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茶香能致远
2018-10-17
茶史茶踪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自古以来便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起于上古,有人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在于唐代前无“茶”字,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将“荼”字减一画而写作“茶”,才有了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茶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据传说,神农在野外以釜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来,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来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这便是最初的“茶”。
茶礼茶俗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无论贫富,大凡家有客至,以茶待客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通常情况下,一般倒茶或冲茶至茶具的2/3到3/4左右,若冲满茶杯,不但烫嘴,还有逐客之意。泡茶的水温也因茶而异,乌龙茶需要用沸水冲泡,并预先烫杯;其他茶叶冲泡的水温则为80~90℃。若是细嫩的茶末,冲泡的水温还可再低点。
敬茶要礼貌,一定要洗净茶具,切忌用手抓茶,茶汤上不能漂浮泡沫或焦黑黄绿的茶末。茶杯无论有无柄,端茶时一定要在下面加托盘。敬茶时温文尔雅、笑容可掬,至客人面前,应躬腰低声说“请用茶”,客人应起立说声“谢谢”,并用双手接过茶托。
做客饮茶,也要慢啜细饮、边谈边饮,并连声赞誉茶叶鲜美和主人手艺,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饮。
茶诗茶韵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文人与茶之间有着诉说不尽的种种情缘。当茶遇上诗,两者相遇,便造就了最美的茶诗(词),既爽口,又安心。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杜耒《寒夜》
诗境浅谈
寒夜客来,炉火初红,扫雪煮茶,好友知己,围炉品茗,月赏下梅,真乃令人向往之雅趣!古人有刎颈之交,忘机之友,掬诚以待,可以“寒夜客来茶当酒”,更觉“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繁忙的现代人,当“寒夜客来”时,大概只有“我倦欲眠君且往”“有事回头电话联络”吧。难怪活在当下的我们,时时感叹“知音难觅”。
本诗看似随笔挥洒,却很形象地反映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耐人寻味。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诗境浅谈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非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中虽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
首聯直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表达了作者内心对世态炎凉的无限感慨。
颔联乃全诗的“诗眼”。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倾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缠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且有深致。
接下去的颈联道出了诗人的心情。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能做的只有“矮纸斜行闲作草”。因为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指的是品茶或玩茶道。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却蕴藏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尾联道出了诗人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养成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却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便应运而生。
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饮茶趣谈
1.郭沫若青年时代就喜欢饮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对中国名茶的色、香、味、形及历史典故都非常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长沙,品高桥茶叶试验站新制的茶时,大为赞赏,对其色、香、味、功效等给予了高度评价。
2.当代文学家老舍是位饮茶迷,研究茶文化,深得饮茶真趣。他曾说过一段精辟的话:“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本来中国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现在在喝茶艺术方面,日本人却走在我们前面了。”为促进我国茶文化发展,老舍以清茶为伴,文思如泉,创作《茶馆》,通过对旧北京大裕茶馆的兴衰际遇,反映从戊戌变法到抗战胜利后50多年的社会变迁,成为饮茶文学的名作,轰动一时。
茶中百味
人生如茶,既有淡淡的愁苦,亦有不尽的甘甜。然而,不管茶味有过怎样的甘甜或苦涩,最终必然会归于平淡。
品茶需要心静,用碗不行,即便是精雕细琢的白瓷小碗,也要伤了茶的雅致——紫砂壶,玉竹盘,古色或透明杯具,在小园香径,等燕子归来、落红轻坠的时节,沐衣弹冠,心怡神闲……
然后,静坐品茗。可以讲些清淡的笑话,可以谈些凝重的历史,可以沉思默想,也可以把平淡生活中的琐琐碎碎,在茶香弥漫里,过滤成淡而有味的趣闻。当然,也可以在午睡刚起、无精打采的时候,在夏日绿荫下,沏一壶茶,静坐在夕阳下、石台上,沉思,发呆,在茶香里,让睡思渐渐退去,如同晨雾,徐徐散尽。此时,你全身舒展,神清气爽,就像紧缩的叶片,在清水中云卷云舒;又似闲庭漫步——舒展的叶片,在杯里,悠悠旋转……
与其说,我们是在寻一处品茶的环境,不如说,我们是在寻一处心灵的港湾——让灵魂如缕缕茶香,随烟轻扬,从疲倦之躯袅袅升腾;与其说,我们都在寻一种茶里滋味,不如说,我们都在寻一处有古典风韵的情怀,寻心灵的皈依之地,可茶香飘来,却又散去。
(作者赵晓琼,节选自《茶里沉思》)
仔细阅读选段,你认为茶与人生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所谓品茶,品味的又是哪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