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体育课》中习得“语用”

2018-10-16付亚奇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体育课动作课文

付亚奇

《体育课》是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自强不息,从五篇课文的编排到百花园各项训练题目的设计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自强不息、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奋发向上等方面的美德教育。《体育课》这篇课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故事的真实生动已经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通读课文后,学生已经能够简单复述课文的大致内容,并能提炼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师的及时点拨也能帮助学生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但是至此,是否已圆满完成《体育课》一文所承载的教学点?高段学生是否在品读中理解并学会了塑造人物的写作手法?所以,重构《体育课》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让“语用”留下教学痕迹,让学生习得“语用”的方法。

一、精彩片段,习得“语言”

课文中有关语言描写的片段很出彩,可以将这样的语言描写片段提取出来对学生进行指导。

1.涅利的母亲与涅利的对话描写

“涅利太瘦弱了,他做不了那样的活动。”她对校长说。但是涅利似乎以不参加体育活动为耻,硬是不同意。“你会知道的,妈妈。”他说,“我能跟其他同学做的一样好。”

他的母亲默默地望着他,眼光中满是爱怜。过了一会儿,她犹犹豫豫地说:“只是,我怕同学们会……”她是想说“会嘲笑你”。但是涅利回答说:“他们不会怎么我的,况且还有加伦在呢。只要他在,谁也不敢笑话我了。”

这段文字,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人物在对话时的心理活动(母亲的疼爱、担心、呵护……涅利的自信、勇敢、阳光……)。转换角色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而感受作者准确而又细腻的笔触。充分的品读感受后就要指导学生习得语言描写的方法了,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和母亲(父亲)之间某次印象深刻的对话场景(因某个主题产生的对话)。教师要指导学生回忆细节,找准人物的心理或情感,再动笔写下这个片段。相信有了范文的引导和真实情境的再现,学生的笔下一定能生出美丽的“花”来。

2.老师和同学们的语言描写

老师对他喊:“下来吧!”可是他没有听,努力坚持着。

这时,加伦、得洛西和科勒提都在大声喊着:“涅利,爬上去!再加把劲儿!”涅利气喘吁吁,用尽了力气,爬到离横木顶只剩一臂远的地方。

“好样的!”下面的人欢呼道,“再坚持一下!”“瞧啊,涅利抓住平台了!”

所有的人都在为他鼓掌。“好样的!”老师也向他喊道,“好,下来吧。”

这几处语言描写分别出现在涅利爬横木的不同环节。语言的背后反映出老师和同学们对涅利的鼓励、关心和肯定。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它出现的时机恰到好处,把老师和同学们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从侧面反映着“爱”的力量。

在这里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孩子们爬横木时的图片或视频,指导学生关注“爬”的人的神态和语言以及“观”的人的神态和语言。同样的体育活动,不同的参与者,不同的场景又会产生怎样的语言呢?这样的语言又反映着人物怎样的心情呢?教师仍然要指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把语言描写表达清楚、生动。

二、不同角度,习得“动作”

课文描写的是体育课上同学们爬横木的活动,动作描写当然十分突出了。可是,作者却没有单独描写涅利爬横木的动作,还有不少文字是描写同学们爬横木时的动作。这是为什么呢?

1.涅利爬横木时的动作描写

加伦之后就该涅利。当涅利用他那消瘦的手抱住横木时,许多人笑了起来,有的还“嘘!嘘!”地起哄。……涅利又开始往上爬。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老师对他喊:“下来吧!”可他没有听,努力坚持着。

但是,涅利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人那样站到那个平台上。他又一使劲,胳膊肘搭到平台上了,接着腿也上去了。最后,他终于站到了平台上,喘着气望着下面的我们。他在笑呢!

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瘦弱的涅利边读边做动作,再结合亲身体验谈谈作者对涅利爬横木时动作描写的准确程度。及时出示作者的心理描写“我觉得他随时都会头朝下栽下来,摔得半死。可怜的涅利!我真希望能从底下帮他一把”,让学生体会到这段心理描写的“点睛”作用。接下来就可以指导学生描写一段自己看到的某位同学爬横木、踢足球、跳绳等体育活动时的动作。同样提醒学生让动作描写带着人物的心情,如此写出的文字才是令自己满意的、有温度的。

2.同学们爬横木时的动作描写

“得洛西和科勒提像猴子似的几下就蹿了上去。就连小普雷科西往上爬的动作也很灵巧,尽管他身上那件耷拉到膝盖的上衣有点碍手碍脚。在他往上爬的时候,为了逗他发笑,全体男孩子一起在下面喊着他平时常说的那句话——“对不起!对不起!”斯塔迪喘着气,咬着牙,脸变得像火鸡一样通红,可他还是坚持爬到顶了。诺比斯比也爬了上去,还君临天下似的站在上面。但是伏提尼却接连两次在中途滑了下来,他那身新做的蓝色条纹的运动服也没能帮上他什么忙。

轮到加伦了,他嘴里咬着面包,几下子就爬上去了,这对他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七位同学爬横木时的动作,有必要吗?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自然会反复读这两段文字。在边读边演中感受到这七个同学爬横木时各有特点,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甚至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还能感受到同学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同时,学生们在对比中就会发现这两段文字的铺垫作用,让瘦弱的涅利爬横木时的描写更真实,更细致,更生动。所以,在完成一篇完整的习作时,这样的写作手法还是很巧妙的,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妨一用。

三、找准切点,习得“心理”

《体育课》这篇课文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十分精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及时捕捉练笔点,指导高年级学生完成能突出情感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语言描写片段及动作描写片段。这样的练笔不仅有速度,而且有质量。

如果教师反复读文,不难发现作者的两处心理描写真的是画龙点睛之笔:(1)“我相信他肩上扛着一个人也能爬上去,因为他强壮得就像一头小公牛。”(2)“我觉得他随时都会头朝下栽下来,摔得半死。可怜的涅利!我真希望能从底下帮他一把。”心理描写在高年级作文教学中也是一个亮点,能让“读”和“写”自然融合,也是我们需要努力实践的。

那么,以作者的视角读文会发现这样一段文字:“这时,涅利向外面的街上望去。我也朝那个方向望去,我看到了他的母亲,正低着头从学校外面走过,不敢往这边看。”教师可以从这个点切入,指导学生站在涅利母亲的角度展开想象:那位站在学校外面的母亲在观看涅利爬横木的整个过程时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呢?对比现场同学们和老师的反应,站在远处的母亲会是怎样的心情?动笔发挥,突出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生动……

《体育课》一文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会把时间用在上体育课的段落中,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体会涅利的坚持、不放弃、自强自立的品质;体会同学、老师和母亲对涅利的关爱,最后上升为爱的教育。当我们静下心來细细思考时,发现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堂还是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的。作者亚米契斯的文字是那样的神奇,读来朗朗上口,品来有滋有味;看似故事的讲述,实则文笔的深厚。指导学生从刻画人物的角度去细细分析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的神韵,把适合学生学习的“语用”习得与阅读教学融会贯通,这是高年级语文教学应该做到的。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体育课动作课文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下一个动作
体育课上的“意外”
端午节的来历
讨厌的理由
背课文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