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社会信任视域下的我国社区建设

2018-10-16张卫坤

青年时代 2018年22期
关键词:社会信任社区建设

张卫坤

摘 要:我国正处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建设需要相关主体的积极参与,只有相关主体之间做到互信,社区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本文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比较借鉴、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得出需要重建和稳固社区建设中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社区居民之间的社会信任的结论。

关键词:社区建设;社会信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志愿组织

一、引言

关于社区建设,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在“2006——2011年度计划”中的六项战略目标中,第二项和第六项提出的分别是:提升以信任为基础的社区参与和促进社区组织建设。社区建设也是我国21世纪基层民主发展的动力之一。1991年,民政部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提出在城市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开展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从而在我国正式推出社区建设的概念。不仅是美国,我国的社区建设也离不开社会信任,同时需要社区居民与社区组织及其他相关组织之间的互动来构建和维持社会信任。社区建设要求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直接参与和合作,并以社会信任为基础,有效整合社区力量,从而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互助合作精神,维持和谐人际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我国社区目前的社会信任状况

在中国,“熟人关系”是人尽皆知的情况,甚至在有些情况下“熟人关系”代替了法律和规章制度。在这个熟人社会中,关系与信任紧密结合,成为信任的有力保证。作为由地域规划而住在一起的社区居民,关系与信任紧密结合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也正是由于人们依然依赖“熟人关系”,信任关系在社区居民中很脆弱。关于我国社区的社会信任状况主要分为两个层次:

(一)社会层面的社会信任状况

从中观层次上看,社区是社会的缩影但它又不同于社会。社区文化共同规范着社区居民的生活,在一個社区中,对社区文化认识的不同也就影响着对他人的信任程度。根据信任文化理论可知,我国属于“差序格局”的信任结构,是建立在熟人社会基础上信任结构。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人们为了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使得一系列失信行为产生。我国在社区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社会信任的匮乏,这与我国当前的社会信任危机密切相连,信任危机的存在导致了社会信任的缺失。例如经济、公共生活、日常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普遍不信任给社区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这种社会信任的缺失反映在我国的社区建设工作中,就是出现了“上热下冷”的局面。有些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这一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知之甚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调动起来,使大量的社区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

(二)个人层面的社会信任状况

人际信任是社会信任的微观基础。信任是建立在对另一方意图和行为的正向估计基础之上的不设防的心理状态。可以说人际关系是测试个体层面信任状况的最好试剂,个人层面的信任状况主要通过人际交往双方的态度与行为而体现。事实上,个人层面社会信任的迷失不能仅仅归于道德问题或诚信问题。因为信任不仅仅是涉及到当事人,还包括对维持信任的文化环境的信任,良好的社会信任机制和文化环境也是维持信任的重要而有效手段。

三、我国社区建设中社会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交际圈已经超出了人际约束和组织约束的范围,目前存在的大范围的社会失信使得我国社区建设中的社会信任问题难以建立和巩固。从我国大的信任环境来看,我国社区社会信任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一)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我国,二元社会交往结构(所谓二元社会交往结构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把交往对象区分为“自己人”和“外人”,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交往策略)的存在,使得我国的人际关系网络中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一直沿袭着一种特殊意义的规则:由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信任结构。我国这种文化传统无形中会增加了社区建设的阻力,加大了社区建设的成本。例如:政府在推进社区建设中就会常常遇到社区居民质疑的情况,社会自治组织难以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社会团体难以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可,志愿组织难以打人社区居民内部,社区居民之间保持距离等状况。

(二)社会信任基础的缺失

新加坡学者郑永年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信任由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变化为对党及政府的政治认同。这种政治认同成为改革以前中国社会信任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大而全的政府正渐渐退出私人领域,因而使长期有依赖感的人民产生了一种被遗弃感和信任迷失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更多地偏倚社会硬件的建设,对于精神体系转型则关注不足。虽然我们要求坚持“集体原则”,但对于“熟人社会”向“制度社会”过渡期带来的种种精神困惑,缺乏有效和直接的解决方案。在新时期,又由于法律等社会规范缺乏或执行不力时,对行为的预期就会存在相当高的风险,自然人们不敢轻易相信陌生人。

(三)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不信任

1.社区居民对社区组织服务的不信任

社区服务通常来说包含对特殊人群,例如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和社会贫困者等的服务,也包括对社区居民的各种服务,以及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然而由于社区组织在进行社区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不够公开再加上媒体的责任意识不强,使得社区居民获得信息的途径在减少的同时还有可能被扭曲,获得的信息不够真实。这些就引发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组织服务的习惯性怀疑。

2.社区居民对志愿者服务行为的不信任

在我国,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志愿者组织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且他们大多服务于大型的、与政府相关的非政府组织,例如红十字会等,尤其是像郭美美这类代表性事件发生后,使人们对志愿者组织的信任摔得粉碎,一度使社会信任陷入更为尴尬的状况。因而,即使社区成立了志愿者组织,在社区从事服务的活动,在解决社区居民实际需求的成效并不大,他们也难以打人社区居民的内部,也难以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

四、社区建设中社会信任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面对社区建设中的困境,我们应树立一种积极的态度——信任。社会信任就是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社会团体、志愿组织等之间的互信,信任不仅是人类的情感诉求,也是社区中的一种道德资源,还被视为社区建设中社会资本的基础和核心要素,更是克服社区治理困境的一种重要资源,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由情感信任到规则信任的转化

情感信任一般是通过交往形成的对某一行为发生的正向预期,而规则信任则是通过对规则的信任,将信任对象扩展到没有交往过的人。然而伴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身份社会条件下的关系信任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使社会信任陷人了一种“真空”状态。费孝通先生就曾经指出,建立在身份基础上的社会信任“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而要消除这个阻碍,社会信任必须顺应现代发展趋势实现转变。因而,我们应构建与时代相符合的现代信任,实现由非理性的情感信任到理性的规则信任的转化,只有实现这一根本性的转变,我们才能在我国的社区建设中打稳地基,从而使社区建设的其他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二)政府管理职能的恰当转移

社会文化的转型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社区的治理客观上也需要政府不同程度的行政介入,同时政府应当意识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和政府职能转型好比是一个系统的两个轮子,社区信任建设和巩固需要“双轮驱动”。目前随着对政府负面报道的增多,使得人们对政府原本的信任减弱了很多,因而,政府应将属于社区的职能剥离给社区,由纵向的统制模式向横向的社区参与模式转化,通过社区来关注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沟通与协调,发挥社区居民自身的管理能力,修复和重塑社区信任,使得社会信任从基层单位一层层重新建立起来。

(三)立体网络状信任体的构建

1.信息公开——构建纵向信任

这里的纵向信任,首先是对上级政策的信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正日益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统治追求的是统治利益的最大化,而治理的目标在于最大限度的追求公共利益,是以多元调和为基础的。只有社区居民意识到政府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人民谋福利的,他们才会信任上级的政策,才能使得上级的政策得到很好地贯彻和执行。

其次,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之间的信任。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两者之间,只有当社区组织在做出决策、实施行动时把社区居民的利益纳入考虑,尽量不损害其利益,才能成功建立社区居民对社区组织的信任感。这就需要社区组织做到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畅通化,使得社区居民能够随时了解到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信息,并能够与社区组织进行利益博弈,达到互利双赢的结果。同时通过社区组织主动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和沟通,营造良好的舆论气氛,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活动的了解,从而使其认同、理解和支持社区活动。

2.人人平等——发展并巩固横向信任

社区建设和治理的过程本来就是社区居民及社区建设相关主体等全员参与的过程,使得每个人的意志能够得到正当表达,每个人的情绪能够得到有效处理,每个人的生活能够得到逐步提升,这些都需要社区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实现人性化管理,使得社区居民人人有受尊重感、信任感、安全感,久而久之,社区居民就会放下戒备,敞开心扉,主动走出去,主动参加志愿者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等,并且主动与社区其他居民进行交流沟通,增进了解和互信。

参考文献:

[1]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信任问题[J].卜毅然.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2]市民社会、社区与信任构建——一个经济社会学的视角[J]. 汤晖,王兰,万顺福.兰州学刊. 2015(08).

[3]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J].田毅鹏.社会科学.2015(07).

[4]城市居民信任的差序格局[J].王毅杰,周现富.天府新论.2014(02).

[5]轉型期的中国农村信任模式重构[J].陈鹏程,黄景强.甘肃科技纵横.2015(01).

[6]信任重建的现代性考察[J].罗展鸿.学术论坛.2016(09).

猜你喜欢

社会信任社区建设
陕西新型农村社区生态机制构建研究
浅析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信任、合作能力与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行为
基于网民应对的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