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蜂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8-10-17李林祥徐进曾德斌沈杰
李林祥 ,徐进 ,曾德斌 ,沈杰
(1.四川省巴中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四川 巴中 636000;2.四川省巴中市畜牧工作站,四川 巴中 636000)
合理、适度发展蜂产业既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脱贫奔康,又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质增产,还有益于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四川省巴中市蜜源植物丰富,天然无污染,近年来,巴中市蜂业发展较快,目前正处于由家庭副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转型阶段,提升空间较大。
1 发展优势
巴中市森林覆盖率58%,种子植物近3000种,油菜常年种植面积96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蜜源植物种类多、分布广、花期长,从早春3月到11月都有植物相继开花吐粉泌蜜,尤其是3~8月的桃、李、油菜、洋槐、山花等大宗蜜源花期衔接紧密、持续时间长。
2 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蜂农共2154户,其中中蜂养殖户2147户,蜂群22474群,西蜂养殖户7户,蜂群1 859群。2017年,全市生产中蜂蜜312.8吨、西蜂蜜72吨、蜂王浆1吨、蜂花粉1吨,总产值1.5亿元,蜂农户均收入近7万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5家,创建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家。
3 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 市、县两级均无专门从事蜂业发展的技术服务部门,相关工作均由畜牧工作站完成,全市仅有1名官方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监督、检查、检测工作无法有效开展,技术指导乏力。
3.2 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低 蜂农年龄结构老化,文化水平较低,观念落后,很难接受技术更新。蜂业普遍作为家庭副业形式存在,饲养方式传统,生产技术陈旧,管理粗放,甚至缺乏管理。缺乏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规模偏小,标准化水平普遍较低。
3.3 产品结构和收入来源单一 蜂蜜在蜂产品中占99.5%,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无加工,附加值低,蜂蜜收入是养蜂收入中的主要收入。蜂业的多元功能未被充分认识和开发,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严重滞后。
3.4 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 品牌少、小、杂,销售渠道单一,销售半径较小。上市的产品未经检测,类似三无产品,质量宣传仅凭口头描述。部分产品存在掺假、以次充好的现象。营销信息平台不完善,产销信息不通畅。
4 建议
4.1 调查摸底,科学规划 扎实、认真开展密粉源植物种类与数量、蜜蜂养殖品种与现状、产品开发与品牌创建、市场销售与物流运输等情况调查,摸清养蜂资源条件,厘清产业发展现状。根据承载数量,科学制订发展目标,坚持适度规模发展,切忌假、大、空。合理布局,防止因蜜粉源不足引发蜂群争斗、单产下降等问题。
4.2 培育主体,突出龙头带动 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总结、提升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大户、散养户)的合作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固化合作方式、双方权责,确保紧密联结。龙头 企业要充分保障合作农场(户)的技术和市场需求。
4.3 整合资源,建立共享机制 整合蜂群资源,加大蜂群培育和招引,建立蜂王交换、淘汰制度,降低引种成本;整合技术人员,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整合品牌和市场资源,避免在品牌创建、市场开发上重复投资和无序竞争,降低经营成本,为蜂产品分级、差异化销售奠定基础,可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鼓励专业合作社建立产业发展联盟,共享技术、共享品牌、共享市场,共同抵御风险、获取收益。
4.4 加强指导,突出科技引领 一是政府要在发展形态及经营理念上加强引导,促进业主尤其是大户摒弃小农意识,打破各自为阵的传统,融入合作,共享资源。二是加强蜂群评价、蜂王培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与指导,加大对业主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三是加大蜂产品生产的技术指导,扩大产品种类。
4.5 延伸业态,促进作物增产 要大力开展培育授粉增产的意识,加大蜜蜂授粉可促进农作物稳产高产的宣传力度,引导业主走获取蜂产品与蜜蜂授粉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油菜蜜蜂授粉示范园区,以点带面,逐渐深入推进蜜蜂授粉,切实发挥蜜蜂“农业之翼”的作用。
4.6 控制源头,保障产品质量 加强行业自律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在源头上严格控制投入品质量,拒绝色素、香精、防腐剂等掺杂制假行为。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和比例,严打假冒伪劣产品,鼓励业主进行“三品”认证。
4.7 政策支持,降低综合风险 落实金融政策,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鼓励保险公司用活政策,开发适宜的新产品,降低自然灾害、疫病、市场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