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2018-10-16魏琪嘉
魏琪嘉
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当前,各地区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主动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的氛围更加浓厚。
综合来看,工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步伐稳健扎实,总量增长有保障、结构调整有成效、提质增效有潜力。首先,没有量变的积累就谈不上质的飞跃。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6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7个行业增加值保持了同比增长,这种总量上持续的积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其次,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整体质量的提升都是从局部結构的优化开始。当前,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向、有利于技术积累的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6%和9.2%,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升至约45%左右,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速度数量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质量效益。一是投资的“含金量”凸显,1—5月份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6%,增速比制造业投资高10.4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品价格继续保持合理涨幅,上半年,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9%,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2个百分点。数据背后体现的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潜在优势,持续保持这种良好势头对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向好、促进利润效益改善将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支撑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积累增多,归根到底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巨大的消费升级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在提升生活品质的过程中也必将产生大量的需求。二是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也是产业进一步升级所必需的基础所在。三是正确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有利于破解工业发展难题,厚植工业发展优势,这些理念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充分实践,都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积累了有利条件。
同时,也要坚持问题导向,清醒地看到工业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短板。制造业增加值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产业价值链水平距离国际中高端标准仍有较大差距,核心技术层面多个领域还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加强基础研究支撑、提高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制约科学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进一步破除。
推动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守住战略定力,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政策应统筹兼顾,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和促改革的关系,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发力,实现工业平稳运行,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并向中高端迈进。
从中长期看,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守住战略定力。抓紧推进既定的改革方案落地,主动协调、主动推动、主动服务,确保改革的各项举措落地落实。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准确客观回应市场关切。密切研判经贸领域突发因素可能对就业、经贸以及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做好政策储备。一手抓政策落地,打通最后一公里,破解影响政策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手抓政策评估,及时了解政策落实的效果,动态掌握市场主体情况,为决策参考提供有效依据。二是持续推进改革。去产能注意把握供需动态变化情况,实现产能有效配置;去杠杆要坚定不移加强金融监管,促使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的本质;去库存要注重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降成本要综合谋划一批定向减税的新举措,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补短板要与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结合起来。
从近期看,建议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抓好项目建设,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方式,确保项目落地。认真贯彻落实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抓紧组织实施好工业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方案,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二是集中力量出台一批补齐制度短板的利好政策举措,提振市场信心。包括,正确处理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国内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偏弱、前端基础研究能力不足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加快破除障碍。加快制定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切实做到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水平。
(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产业经济室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