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包,古人的时尚单品

2018-10-16采言

高中时代 2018年9期
关键词:荷包香囊包袱

采言

包包,在现代已经脱离了功能性更多地成为了一种重要佩饰,尤其是女性,去哪都少不了一只包包。而在各种古装剧的误导下,人们总认为“袖里乾坤大”,古人的袖子相当于哆啦A梦的口袋,能放进一切随身杂物。同样神奇的还有包袱,离家远行,行李不少,但一张包袱皮就全能包下背着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古人的包,有着各种形式与花样。唐代壁画与唐俑上,就曾多次出现包包的影子,样式在如今看来也丝毫不过时。

日常:佩囊、荷包不離身

在古代社会,荷包可谓是须臾不可离身之物。至今在一些南方方言,如粤语、客家话和闽南话中仍然用“荷包”来代指钱包。最初,人们将盛放物品的袋子统称为“囊”与“橐(tuo)”。居延汉简中就记载了不少种类的“橐”,包括“泉钱橐”“衣橐”“官布橐”“裘袜橐”等等,其中“裘袜橐”内装有“羊皮裘—领”“犬袜二两”(两就是双)等物品。橐、囊二字常常混用,《说文解字》直接将“橐”解释为“囊也”。

在这些袋子中,一类体积较小,便于随身携带,常用以盛放细物的囊,后来,逐渐固定在了人们的腰间,有“荷囊”“佩囊”“旁囊”等多种名称。以皮革制成的佩囊,又可称为“鞶(pan)囊”,“鞶”本身就有“小囊”之意。唐初虞世南所编纂的《北堂书钞》卷136辑《曹瞒传》中就有记载,“曹性佻易,自佩小肇囊,以盛手巾细物。”可见曹操佩戴的皮质小囊,是专门用以盛放手巾等杂物。在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内蒙古黑城遗址,也均出土了皮囊。

当然,更广泛应用的还是布囊,元代以后,“佩囊”这一名称逐渐被“荷包”取代,并一直沿用至今。在《红楼梦》中就经常出现,比如第三十回中说到,“宝玉见了他,……便自己向身边荷包里带的香雪津丹掏了一丸出来,向金钏儿嘴里一送,金钏儿也不睁眼,只管噙了。”清代荷包传世颇多,造型丰富,除传统的圆形、方形、椭圆形及茄子形外,还有鸡心形、葫芦形、灯笼形、金莲形等等,甚至出现了完全将袋口缝上,纯作装饰用的荷包。

大部分荷包都用来装零碎杂物,如碎银、手巾、丸药等等。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囊,专用来盛放香料,佩在身上用以装饰,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香囊”。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即出土了四枚“薰囊”;福州南宋黄升墓中出土的香囊上,还绣有一对彩色鸳鸯;内蒙古黑城元代遗址出土的香囊,则缀有超长的丝编花穗。可见古代各个时期,人们都有佩戴香囊的习惯,不仅因其散发芬芳,也因某些特定的香料能起到驱蚊、防疫的效果,有利健康。唐代以后,香囊又逐渐具有了青年男女定情信物的功能,并蒂花、双飞燕、交颈鸳鸯等花纹,都透露出制作香囊的女子的浓浓情愫。

买菜时用什么包呢?古人虽没有现代的环保袋,但他们的办法却更环保。鱼通常用茅草或是柳枝一串就能提回家,而肉则可用荷叶包裹,成本低廉,还带有清香。《水浒传》中被鲁智深打死的郑屠,虽然品行不端,但从他切了臊子用荷叶细细包好来看,做生意倒是非常精明呢。

远行:包袱不够用

包袱作为古装剧中女主角离家出走的重要道具,也许是古人出行箱包中最为现代人熟知的一种。仅用一块四方形的布料,就能装下不少行装,还能反复利用,可以说是既环保又节约资源。包袱皮在日本名为“风吕敷”,上绘各种精美图案。江户时期,人们将大号包袱皮垫在被褥下面,一旦发生火灾,就能迅速卷起被褥破门而逃。日本还发明了许多特定的包装打结手法,使包袱更具艺术性。

不过,文人们出行往往都要带很多东西,进京赶考的诸多行李,又如何能在一个小小的包袱中装下。再想一想《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出行,出家人生活极尽简朴,却也少不了一副大担子。我们来看看八戒是怎么说的:“四片黄藤蔑,长短八条绳。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匾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铜镶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虽有文学上的夸张,但却反映出担子确实是用来装行李的重要工具。当然,文人士子不会自己挑担,多半是雇个小厮。事实上,古代很少有独自出行的士子,即使如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这样号称“万里独行”,实际上也有仆从—直跟随。

如果雇不起车,甚至雇不起人挑担子,只能一个人带着行李上路,可是包袱里又放不下,怎么办呢?古代还有一种可以背在身上类似于登山包的箱子。行脚僧、卖货郎这类形象中常常可见它们的身影。电影《倩女幽魂》中,张国荣饰演的宁采臣,就背着一个方形竹篓(大约也可以称为“箧”)。这种箱子常常高过头,最上面有时会插一把雨伞,或者用一些别的东西弯曲,遮住主人的头,以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

还有一种布包也被广泛运用,现在也仍然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得到保留,那就是褡裢。也许很多人习惯性地将“搭裢”与维吾尔族联系在一起,因为在阿凡提的各种故事中,常常提及褡裢。其实,这是一种古人常用的布包。它的特点是中间开口,两边装东西,大的可以搭在手上或肩上,小的可以像荷包一样挂在腰间,更大的还能放在马背、驴背上。由于多用以装钱,民间俗称“钱袋子”,后来更用来送人,讨“代代有钱”的口彩。直至今日,新疆地区仍有许多人在自行车、摩托车上搭着褡裢出行,他们仍然认为褡裢耐用方便,经济实惠。

奢华:鱼袋显身份

古代官员朝服十分繁琐,冠、带、绶、笏都依照品级高下有所分别,好在只有参加重大典礼时才需穿戴。

唐宋时期,朝服系统里还有一物名为“鱼袋”。鱼袋最初指盛放“鱼符”之袋,鱼符源自古代虎符(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唐高祖为避祖父李虎之讳,改为鱼符,作为中央与地方联络的信物。鱼符分金、银、铜三等,鱼袋也以金、银装饰。鱼袋的佩戴,体现出官员的不同品级,唐代三品以上佩金鱼袋,五品以上佩银鱼袋。宋代废除了鱼符,但保留了鱼袋,直接在袋子上饰以鱼形。穿紫、绯色公服并佩鱼袋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会被列入职衔,写作“赐紫金鱼袋”。到了明代,鱼袋就从官员的腰间消失了。

另一种与官员有关的特殊的袋子是“笏囊”,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盛放“笏”的袋子。笏是古时大臣上朝所持的手板,可用以记录。据《旧唐书·张九龄传》:“故事皆捂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可见,最初官员们都把笏版掖在腰带上,张九龄身体羸弱,因此常常让仆人拿着笏,就专门用一个袋子装着笏版,此后人们纷纷效仿,“笏囊”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有诗称:“老夫三日门前立,珠箔银屏昼不开。诗卷却抛书袋里,譬如闲看华山采。”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汉书·孝成赵皇后传》记载:“中黄门田客持诏记,盛绿绨方底。”唐人颜师古注:“绨,厚缯也。绿,其色也。方底,盛书囊,形若今之算幐耳。”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

猜你喜欢

荷包香囊包袱
空包袱
趣话香囊的文化意蕴
TREASURE TRAIL
小话痨
莫让批改作业成为你的“包袱”
仲夏巧手做香囊
小孩子的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