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理”与“趣”之间协同发展

2018-10-16江光华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8年9期
关键词:科学概念科学素养学习兴趣

江光华

【摘 要】基于一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心智发展、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阶段性特征,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力求做到基于儿童、适于儿童和发展儿童,努力达成“理”与“趣”的协同发展。通过游戏化的教学设计、整合化的学习过程、结构化的材料支持、序列化的思维进阶以及个性化的成果表达等策略,引领学生在充满童趣的科学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一年级科学;学习兴趣;科学概念;科学素养

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年级科学课程已经全面实施,它在小学六年的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意义。理性认识一年级科学课程的价值与定位,正确把握一年级科学课程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一年级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认识一年级学生的阶段性特征,灵活使用和改进教学方法,在充分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兼顾学习材料的选择、科学思维的发展、学习成果的表达等要素,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和经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游戏化的教学设计

游戏是小学一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和活动方式。在游戏中,他们天真自由的本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获得了愉悦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满足。因此,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发展阶段性特征,加强游戏化的学习活动设计,把理性的科学概念生成和发展过程转化为轻松、愉悦、有趣的游戏活动过程。

例如,在教学《这是谁的叶》一课时,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建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相同的特征”这一科学概念,教师设计了一个“为叶宝宝找家”的游戏。课前,教师准备了校园内近30种不同植物的叶,它们的形状、叶脉、叶缘等特征均有细微的差异。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得到教师提供的5种不同的叶。学生通过观察认识了叶的基本特征之后,带着叶子走进校园,依据这些特征发现叶来自哪种植物,并做简要的图画或文字记录。在这样充满趣味的游戏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叶,在认真比对中加深对叶的特征的认识,感知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又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发展能力。

二、整合化的学习历程

以往,过分强调分科教学导致了学科间的隐性割裂,学生缺乏学科知识应用的情境和土壤,难以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方面发挥学科整合的功能与价值。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它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内在的融合关系,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在整合中强化科学探究,在整合中优化学习体验,实现无缝融合,促进小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以及学科思维的深度发展。

如在教学《认识物体的形状》一课中,学生通过对乒乓球、小木块、螺母、橡皮等不同物体在相同大小盒子内的摆放,认识到不同形状的物体用不同的摆法,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数学学科中对物体形状的认识,又能够强化对简单加法的理解与运用。同时,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如《给物体分类》一课中介绍垃圾分类的好处与方法,《观察一瓶水》《认识一袋空气》学习中交流保护水资源和空气的重要意义与举措等。

三、结构化的材料支持

结构化的材料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在一年级科学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特别是兼职教师因缺乏配套的学习材料,往往忽略学生的分组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用语言描述代替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思维过程。即使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也因缺少整合与优化,造成材料缺乏结构性、零乱随意使用等实验现象,不能有效地指向教学目标,无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系统建构。

如《认识物体的形状》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用若干个大小差不多的乒乓球和正方体小木块分别平铺在大小相同的盒子内,数一数哪种物体放得多。很显然,因为形状的不同,乒乓球放了9个,数量较少;正方体小木块放了16个,数量较多。同时,这两种物体无论怎么摆放,在同一个盒子里的数量始终是不会改变的。这个观察过程虽然简单,但材料的结构性要求却很高,乒乓球和正方体小木块的体积大小“差不多”是其结构性的核心要素。如果乒乓球和正方体小木块的体积相差太大,就失去了基本的变量控制要求,不能体现出观察的公平性原则,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物体形状概念的深度认知与发展。

四、序列化的思维进阶

一年级小学生对于科学学习充满兴趣,尤其在观察、实验等活动中都积极参与、全心投入,显示出较强的动手欲望。然而,科学教学不能仅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应基于儿童的认知和思维基础,紧紧把握教学节奏和层次,在活动体验和师生对话中发展科学思维。

以《我们知道的动物》一课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并简要叙述喜欢的理由,引导学生暴露对动物的原有认识水平。其次,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小动物,并将其主要结构画下来,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动物身体结构的方法和能力。再次,出示公鸡、小狗、金鱼、蚂蚁等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并交流它们的相同特点,在比较中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最后,出示玩具狗,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真实的狗与玩具狗的不同之处,在求异思维中强化对动物基本特征的認识与内化。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富有层次和梯度,在有序的科学学习中助推学生思维发展。

五、个性化的成果表达

多元智能理论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拥有个性化的优势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一年级学生的心智尚处于持续建构期,较大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学习成果的表达方式上存在着诸多的类型。多样又丰富的学习成果表达,可以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与借鉴,实现协同进步与发展。

如学生在《植物是“活”的吗》一课学习中,亲历了大蒜的种养和观察记录的过程。教师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有的学生把对大蒜三周生长的观察情况,制作成彩色的绘本,有的学生用相机记录了大蒜的生长变化,有的学生制作了樱花树一年四季的模型,有的表演了“美丽的油菜花”情景剧,有的小组开展了“塑料花是活的吗”小型辩论赛,还有的小组创作了科普童谣:“小树小,朋友多,阳光水分陪伴她;腰板直,衣裳绿,天真活泼快长大。”形式多样的学习成果表达,既反映了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又呈现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结果:全面认识“植物会长大,会长叶,会开花结果,需要水分和阳光等”基本特征,通过对一棵植物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比较,更深层次地理解植物生长的周期。这样全方位、全景化的交流与碰撞,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科学概念和经验。

小学一年级的科学教学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专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当中,达成“理”与“趣”的协同发展。“理”是科学课程的学科特质,“趣”是科学教学的方法追求。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和理解世界,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记录学习成果。在“理”与“趣”的深度融合中,才能够真正引领小学生建立科学概念,优化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郁波.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3]顾凡及.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

[4]威金斯,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浙江省开化县实验小学 324300)

猜你喜欢

科学概念科学素养学习兴趣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用科学概念引导学生上好生物课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重视科学概念教学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