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军工的历史变迁

2018-10-17叶晓丽

黑龙江史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革军委陈赓工程学院

叶晓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档案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1953年9月1日,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教育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诞生(后人将其简称“哈军工”)。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军急需培养自己的军事技术工程师,这所高等学府在创办初期便承担着此项重要任务,创建之初设置了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工兵五个工程系。随着国家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院也逐渐增加所设置的系和专业。

一、哈军工的创办

1952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的第二年,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落后使得新中国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培养技术军官的需要变得更加迫切。经过周密的论证,同年3月,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革军委呈送了《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报告》经周恩来、朱德审阅同意,送达毛泽东主席批办,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主席毛泽东批示“同意,退粟裕办”。

同年6月23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了《全国应办的军事院校的番号级调整方案》。《方案》指出,军事工程学院拟设在哈尔滨,要求1953年9月1日开学,并决定以中共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和志愿军第三兵团的部分干部为组织基础,筹建军工工程学院。7月8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命令,任命陈赓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8月22日,中革军委批准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于9月1日暂时在北京恭俭胡同1号(现为59号)开始办公。9月16日,中革军委批准学院成立临时党委,陈赓为书记。9月22日,中革军委向全军下达《关于调查登记大学、专科学校学生及各种技术人才的指示》,为军事工程学院调集生源作准备。随后陈赓又主持召开学院招生工作会议,会议决定成立8个招生工作组,分别到六大军区、特种兵部队以及军委直属部队招生。

同年10月,学院筹备委员会部分同志到哈尔滨选择校址,初步勘察后,确定院区范围是东至橡胶厂,西至极乐寺和苏联红军烈士陵园,北至太平桥边界,南至马家沟河南岸,其中还有一座宫殿式建筑——文庙(后被用作哈军工图书馆)。由于建院任务紧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卫生部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4万多平方米校舍移交军事工程学院使用。

学院筹备委员会在北京的最后一次会议决定,12月 1日起,启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关防”公章,筹委会正式迁往哈尔滨办公。

1953年1月26日,中革军委通知学院党委暂时执行兵团级党委权限,随后批准成立中共军事工程学院委员会。2月21日,中革军委命令,军事工程学院隶属于中革军委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直接领导。在中革军委明确学院的编制序列后,学院各级组织机构相继建立,主要领导干部先后任命。3月15日学院筹备委员会、哈尔滨市设计院、松江省工程公司三方签署了军工基建合同。4月25日,举行了奠基典礼,揭开了校园基建工程的序幕。8月26日,毛泽东主席为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学员开学颁发《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训词》。训词对学院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工作与学习作风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成为军工办学的指导思想。9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宗逊代表中革军委向陈赓院长授军旗。院长兼政治委员陈赓庄严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了。”

二、哈军工的发展

军事工程学院开学后发展迅速。1954年1月28日,学院第一届教学方法研究会开幕。上级机关和军内外兄弟院校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研究会主题为“半年来教学方法上的几个问题”。应邀参会的各个高等院校的代表深深感叹,学院正式开学不到一年,却已基本步入了正规化的教学之路。此后,学院每年都召开一次教学方法研究会,总结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依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学院教学工作已步入正轨,应该适当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空军工程系于1954年年底首先建成了两座1.5米单回路式风洞,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最早建成的两座实用型低速风洞。在风洞的建设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能够熟练驾驭、维护、修理风洞的技术力量。

1958年3月26日,学院举行第一期学员毕业典礼大会。国防部副部长李达上将在大会上宣布了国防部批准军事工程学院第一期学员毕业的命令,并在讲话时指出:“军事工程学院第一期学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第一次由我们自己的学校培养出这样大批的军事技术干部。我受委托代表中央军委、毛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人民解放军各总部以及在京的各军兵种等领导机关,向我们毕业的同志和全院的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1959年2月,学院以空军工程系第七科(导弹原子科)为基础,并入炮兵工程系的火箭专业,成立了导弹工程系。

从1953年到1960年,学院的系和专业全部是按各军兵种兵器、装备建设的需要设置的,主要任务是为各军兵种培养维护、修理现代化技术兵器和装备的军事工程师。随着兵器、装备的更新发展及新兵种的建立,学院的系和专业也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增加了一些按学科设置的系和专业,1961年8月,军事工程学院以原有部分专业和学科为基础,成立了原子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随后又成立了计算机系。1961年以后,学院的任务改变为主要为国防研究机关培养尖端技术的研究、设计、制造人才和各军兵种所需的技术干部。

1966年4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全院军人集体转业。

三、哈军工的分建

哈军工十几年的办学过程中,共经历了两次的分建。

早在学院建院方案中就曾提出,各系应尽量包括未来各军兵种教学组织的全部雏形,在条件具备时单独成立学院。1959年11月19日,陈赓给中央军委写报告,提出学院分建改建的建议。报告中说:“由于我军技术装备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对工程技术干部的需要日益增大……全军只办一所综合性学院无论如何不能满足需要,势在必分。从现实可能性看,军事工程学院常规武器各系已具有一定规模,分建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在陈赓的倡导下,我国军事技术院校的一次重大调整工程开始启动,这也标志着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后,哈军工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学校合并,建立炮兵工程学院,后迁往南京,现为南京理工大学;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与长沙迁去的工程兵学校合并,建立工程兵工程学院,后迁往南京,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的一部分。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后迁往北京,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1969年12月4日,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传达中央军委指示:“根据毛主席的思想,东北是前线,哈尔滨是重工业区,交通枢纽,是第一线,为了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军委决定学院要内迁,到三线去办学……这是国家的需要。”哈军工迎来了第二次的分建。

1970年3月1日,国防科委派出调研组进入学院,主持学院分建和搬迁工作。哈军工主体(院直领导机关、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系、外国留学生系及基层单位)内迁到长沙,组建长沙工学院(现为国防科技大学),后原子工程系也并入长沙工学院;航空工程系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舰船工程系暂留哈尔滨,组建船舶工程学院(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风洞实验室改名风洞研究所。

从1953年到1970年,哈军工虽经历了两次的变迁,但是她光荣而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一批继承了哈军工优良传统的高等军事技术院校都已发展为全国知名大学,哈军工为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革军委陈赓工程学院
刘伟作品
Reflections On Children’s English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
Text analysis fro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长征时中革军委如何坚持军委主席负责制
周恩来为杨立三抬棺
对“西北军委”记述问题的考证
陈赓 三“骗”彭德怀
试论周恩来与我党早期中央军事领导机构职能的演变
陈赓敲竹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