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018-10-16朱孝锟
朱孝锟
课程整合是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中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课程整合”的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创新性的课程实施,让学科本位模式、学生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彼此融合,让教师重新焕发教育的激情,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真实性学习打造平台,增强学习的有效性,让课堂、学校焕发生命的活力。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是学生学业活动的总和,它包含了学科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也涵盖了学生在校的全部活动。课程是学校发展的“跑道”,是学生成长的“跑道”,因此,对于学校来说,课程建设可谓关系学校发展与教书育人的首要一环。自2011年起实行课程改革,学校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进行创新性的开发与整合,形成了具备学校特色的课程建设,推动课程由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向有特色、高质量提升。专题教育课程,对应学段,发展身心,梯度行进;主题班会课程,分级编排,专人专上,讲求实效;拓展国家课程,有机融合,落实课标,相得益彰;特色内容课程,单独编排,专职任教,极具特色。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与规划下,课程整合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并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学校对教师也进行重新定位,教师的责任就是尽可能地理解、构建、实施以及协商能够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的教育活动。而学校的职责,是针对学生的发展差异,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学生、特定的环境而进一步开发和整合出能够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的课程。
二、教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楼
长期以来,计划体制下的课程统一管理模式,导致地方、学校和教师课程意识淡薄和陈旧,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开发缺乏一定的认识,认为没必要参与课程改革,自身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经验储备。这种课程开发、整合能力的萎缩甚至丧失,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创新性实施。学校的课程整合创新性研究与实施,要为教师提供一个课程研究的平台。对于教师来说,要将地方课程中的内容完美地与国家课程进行融合,对课程内容、课时安排等多个方面做出新的调整,必须从过去的执行者向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转变。把课程重要内容、学生培养目标、乡土知识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角度作为最佳切入点,在开发整合过程中,不断反思、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课程研究与开发能力。可以说,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体,课程是教师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存在。因此,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有效途径,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课程整合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创造性实施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积累个人的实践知识,为自身专业发展打下稳固基础,并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学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课程是学校的生命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也是学生发展的本,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理念和实现育人目标的载体。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才会有生命力,“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课程整合,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把“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研究的着眼点和最终落脚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创新能力。这样的课程整合,既具有内在结构的完整性,又不失向外延展的潜力与张力,在这种创新性的课程体系中,学生内在的学习状态与精神生命被真正地激发和唤醒。这种创新式的课程整合,犹如播下无数希望的种子,让学生的个性品质与能力素养萌芽、生根、散枝开叶、开花结果,个体也由狭小的个人世界不断走向他者、社会、历史、文化、宇宙、自然。
课程改革是一场新时代的革命,破旧立新的道路漫长而坎坷,这不仅需要变革的勇气,还需要变革的智慧,更需要不懈的努力。撑一杆创新的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课程改革未来的天地必定生机盎然,繁花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