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应该让家长“减负”
2018-10-17周伟
周伟
见子打子的禁令带来的更多是新一波的焦虑,就当下而言,努力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成色分量,学校管多一些,才可让家长少负担一点
《西虹市首富》的结尾彩蛋中,本来环球游之后准备裸捐的王多鱼两口子,临门一“刹”,为肚子里的孩子拉出了一张天昏地暗、目晕神眩的“养儿”成本清单。最后一个“二胎”将成本瞬間两倍,更是会心一击。好的喜剧,就是在荒诞中解构现实的钝痛。
2015年国家全面二胎政策出来后,不少60后70后的一声叹息,余生太早,想生已晚。但正当其时的80后90后,很多却不想生。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比2016年减少63万,人口出生率为12.43‰,比2016年下降了0.52‰。多少年来,中国一直是人口多的烦恼,谁能想到,今天还要为低生育率而忧心?
国家鼓励生,年轻父母却不买账,还是因为账单太沉重。近期人民日报发声“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鼓励政策不能画饼充饥”,文章指出,“很多年轻人不敢生孩子,是因为生不起,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成本有点超过年轻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等方面。”
今天的小孩真累,年轻的父母也真累。中国有句老话说,子女就是来讨债的。但过去的债更多是指“淘神费力”,而今更血拼真金白银。养大一个娃要多少钱?有篇文章说北京最低48万,成都至少32万,虽然不见得准确,但“贵”是普遍认知。新浪教育发表的《2017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显示,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支出的50%以上。
这种成本压力在当下的中产阶层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低收入阶层,相对在经济和精力上,都有心无力放养为主,比如农村的学生就基本不会去读什么培训班;高收入阶层,衔着银汤匙出生,有更广阔的选择,不必去挤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中产阶层出身不高,凭个人奋斗一路到现在,不论是当初的高考还是现在的地位,都是在激烈竞争中打拼出来的。他们的下一代,依然将处在剧烈的竞争中。而中产阶层自身无资本,其财富依赖平台职业和市场经济,掉下去的风险要高于向上的概率。未来增值的除了资本,就是教育,不拼怎么行?!
无论东西,优质资源总是稀缺,都要竞争;地分南北,强烈的望子成龙传统心理和现今所处的转型时代,是中国父母独有的巨大焦虑。因此,把别人的一些方法拿来套用(比如小学生的早放学),结果就是橘生于北则为枳。有人吐槽,素质教育让家长和孩子更累。分数的指挥棒未变,还要多加技能,公共部分供应又不足,就只能大把大把地自掏腰包补差价。
如果不能真正对症下药,你就无法让家长和孩子减负。见子打子的禁令带来的更多是新一波的焦虑。就当下而言,努力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成色分量,学校管多一些,才可让家长少负担一点。这就是当下最简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