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2018-10-17张明明
张明明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 200080)
慢性呼吸衰竭(英文简称“CRF”),其诱因是:基于慢性肺、胸部疾病等造成的呼吸功能受损,同时病情不断加重而出现的一类呼吸衰竭疾病,其临床特点是:病人在静息状况下不能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而造成缺O2 或CO2滞留问题,所以导致病人出现生理、代谢功能障碍及各类组织器官受损问题。现今,在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保障气道顺畅,实施控制性O2疗法;确保蓄积的CO2不断外排;机械顺气;电、酸碱、水解质平衡紊乱处置及原发病医治,不过因为造成该病的因素相对复杂,同时死亡率过高,所以必须要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能够进一步减轻临床不适之症,预防衰竭病情的不断加重。在此次研究过程中,本文对我院接收的60例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临床护理干预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然后展开全面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笔者随机筛选出的研究对象是:于2016 年8月-2017年11月之间在我院接受医治的慢性呼吸衰竭病人60例,男女之比是43:17,病人年龄范围是49-78岁,平均年龄是62.5岁;将采取普通给氧的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入住的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取加压湿化治疗给氧的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的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是实验组。
1.2 临床诊断
该组所有病人都同时患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在静息状况下,其吸气时50mmHg<PaO2<60mmHg;不过一定要排除病人具有原发性心排出量减少、心内解剖分流等问题。假如满足以上条件,即可确诊患有呼吸衰竭疾病。
1.3 临床治疗
对照组给予24h普通鼻导管持续给氧,实验组给予呼吸湿化治疗仪24h持续给氧,通过对比分析给氧前后患者的血气分析、mMRC评分、CAT评分得出两种给氧方式的差异。
1.4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24h普通鼻导管持续给氧模式锻炼自主呼吸,背景参数呼吸频率12 次/min开始,患者对上述模式参数适应后,每小时降低PS水平值至1cm ,然后每小时降低背景呼吸频率2次/min直至6次/min且24h后血气分析正常即可脱机;实验组给予呼吸湿化治疗仪24h持续给氧,人工气道给予常规湿化、给氧:生理盐水250m接上输液器排尽气体,前端头皮针将针头剪掉,滴注气道4~5滴/min同时将流量为4L/min的氧气经过传统的气泡式湿化装置湿化后,通过一次性氧气连接管插入气道口约2cm处并用胶布局部固定以达湿化、给氧目的,24h后脱机。治疗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及时观察病人肌肤变化,假如存在多汗、泛红或浅表静脉充沛,且通过临床治疗有所改善,那么说明病人体内潴留的CO2 不断外排;②假如病人存在呼吸急促或明显不畅,且出现意识不清、情绪暴躁、头疼、眼部充血、困倦、抽搐、震颤、休克等表现,那么说明病人存在肺性脑病,务必要尽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③密切注意病人心率、心律等变化,假如存在心律失常,且临床症状是骤发性心跳加速、房性早搏、房颤、房扑等,务必要及时观察病人的心电图,若有异常需要即可通知医护工作者;④密切观察病人水、电解质平衡变化,假如病人存在意识不清或精神紊乱,那么务必要设置床挡且限制输液肢体,另外,也需提前预备所需的急救药物;⑤假如病人出现呕吐,且呕吐物具有柏油状、咖啡色等特点,那么说明病人存在消化道出血问题。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比较,各指标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H值 7.334 7.351 7.39 7.35-7.45二氧化碳分压 mmHg 75.5 53.3 42.9 35-45氧分压 mmHg 51.2 83.7 90.0 83-108剩余碱 mmol/L 14.5 4 2.9 -2-3血红蛋白 g/L 128 130 132 120-160实际碳酸根 mmol/L 40.6 27.9 23.7 22-26总二氧化碳 mmol/L 42.9 25.7 23.9 19-24血氧饱和度 % 81.3 92.0 94.1 95-98氧含量 ml/dl 17.8 18.1 20.5 17-22
2.3 两组患者mMRC评分比较,见表2。
对照组 1.3±0.7 1.0±0.6实验组 1.3±0.8 0.5±0.6
2.4 两组患者CAT评分比较,见表3。
组别 CAT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7 10实验组 27 7
3 小结
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护理实践中发现,增压湿化治疗进氧与一般进氧法相比,可以明显帮助病人快速恢复,不少慢性呼吸道衰竭病人年龄过大,身体抵抗能力差,不断发生呼吸道感染问题,再由于不断发生缺O2 或CO2滞留等问题,以此造成该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所以,在实施临床医治的过程中,务必要对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管理,例如注意病人病情变化、确保呼吸顺畅、增强氧疗时的监测、避免呼吸道感染、心理辅助、舒适体位调整、膳食营养等,且制定科学、有效的肺功能训练规划等,不断地减轻临床病症,预防呼吸衰竭病情加重,帮助病人逐渐康复或好转,以此真正地增强病人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