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2018-10-17廖礼君吴立昊
廖礼君 吴立昊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和严重疾病, 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系统出现紊乱导致的心肌坏死和缺血症状。患者表现出心电图异常改变, 且胸口疼痛[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快速发展, 其发作一般表现为急性发作, 这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2]。目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措施是对症治疗, 其中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次研究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 根据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5例。对照组中男26例, 女29例;年龄40~75岁, 平均年龄66.2岁;合并症:高脂血症患者22例、糖尿病患者21例。观察组中男23例, 女32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6.5岁;合并症:高脂血症患者23例、糖尿病患者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排除药物禁忌、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实施监测,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B-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300 mg/次, 1次/d, 在服药2 d后改为75 mg/次, 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次, 1次/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检查结果系统评价临床疗效, 痊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 心电图恢复正常;显效:患者在治疗后症状明显消失, 胸痛减轻>90%, 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体征和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心电图ST-T段下移>50%, 胸痛缓解50%~9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变, 甚至更加严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根据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 总分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n(%)]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躯体功能观察组 55 95.3±2.9a 95.3±1.8a 93.6±2.3a对照组 55 69.5±2.7 67.3±2.0 71.5±2.0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上相对常见的疾病, 常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 会使病情恶化且出现各种并发症而导致患者死亡。疾病进展后将导致血管阻塞性疾病, 并引起心肌缺血, 提高了死亡率[3]。急性心肌梗死通常使用药物对症治疗。目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应用较多, 且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比较常见, 两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心肌酶, 促进循环功能恢复和改善。其中, 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有利于改善血流, 而氯吡格雷是一种腺苷二磷酸盐受体药物, 其通过结合血小板受体而有效抗血小板凝集[4]。
本次研究选择本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 根据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和临床症状, 并且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具有作用持久的效果,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5]。
综上所述, 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获得良好效果, 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