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优秀年轻干部贵在“育”
2018-10-16马应华
马应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眼近期需求和长远战略需要,培养选拔一定数量规模的优秀年轻干部。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犹如植树,关键在“育”。因此,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功夫下在平时,精施肥、常培土、勤修枝,让每一颗树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强化理想信念“施肥育苗”。理想信念是年轻干部成长的精神之“钙”,是促使人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只有理想信念坚如磐石、稳如泰山,才能经得起风浪考验、抵得住利益诱惑,才能健康成长、行稳致远。要多施“信仰之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肥料”,灌输到各层次各阶段年轻干部的学习培训中,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阵地作用,有计划办好年轻干部专题培训班,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必修课,引导年轻干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要多施“理论之肥”,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年轻干部成长的“营养之源”,全面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利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年轻干部充分吸取思想精华,补足精神之“钙”,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
强化实践锻炼“培土育根”。剑不磨不利,苗不墩不壮。许多年轻干部虽具备较高学历,但阅历尚浅,经受的锻炼和考验很有限,只有深深扎根基层,在摸爬摔打中练就过硬本领,才能挑起重担、独挡一面。要坚持干部在基层一线锻炼,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放到环境复杂、条件艰苦、矛盾突出的地方“墩苗”,放到信访维稳、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征地拆迁、脱贫攻坚等吃劲岗位、重要岗位上磨炼,为他们经受考验、干事创业提供舞台,让年轻干部在实践实战中提高把握大局、大势、大事的能力,增强应对复杂局面、解决矛盾问题的本领。要坚持组织在基层一线选人,做到“眼睛向下看”“重心往下移”,把选人用人的聚焦点投向基层一线,将基层一线作为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主阵地之一,通过平时走访、实地考察、谈心谈话、年度考核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了解掌握干部的责任担当、履职情况、能力水平和群众口碑,大力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优秀年轻干部,着力建设一支忠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让“年轻干部到基层去,领导干部从基层来”的选人用人导向更鲜明。
强化管理监督“修枝育干”。年轻干部在成长过程中,易于被名利、地位、权力等“病虫害”侵蚀,容易长出悲观、懒惰、贪欲等“歪枝斜杈”,这就需要勤洒药驱虫、去枝打杈。要常修“思想之杈”,开展经常性谈心谈话活动,特别是轮岗交流、提拔重用、思想波动、情绪不稳,或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随时进行谈心谈话,引导年轻干部正确看待个人的成长进步、正确对待取得的成绩荣誉、正确处理面临的挫折困难。要常剪“行为之弊”,坚持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对精神状态不佳、工作不作为、考核中评定为基本称职等次、群众反映较多、发现苗头性问题的年轻干部,早扯袖子、早咬耳朵,红红脸、出出汗,防止小毛病变成大问题。要常喷“驱虫之药”,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推进提醒、函询、诫勉工作常态化,严格落实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及抽查核实制度,不折不扣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以严的制度、严的纪律强力约束个人行为,使其始终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成长。加强廉政警示教育,让年轻干部受警醒、明底線、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增强拒腐防变的思想定力和行为自觉。
(作者系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