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防御:貌似抗拒教育的行为

2018-10-16钟建林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8年9期

钟建林

【摘 要】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经常碰到的抗拒行为,常常令某些教师恼火。其实,很多类似的行为并非学生认为教师不对或不服管教,而是学生的自我防御心理机制在起作用。教师要认识到自我防御心理是一种正常而且健康的心理,了解自我防御心理机制的特点和典型的表现形式,正确理解学生的抗拒行为,并基于自我防御心理,围绕教育核心目标开展教育活动。此外,教师要让学生舒缓被批评和惩罚的防御心理,形成健康的自我防御心理机制。

【关键词】自我防御;防御心理;抗拒行为

【案例再现】

某日,儿子的英语老师给我发来两页未做的练习纸照片和一张儿子哭泣的画面。

老师通过微信语音说:“今天第三节英语课是讲评活动手册。我发现他8B(即UNIT 8 PART B)没有批改,就叫他放学过来批改。我在批改的时候发现他8A(即UNIT 8 PART A)竟然没有做一道题,这项作业是上周二布置的。我只是问他为什么不做,他就哭了,还说什么时候布置的不知道。我把其他同学叫过来。同学跟他说是上周二英语课的时候布置的,他就哭得更厉害了。我不理解他在哭什么,所以拍照给您看一下。我现在让他把活动手册拿回去补了,今天下午叫他找我。”

从语气中,我听得出老师很激动,对儿子的行为很难理解。

接着,她用文字给我发了以下信息:

“我纳闷的是他在哭什么。”

“正常孩子的反应应该是告诉老师:老师,我不知道要做,我下午补做。”

“而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哭,然后耍赖。”

“除了活动手册上整个8A没做,我还没计较他今天早上没有及时上交活动手册的这个情况。”

老师不仅字里行间透露出“纳闷”和不理解,甚至有几分委屈。她采取有图、有真相、有证人的做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回答:“您费心了,周末我在外有事,没盯他作业。我中午回去,叫他补做。他爱哭的毛病一直存在,多担待。”

老师继续说:“能不能对他进行心理干预一下,让他意识到用哭泣逃避不如面对和补救。”

孩子的问题明白地摆在那儿,需要教育,但是是否需要心理干预呢?或者说,他的心理是什么状态呢?

我略加思索后回答:“哭,是孩子的一种防御机制,不同的孩子会表现不同,但长大后都不会哭的。”

老师误会了“防御机制”,一连发了几条信息:

“他为什么会对老师开启防御机制?”

“我自认对他没动过手,没多么严厉地骂过他。”

“他上课举手发言,只要说对了,我还经常表扬他。”

“其实,我本来不想找您的。如果他说‘老师,我下午补给你,我根本就不会找您。我找您,是因为我还没有开始说他,他就哭了。我觉得他这种态度就是逃避,我怕他以后都是用这种逃避的状态面对问题,所以才与你沟通这个事情。”

孩子爱哭,动辄哭,是个让我很头痛的、长期的问题,因此我不想将重点放在如何解决孩子不哭的问题上。同时,为了避免自己过多的解释让老师产生新的误会,我赶紧补充:“不是对老师,是对任何人,这是自我保护的方式。通俗地说,就是打悲情牌,类似有些女人哭闹或撒娇一样的心理。他无以应对,不知所措,就只能采用哭的方式了。”

【智慧点击】

沉默,否认,撒谎,狡辩,搪塞,甚至反抗……这些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经常碰到的抗拒行为,常常被教师认为是认识不到位、不虚心接受批评、不诚心改过的表现。碰到学生“沉默”“否认”“狡辩”等时,部分教师怒火中烧,甚至暴跳如雷。案例中的教師很负责任,平时很有喜感,也有学生缘。但是,碰到学生“未批先哭”“不记得作业”时,难以理解更难以接受。在笔者看来,某些“不服管教”的抗拒行为,并非认为教师教育得不对,更不是不服管教,而是自我防御心理机制在无意识中起作用。

所谓自我防御心理机制,指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的自我保护机制,主要通过对现实的回避、歪曲,维持自我心理平衡或防止外界伤害。自我防御心理机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常常具有自欺性、自卫性,但不具备攻击性,既可能是有意识的行为,也可能是潜意识的反应;二是往往通过回避、否定或者歪曲事实,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以期保护自我。在常见的自我防御心理机制中,以下几种与学生的常见行为有关:一是否认,即对错误的已发行为或言论进行否定。如打破窗户玻璃的学生没有被抓到现行时不承认玻璃是自己打破的。二是合理化,即寻求合理的解释,甚至以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为自己辩护。如案例中孩子将“没有做作业”归结为“不知道布置了作业”。三是搪塞,即以嬉皮笑脸、东拉西扯等行为,企图蒙混过关。这些自我防御心理机制,都是试图减轻罪责,降低被惩罚的可能性,保护自我。

基于自我防御心理机制,笔者认为在教育学生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其一,要认识到适度的自我防御心理是一种正常而且健康的心理。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自我防御机制,能有效消解压抑、挫折、自卑、负罪感等,无论对于儿童还是成人都是很常见和健康的行为。如成人在讨论别人的成功时常常将其归为“家境好”“有背景”“运气好”,而忽略成功者的个体努力和付出;没有考上重点大学的人常常说“高分低能”,而忽略绝大部分考上名校的学生素质非常好;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人说“读书无用”“现在找工作主要靠关系”,而忽略了多数没有关系的同学也找到工作的事实;有些父母常常拿孩子跟班里的优秀同学比,但自己很少与优秀的同龄人比。有时学生知道自己错了无言以对,只好选择沉默;有时学生为了避免受到惩罚或减轻惩罚,“否认”“抵赖”“狡辩”,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有时学生为了自我安慰,与成绩更差、行为表现更不好的同学比较。这些都是自我防御行为,都受自我防御心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都能让当事人心理更平静,更积极和自信。案例中,孩子知道自己没有做8B的作业,无法抵赖,只好不说话,试图以哭的方式换得老师的“不指责”;意识到一个星期了,没有做8A的作业是很严重的行为,企图通过“不知道”有这项作业为自己开脱,这些都是正常的自我防御表现。案例中,教师显然对学生自我防御心理机制缺少了解,因而认为学生只是“对老师开启防御机制”,甚至可能认为防御机制就是敌对。

其二,要基于自我防御心理,围绕核心目标,进行针对性引导。首先,要正确理解学生的抗拒行为,合理分析背后的原因。对教育效果而言,抗拒行为是不对和不利的。但是,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的心理特点而言,抗拒行为是正常的表现。因此,教师要理解学生表现出抗拒行为的合理性,并试图探究背后的原因。如案例中孩子的哭是觉得被老师严厉对待甚至不公对待而委屈地哭,还是为了逃避更重的惩罚而哭;他说“不知道”8A这项作业,是不愿意补做,还是只想为自己一周都没有做完找个“合理借口”,甚至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真不知道这项作业。其次,要抓住核心,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落实教育目标。即便同一教育事件,對学生而言也可能存在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在一次教育活动中实现多种教育价值固然很好,但有时受时间、精力、场合等影响,综合的教育目标难以同时实现。这时,教师就应该抓住核心目标,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如案例中的孩子没有及时完成作业,这显然是教师关心的主要问题。针对没有完成作业这一问题,教师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及时补齐原来欠的作业,同时强调以后每次作业都必须准时完成、准时提交,并提供一些可行的保障性措施。当学生说“不知道”有8A的作业时,教师叫其他学生来“证明”布置过这项作业,虽然能让孩子“无可抵赖”,但对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大。笔者如果遇到这种事情,可能会进行如下引导:“现在知道有这项作业,该怎么办?”“为什么其他同学都知道有这项作业,唯独你自己不知道?你觉得该怎样做,今后才能避免‘漏抄作业的事情再次发生?”

其三,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防御心理机制。学生的自我防御主要是为了减轻或避免所受的批评和处罚。平时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少批评、少惩罚,多引导,尤其要让学生相信出了问题后,寻找改正、改进的方式方法才是关键,才是教师关心的。事实上,很多教师罚学生抄作业或让学生留校都是为了帮学生“补习知识”,扫清后续学习可能存在的认知障碍,以便学生能够顺利跟上学习进度。但是,学生年龄小,看问题不深刻,难免认为“作业没做”“作业没做好”就会被留下来,就会被惩罚重做,往往看到的是受罚的形式和手段,而忽略了教师的初衷和目的是帮他们改进和提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看似惩罚的行为,意识到“出现了问题,需要正视,需要解决”“作业没做好,需要及时赶上”“不改正或不及时补上作业,后面的学习就会吃力”,进而减少对被批评和惩罚的防御心理。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面对问题。如针对案例中未挨批评就已经哭了这种行为,教师应该重点让学生知道仅靠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遇到问题要想办法积极面对,而不是纠结于“为什么哭”。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350003)

【延伸链接】

1.教育疑难案例求助或给本栏目投稿,请加入群“远山·教育非常道”(QQ群号295678024),或联系385652983@qq.com.

2.更多精彩案例,更多个性解读,尽在“山声月影”和“教学月刊”,请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