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强“智”
2018-10-16王耀东
王耀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从何入手?这是重庆步入新时代必须面临的新问题。
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制造业基地,重庆拥有年产值达2万亿元的庞大制造业体系,其中45%是汽车和电子产业。庞大基数下,生产效率相对不高、附加值相对较低,这是重庆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儿”。
压力下也蕴藏着机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重庆坚定地选择了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发展路径,核心就是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大数据智能化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使重庆传统产业这个“旧瓶”,盛满大数据智能化的“新酒”,焕发出崭新的活力和魅力。
要凝聚新动能,一个优越高效的体制机制环境不可或缺。
完善体制机制,营造优质的创新生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顺应时代潮流,抓住难得机遇,在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上有新作为新进展,充分挖掘大数据智能化的商用、政用和民用价值,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服务民生社会事业。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关键性、前沿性创新研发,提高企业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参与度。要优化引才政策,围绕降低人才认定门槛、分行业制定人才认定标准等重点,完善“鸿雁计划”引才政策,开展小型化、专业化引才活动,吸引“孔雀西南飞”。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平台建设,实施“巴渝工匠”计划,实施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人才保障和专项支持,构建以产业布局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服务提档升级。
完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入推进网上行政审批改革,基本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或网上流转,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要破除垄断,倡导公平竞争,加大智能化企业的培养支持力度。要大力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各类企业来渝投资兴业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共赢发展。要塑造利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兼容并包的城市文化,增强软实力,为各种层面的优秀人才提供培育温床、成长通道。
完善体制机制,畅通大数据智能化供需对接的渠道。作为新兴技术,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成果只有打通了产业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真正从实验室走进工厂车间和寻常百姓家,才真正实现了“落地生根”。而“落地生根”的前提,就是不断催生的产业供给必须和既有或潜在的市场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在这方面,除了要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外,政府 “有形之手”的作用也不可或缺。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激发和提升供给的同时,通过大力宣传引导以及培育试点项目,挖掘市场对于大数据智能化的潜在需求,并引导行业供给与之进行有效对接,同时着力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化进程的规范有序,从制度层面真正实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以“制”强“智”,在推动重庆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党委、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
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信息化带来的新机遇,制定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取得了长足进步:致力于做大智能产业,打造以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服务等为重点的智能产业集群,推动电子、汽车、装备制造等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推动新舊动能加快转换。致力于做优创新平台,培育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中国智谷(重庆)科技园等发展载体,规划布局重庆工业大数据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云制造产业基地,平台体系日益完善。致力于做强基础保障,开展5G规模化商用试点,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进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信息“高速路”更加畅通。致力于做实智能应用,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领域广泛应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公共交通移动支付等一批示范项目落地生根。致力于做精关键技术,汽车智能驾驶、人脸识别系统、半导体级硅片等一批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全市集聚大数据智能化企业3000余家,预计今年智能产业规模可达4500亿元。
惟有政府管理不断创新观念、严格履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才能以“制”强“智”,为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