能实现的。

如果说生在皇家是难得的幸运,那么生于走向末路的皇家则是不幸中的大不幸了。赵孟頫11岁丧父,25岁国亡,这样的人生经历不是“悲凉”二字可以形容的。但他的生母并没有因为命运的捉弄而自怨自艾,她一直没有放松对赵孟頫的教育,甚至在南宋灭亡、赵孟頫极度消沉的时候,她仍然鼓励儿子:“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你不多读书,如何超乎常人?”于是赵孟頫奋发图强,精进学业,很快就名声大振。在他34岁那年,元朝派人寻访隐藏在江南的宋代文化名人,二十几人中他位列第一。元世祖忽必烈见他仪表堂堂、气度不凡,惊为天人,很快对他加以重用。

《红衣罗汉图》是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从画上的题跋看,是他在江南做官时期所作。画中一位身着红色袈裟的僧人坐在菩提树下,寿眉朱唇,目光深邃,神态静穆安详。僧人左手向前,掌心向上,右手藏于怀中。人物头后有光环,说明不是普通僧人,而是已修成正果、了脱生死的罗汉。

赵孟頫在题跋中说自己对天竺和西域僧人都很熟悉,所以在画中突出了“高鼻深目”、皮膚黝黑且毛发浓密等区别于汉人的特征。印度佛教在13世纪初就已消亡,加上元代推崇藏传佛教,所以题跋中所说的“天竺僧”应该是来自西域的喇嘛僧。

《红衣罗汉图》中的人物造型及背景树木均采用古代绘画手法,人物的神态动作都具有唐代的审美格调。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是赵孟頫借纪念一年前去世的高僧胆巴之名寄托忧思的。胆巴与赵孟頫并无交集,但与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恭宗,也就是瀛国公有过交往。瀛国公彼时远在西南萨迦寺,所以有人认为赵孟頫是借题发挥,表达对故国故人凄凉境遇的哀叹。

赵孟頫是历史上少有的擅长人物、山水和花鸟走兽的全能画家,他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使元代文人画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高峰。苏轼开创的文人画强调的是以“墨戏”抒发文人士大夫的人生志趣。赵孟頫则主张“作画贵有古意”“云山为师”,以书法入画,使北宋以来日益琐碎浓艳的院体画风转向质朴自然,在写实的同时又不乏文人画追求的高逸的品格。所以明代文史学家王世贞评价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更是赞其画作为“元人冠冕”。

除了绘画上的伟大成就,赵孟頫的书法和文学创作同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独创了“赵体”书法,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他的诗词文章清邃高古,一扫南宋卑弱习气,又旁通佛教与道家思想,开创了一代文风,读来有飘然出尘之感。

然而,因为身为宋代皇族却做了元代的官,几百年来赵孟頫一直饱受诟病,连康有为都极力贬低他的书法。实际上,赵孟頫性格温和、为人清正,他在朝堂之上敢于仗义执言、不畏强权,在民间做官时又懂得发展经济、体恤民生,故而深得人心。再者,政权的更迭本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文人的担当应该体现在造福社稷民生、推动文明进步上,而不是纠结于“不食周粟”的迂腐情结当中。

好在今天我们已经能够抛开迂腐的“忠君意识”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让艺术归于艺术,在文明与开放的环境中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赵孟頫,这位生逢变革时代的伟大的开拓者,也终将成为中华文化史上耀眼的星辰。

猜你喜欢

题跋赵孟頫文人画
“文人画”里写春秋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唐山博物馆馆藏《史梦兰行书题跋手卷》考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
中国画题款中的钤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