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作文教研之路

2018-10-16程淑贞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研作文生活

程淑贞

有人说,“语言是文字组成的风景”,那么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引领学生书写一路风光的过程。要怎样做,才能使作文教学更有效果,让学生书写更美的人生风光呢?很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

从事教研工作多年,我没有专门研究过写作,作文教研只是我教研工作的一部分。要谈我的作文教研之路,倒是可以从我对作文教学的认识 谈起。

一、要让学生有信心

谈到我的作文教研之路,就想起我的第一次作文教学。

那时我在山西大学附中带高中课,安排的第一次作文,是让学生写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作文收回后,我批改得很认真。记得自己做学生时,作文常有老师批阅后的圈圈点点和一些赞美的话,心里美得不行。现在我也手执朱笔,当学生拿到我红笔圈画过的作文,心里也会很高兴吧!于是我在每篇作文后都写一段鼓励的话,画出好词好句。果然发下作文后,学生看得很高兴,有个学生还跟我说:“程老师,我以前的作文,老师就打个‘阅,啥也不写。以后你再给我多写点话啊!”有的学生说,想不到自己的作文还有这么多优点。后来学生都盼着上作文课,原来不爱写作文的学生,写的内容也多了。

这次作文课形成了我最初的写作教学观:要看到每篇作文的可取之处,要让学生有信心。这个认识在我成为省教研员以后,还一直坚持着。

上世纪90年代,我做省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时,参与了“中学JIP”实验课题的筹备与组织工作,并负责中学语文学科的实验。这个实验是联合国驻亚太地区办事处“联合革新计划”中的一个项目,旨在大面积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提出了“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十六字原则,把培养学生的信心放到了重要位置。记得在一次教师培训会上讲作文教学,我说:“在美国,幼儿园孩子写了几句话,老师会为他装订起来摆上书架,告诉他这是他写的书;小学三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敢写研究报告,而这在我国是要到研究生阶段才敢写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对学生写作信心的培养和呵护,总是挑毛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视作文为畏途。”这次课题实验我写的《遵循十六字原则,抓好作文教学》一文,还被全国“中学JIP”课题组评为优秀论文。

让学生有信心,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二、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目的

常听说有的单位职工写总结材料,写申请书,又是描写,又是抒情,还不忘来几句诗,领导和同事们笑话他们学生腔太重。其实这不是学生腔问题,而是写作目的不明确。

刚开始搞义教课改时,有专家认为,当今时代,作文教学必须摒弃一些没用的东西,比如抒情散文。对此我有不同看法,这位专家也没有明确写作目的。

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因为写作是人的思维本质的必然体现,人们要交流,要沟通,就会有表达需要。需要不同,表达目的各异,就会形成不同的表达方式。用什么表达方式要根据写作目的而定。表达交流不可能不陈情言事,怎能说抒情散文没用呢?

上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话题作文,给逐渐僵化的写作教学带来了一股活力,但过于宽泛的要求,也让作文教学出现了新问题,对文体的忽视导致好多学生写作目的不够明确,文体不分,写出的文章“四不像”。

那时我经常去命制中考题,命制话题作文也要求不限文体,但我无论是培训教师,还是下基层听课评课,都一再强调:不限文体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让学生自选一种文体后,按这个文体来作文。《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学生要“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要“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忽视文体,不仅不符合大纲要求,也不符合写作规律。

我曾给一些中学生作文大赛活动做评委,给一些中学生优秀作文写点评,都把“是否明确写作目的”当作衡量优秀作文的一条标准。因为我觉得,学生写成“四不像作文”,其背后原因是写作目的不明确,而目的不明确会导致思维表达 混乱。

表达方式之于写作来说无所谓好坏,用对了就是好的。

三、要注意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是因为没有生活积累,但我觉得,学生们从小长到大,到了中学阶段,头脑里不可能是一张白纸。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平时和人交流时说得头头是道,一写作文就干巴巴地没了词语,没有可写的东西。我曾经做过一项读写调查,发现学生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读书范围,也读名著。所以我认为,中学生不是没有生活积累,只是他们平时根本不去注意,写作时也就不知道有哪些东西可写。而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做的,就是注意开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的生活和写作接上轨道。我为此写过一篇文章,被山西省教育学会评为一等奖,相关读写调查论文也在《现代中小学教育》上发表。我还在一次全国高考研讨会上,专门谈了语文教师要注意开发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的问题,受到与会教师的好评。

我曾经带过一个学生,他根据一个半命题作文“我最————的(人)”写了一篇作文让我看。他写的是他最敬爱的母亲。他母亲是某个医院负责人,文中列举了母亲的好多事例,有节假日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工作的,有获得“三八红旗手”荣誉的,还有带领职工支援灾区的。我看了后说:“看得出来,你妈妈是一位优秀的领导,只是感觉你的作文是一个记者写的东西。你能否以你的视角来写,写出你作为一个女儿看到的细节,写出别人写不出来、只有你能写出来的东西,这样才能突出你题目中的‘母亲形象。”学生為难地说:“老师,其实我妈妈除了工作上让我敬佩,平时我真看不出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普普通通的,而且对我也不怎么关心。”我说:“你妈妈在外面很优秀,可是平时你却看她很普通,这就是可写的内容啊,既伟大又平凡。还有,你认为你妈妈不怎么关心你,你能回想一下吗?从小到大,有没有你妈妈关心过你而被你忽略了的细节呢?”在我的引导下,这个学生逐渐回想起她和母亲相处的好多细节,修改以后,作文变得真情流露,把一个富有温情的女强人形象写活了。

所以,不是学生没有生活,而是我们的写作教学没有注意到开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四、要有过程指导,注意点拨学生的思维

做教研员要经常到学校听课。我发现,很多教师在写作课上总是先用大量时间讲写作知识和注意事项,直到快下课了,才让学生写。写前指导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过程指导。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只有以学生自己的作文为教学资源,才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只有自己写过、修改过的文章,学生才能用心领会,才能积累写作经验,才能有所“悟”。

2008年我曾在一所中学听高中语文課《扩展语句表达训练》。这位老师怎么讲课呢?她用了一半时间讲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然后才布置了一个训练题,让学生以“自习”为中心,扩展成200字左右的短文。这种小作文一般当堂应该就能完成,可是五六分钟过去了,老师连叫几个人,都说没写完不肯站起来。好不容易叫起一个学生,让他把写好的念一念,学生念得磕磕巴巴,不知所云。老师急了,说:“可能大家对这个题目不太熟悉,那我们换一个,就以‘端午节为中心写一段话吧。”结果到下课学生还是没有写出来。当时我坐在后面,问两个学生原因,他们说不会写。事后与老师交流,这位老师还认为是学生不熟悉题目,所以失败了。

其实这堂课的失误不在于学生对题目是否熟悉,如果说不熟悉,那还有比“自习”更熟悉的吗?关键在于教师没有及时交流反馈,不知道学生问题出在哪里,没有进行写作过程的指导。你讲了那么多知识点,对学生来讲都缺乏具体可感性,他们没有办法把它们消化成自己的东西。

扩展是什么?以一个词语为核心的扩展,无非就是给这个词语添加成分而已,加个主语,就是写谁在上自习;加个补语,就是写自习课上得怎么样。还可以加时间状语、地点状语,那就是写什么时间上自习,在哪里上自习。还可以对所加的成分进行详细描写,比如对自习时间进行描写,白天还是晚上?当时天气怎样?晴天还是阴天?都可以写好多内容。如果对主语加以具体化,可以描写上自习的人的外貌、神态等。还可以描写场景,写全班同学上自习的场景。当教师这样指导的话,学生一定会有很多可写的。

高中学生,对母语已有一定积累,如果多数学生都不会写,一定有原因。教师要做的,是及时进行过程指导,点拨学生的思维,把问题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让他们可以思考下去。一句话,就是给学生搭建一个思维的平台。

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是“唤醒”,要想办法在学生迷茫时,给学生指点迷津。很多时候,学生不缺智慧,缺的是打开智慧的钥匙,缺的是点亮心灯的那道引火。而教师就是那个手持引火的人。

五、要关注中、高考命题,把握时代脉搏

受考试模式影响,任务写作是中学写作课程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关注中、高考作文命题是应有之义。历年来的中、高考作文题宛如一面镜子,反映出我国的时代变迁。尤其是近年来,中高考改革倒逼课堂教学,考试改革已走在课堂教学的前头。在这种形势下,写作教学就必须关注其改革,关注作文命题的走向,把握时代脉搏,让学生在思想立意上与大时代接轨,从而在写作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作文境界。而学生作文立意只有融入时代新的理念和表述,如:生态自然、生命价值、文化传承、实践创新等,思维品质才会有质的提升。

考试研究是教研工作的一部分。我在作文教研中非常重视高考命题的走向,在教师培训中也常常注意引导教师研究命题规律。上世纪90年代,有些教师对1990年以来的几次高考作文题产生困惑,找不到它们的规律。在1994年3月的全省高考研讨会上,我经过自己的分析,告诉老师们,它们其实是有共同点的,都是想象类材料作文。连续几年作文题虽然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但审题障碍也不小,影响了学生真实作文水平的发挥。我分析1994年高考作文题可能会有所扭转,从以往重视想象类材料转为从具体的角度出题,让学生关注具体的生活实践,而且可能不会在审题上设置障碍。果然在当年的高考中,作文题出的是“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没有迷惑的材料,没有审题障碍,文体也很明确具体。很多教师后来反映说,受这次高考研讨会的启发,写作训练把握住了大方向,甚至有的还押对了题。当年高考作文成绩明显高于往年。

我认为,《尝试》这个题目的启示意义还在于: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社会上涌现出了大量富有鲜活时代气息的人和事,而高考作文命题者意图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自我圈子,亲身感受并贴近这个时代的生活,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实践中,而不是做生活的旁观者。这对写作教学是一个正确的导向。

就在1994年6月,我入闱命制中考题,这一年我出了两个作文题—— 一个是以“播种”为话题,一个是以“你准备好了吗?”为题,让学生任选一个作文。命题思路与当年的高考一致,都是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生活的题目,新颖鲜活,富有生活气息,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又如2017年底,我为高三学生命制的作文模拟题,选取了几则有关“中国人的种菜天赋”的材料让学生写作。材料紧扣时代脉搏,突出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和文化情怀,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与高考发展方向一致。

六、要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从人的“发展需要”来说,最终目标是实现自我,使自己的潜能、个性和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之中。在语文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中,“说”和“写”是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可现在的写作教学,教师更注重技能训练。虽说做好应试作文也是一项能力,但不能太功利,不能把学生异化为考试机器,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如果一个人只会凭借应试技巧作文,不能拥有更广阔的文化精神空间,是很难适应未来生活的。

写作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要有情怀,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要读大书,养大气。不仅要读有字的书,还要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因为写作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写作者生命状态的呈现。用教师作家张丽钧的话来说,写作是一种邀请对话的姿势。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和自己对话,和读者对话,和自然、生活以及未来对话。然而“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有足够的阅读积累垫底,就无法顺畅地对话。作家王开岭曾经答记者问说,学语文最好是“旅行”式阅读,当你有了足够的里程,领略了足够多的精神风光之后,你才有自己的鉴赏力和感受力。

要有情怀,还要有信仰,有担当。有信仰,才能有自信,才能立得正,守得稳,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生活面前,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有担当,才能不怨天,不尤人,懂得该做什么,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我曾经在一个贫困县听课,教师让学生仿照《济南的冬天》,以《故乡的秋天》为题写一个小作文。学生有的写道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泥泞难行,让人心烦;有的抱怨到处是穷山秃岭没有好景色;还有嫌弃故乡常常刮风让人睁不开眼,作文里充满了负面情绪。教师就说:“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多美,为什么大家笔下的故乡这么不美呢?大家要热爱自己的家乡,不要写阴暗面,高考要这样写就不能得高分。”高考作文有思想健康的要求,老师这样提醒也不无道理,但思想情感是不是健康,不在于是否写了阴暗面,而在于对待阴暗面的态度。诗人舒婷《祖国呀,我亲爱的祖国》,用“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等一系列陌生而又意义隽永的意象组合,直面祖国灾难深重的历史和严峻现实,谁能否认诗人对祖国深沉的情感呢?教师不要只关注学生写不写“阴暗面”,而应注意培养学生有信仰、有担当的人文情怀。

要有情怀,还要懂得生活情趣。生活就像一条沉重的河流,翻起浪花的时候很少,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得无波无澜,默默无闻,甚至枯燥乏味,这也是很多学生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原因。然而生活可以平淡无味,我们的心灵却不能漠然而麻木。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平凡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我们只有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而有活力的生命姿态,才能呈现出最美的风光!

猜你喜欢

教研作文生活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