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双生花”:娇小女生心里却卧虎藏龙
2018-10-16宁小倩
宁小倩
这天是星期三,天气炎热。
在重庆杂技艺术团,记者见到了不久前在美国IBM国际魔术大赛上斩获三项大奖的魔术“姐妹花”:焦露蓉和周园园。
两姐妹坐在会议室里,摆着龙门阵,不时开怀大笑,心情爆好。
和半个多月前相比,两姐妹绷紧的心弦终于松弛了下来。
“当时完全懵了。”美国当地时间7月7日晚,在IBM国际魔术大赛颁奖晚会上,由焦露蓉和周园园表演的魔术《伞丛扇影》包揽“金牌”、“金奖”和“最受观众欢迎奖”三项大奖。
这意味着,她们不仅实现了重庆杂技艺术团魔术节目在国际顶级赛场上金奖“零”的突破,也打破了该大赛自1922年创办以来、从未有团队包揽三项大奖的历史。
鲜为人知的是,这两位“95后”女魔术师从事魔术表演才一年多时间。
“等于放了一颗原子弹”
——三项大奖创造亚洲历史
当地时间7月7日晚,美国密歇根州大急流城,IBM国际魔术大赛决赛现场。
一对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秀丽女子,在轻柔舒缓的音乐伴奏下,用一尺水袖舞动出迷离奇幻的曼妙身姿,又于行云流水的动作间凭空变幻出近100把伞和扇……
7分20秒的演出,桃花扇、油纸伞、水袖、碎步、灯笼以及旗袍等中国元素与现代魔术表演完美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双人变伞”“踢腿变球”等国内首创的“独门绝技”更是让现场的观众、同行以及评委耳目一新。
在场1000多名观众起身欢呼,掌声不断。
焦露蓉和周园园脸上带着微笑,内心却有些慌——刚才焦露蓉开伞慢了0.5秒!
这0.5秒,很可能成为决定胜败的关键。
时间一分一秒过得飞快,台下的团长陈涛却觉得无比漫长。
陈涛手心冒出了汗水——
IBM国际魔术大赛,堪称国际魔术界的“奥斯卡”评选。
大赛举办方IBM国际魔术大会,创建于1922年,是当今世界久负盛名的魔术国际组织。
本次比赛共吸引了80多个国家的400余名魔术师,共有100多个节目参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只有20多个国家的顶尖魔术师进入决赛。
重庆杂技艺术团的《伞丛扇影》是中国唯一一个进入决赛的节目。
她们的对手,大都有10年以上的魔術表演经验。
而台上这两位“95后”小姑娘,接触魔术不过一年多时间。
她们,能行吗?
…………
漫长的比赛终于结束。
“金奖的获得者,是来自中国重庆的焦露蓉和周园园!”比赛结果宣布时,两个小姑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那一刻,我们感觉自己代表中国打败了外国的一流魔术师,把国旗插在了魔术界最高级别的赛场上!”陈涛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把手掌拍得通红。
好戏还在后头——现场又公布了“最受观众欢迎奖”和“金牌奖”,得主同样是重庆杂技艺术团!
更令重庆杂技艺术团骄傲的是,代表最高荣誉的“金牌奖”已经空缺了13年。
“5位评委都同意,才能颁发金牌。”陈涛说。
“这是我从事魔术事业以来看到的最棒的节目之一,表演令人惊艳。”IBM常务副主席曼德利如此评价。
比赛完回到酒店,世界著名魔术大师兰斯·伯顿走上前,主动要求与焦露蓉和周园园合影。“做梦都没想到,顶级‘大咖还主动来和我们合影。”两个小姑娘笑道。
“这等于在业界放了一颗原子弹。”外国同行如此评价重庆杂技艺术团取得的成绩。
“从来没受过这么严重的伤”
—— 一个动作要练上千遍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姐妹花”是如何做到的?
魔术队指导老师、72岁的周昌容告诉记者答案。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重庆杂技艺术团的魔术实力远不如杂技。为了能提升魔术表演实力,自团长陈涛上任一来,在魔术表演上下足了功夫——
首先聘请已退休的周昌容老师担任指导老师,然后全力打造精品魔术节目,同时重点挖掘苗子。
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团里就邀请中国魔术界的“泰斗”刘树正为技术总监,对节目《伞丛扇影》进行全新打磨和提升,新的节目将戏曲、舞蹈、杂技与魔术融为一体,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国风。
获得了魔术大赛的入场券后,陈涛又开始琢磨:该由谁来参演呢?
团里反复商量决定:跟竞争者拼实力不成,只有靠“智取”。
为此,他们决定大胆启用两位“95后”杂技女演员:焦露蓉和周园园。
大部分魔术节目通常由一个人表演,两人表演特别是两个女生一起表演的少之又少。在《伞丛扇影》中,两个女演员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还可通过杂技表演,让魔术更好看。
《伞丛扇影》要求演员变幻出近100把伞和扇子,节目最后还要“变”出直径3米、喷绘有青花瓷图案的扇子,又必须隐藏好表演的“机密”。
自从去年接到任务,焦露蓉和周园园就开始了一年的疯狂训练。
每天,她们都要练习十多个小时,每个动作要重复上千遍。
节目里有个“门子”(魔术的机关)属于国内首创,要求表演者踢腿变出一个球后,脚上一边旋转球,一边又要变出伞,再同时让两者旋转。这不仅需要魔术的技法,也需要杂技的功底。
焦露蓉和周园园虽练了十多年杂技,但要在这个动作中将脚抬过头,仍是挑战。
为了这个动作,两人每天都要练习压竖叉,一条腿抬起来高过头顶,腿上还要绑3斤左右的沙袋,一练最起码就是3小时。
此外,节目进行到7分20秒时,要变出近百把桃花扇和油纸伞,不但需要手法好,还要两人配合默契度高,必须做到整齐划一、高度协调,如同“双生花”。
比如,节目中有一个动作,是一个演员将伞抛过去,另一个人用脚掌心接住——单单这个动作,两人就练了一个多月。有时候伞的重心掌握不好,有時候略微有风,有时候一个点没做好……都要重新来过。一年下来,50多把伞全部换了两遍,30多把扇子也换过。
…………
在距比赛不到一个月时,两人还发生了一次意外。
6月的一天,周园园从桌子上拿衣服,不料一把裹在衣服里的剪刀落下将她的小腿刺伤。到医院缝了十几针后,第二天周园园忍着剧痛,一瘸一拐地来团里继续排练。
“入团十几年,从来没受过这么严重的伤。”周园园说,那时脑海里只有节目,别的都顾不上了。
“练魔术累,还是练杂技累?”
“杂技是身体累,魔术是心灵累,这一年我们‘里里外外都累。”话虽如此,两人眼里却满是喜悦。
数十次修改打磨、一年多的封闭训练、带伤参赛……只有她俩知道,荣誉背后洒过多少汗水。
“传承是最好的延续”
——花样少女的光荣与梦想
空中翻腾,高空跳板,单轮放手骑行……在“姐妹花”的带领下,记者在重庆杂技艺术团训练场近距离体验了杂技演员的日常训练。
一个年纪不过六七岁的小女孩,站在单轮自行车上,腰上捆着红绳跟车上的另一位演员一起绕圈骑行。
其间,小女孩几次从车上摔下。一旁的教练见状,严厉地走上前批评。小女孩脸上没有不悦,二话不说,爬上自行车,继续张开双臂……
此情此景,焦露蓉和周园园看在眼里,不禁聊起了自己的童年。
周园园小时候身体不好,10岁时被父母送来练习杂技,希望可以强身健体。焦露蓉比她更早,5岁就开始练习了。
“练习杂技吃的苦,说都说不完。”她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练习基本功。刚开始练时,要承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和痛苦。
焦露蓉说,小时候很长时间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要送自己来学杂技。
抖空竹、转碟、顶碗……在舞台上,当两人把杂技的精华展现给观众,赢得阵阵掌声时,她们又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了。
“这是我去美国的时候拍的,这张是去俄罗斯……”两位姑娘指着办公室墙上挂满墙面的演出照,满面自豪。
从小到大,两人跟随重庆杂技艺术团出访了不少国家。不久后,两位小姑娘又要去俄罗斯演出了。
除了是台上的搭档,两人私底下也是形影不离的好姐妹。她俩最大的爱好是遛狗,养了一只泰迪犬。闲暇的时候,俩人常常相约遛狗逛街。
“以后你们还要继续学习魔术吗?”
“魔术很有趣,我们希望创造更多奇迹!”
事实上,大力发展魔术精品正是当下重庆杂技艺术团的发展思路之一。
重庆杂技艺术团成立于1951年,该团魔术表演曾经历了十余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团长陈涛说,未来重庆杂技艺术团将重点培养更多的魔术人才,创造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魔术节目。
采访结束,记者走出训练场。
身后,训练场的大门缓缓合上。
随着“咣”的一声闷响,训练场在记者眼里留下的最后一帧画面,是舞台上翻腾的演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