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汇文化之精粹 育济世之英才

2018-10-16

高中时代 2018年9期
关键词:书院学生

提起古人读书,你首先想到的也许是头悬梁、锥刺股或者凿壁偷光的故事。其实,除了闷头自学,古人也可以选择到书院进修。唐代起,书院教育机构就承担着公共教育、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功能。遍地开花的书院坐落在各地山水城乡之间,不仅有朗朗的读书声,还有丰富多彩的学术盛会和文娱活动。

古代文人穷经皓首的治学精神,以及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品格,和把酒临风、横槊赋诗的豪迈气度,皆令世人钦佩。一些文人把建立书院当成生命最后的归宿,将理想与热血倾注在书院的弦诵声中。书院作为古代文化精粹的汇聚之地,不仅士人学子在此研习经典,大师也多在此讲学论道。追忆古代书院的往昔,我们能清晰感受到其中所浸润的厚重而优秀的人文精神,体悟到古代文人如梅兰竹菊般雅致馨香的书院情怀。

古代版“双一流”名校

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与汉代的“精舍”“精庐”有一定的承继关系。“精舍”与 “精庐”为汉代聚集生徒、私家讲学之所。《三国志·魏武帝纪》记载:“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后汉书·儒林传论》载:“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

作为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民间教育机构,书院最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当时,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宋代,著名的书院很多,综合各书院的知名度和办学条件,古人评选出四大“重点学校”,堪称古代版的“清北复交”,分别为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岳麓書院在历史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经世济民之才,成为湘楚人才脱颖而出的摇篮。嵩阳书院作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以传播理学著称,“程朱理学”自宋到清,对朝廷、对社会影响很大,被奉为官方哲学,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是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

一把手唤名“山长”

古代书院的一把手不叫“院长”,多称“山长”“洞主”。这是因为古代书院多建在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山上,喜欢与道观、寺庙为邻。宋代以后,书院成了古代中国读书人心目中的学术圣地。而成就书院这一崇高地位的,是其办学理念。

书院与官学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完全不同,不设门户,完全开放,讲学自由。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是政治精英,而是学术精英。书院刻意与官学保持一定的距离,教授保持独立的学术品德,学生尊崇独立的自学精神。

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山长相当于如今的大学校长,虽然没有行政级别,但山长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既是书院最高行政领导,也是首席教学主管和“学术带头人”。山长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参与一线教学工作。如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朱熹等名儒大师,在主持书院日常教学时都是亲自进课堂给学生授课。

日常教学中,山长授课一般放在每月的一、三、六、八日。书院一般每月有三次课试,从出题到评阅,均由山长负责。“每月三课,上旬经疑,中旬史疑,下旬举业。”

范仲淹当年在应天书院执教时就勤劳恭谨,以身先之。据《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遗事录》记载:“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准以为法。”范仲淹由此名气远播。

招生无门槛,但奖惩分明

古代书院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其平民教育情怀,即便明清时期好多书院改为“官办”,这种情怀也没有改变。书院从诞生那天起,便向社会下层和民间士子开放。书院招生不设门槛,入学无户籍限制,只要有志于学业的,不分贫富,不论地域,均可入学,即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大公无类”一直是书院的办学准则,也是“有教无类”办学理念的升华。虽然招生不设门槛,但入学要求还是有的,名气较大的书院,因为报名的人多,“招生标准”也很严格,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的要求都相对较高,而且招生数量有限。

一旦进入书院学习,学生就要遵守书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首先要穿“校服”,这个校服当然不是像现在一样统一订做,只是规定要穿颜色深的衣服。目的是和一般的民众区别开来,让学生有士人的责任感和优越感。另外,书院还设专门针对学生的“请假簿”“讲簿”“德业簿”“食簿”“宿斋簿”。其中,讲簿记录山长讲学的情况,德业簿登记学生的功课情况,食簿是用来领取钱米,宿斋簿则用来领取灯油和木炭。学生请假不得超过三个月;谒祠、听讲、供课三者都需要登记,缺席三次就“罢职、住供”。这个住供,就是停止供给。古代的书院大都远离闹市,给学生的钱粮和伙食断供,这个惩罚可真是不小。

当然,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学业。古代书院中的学生学些什么呢?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经典。学子每天的学习时间划分成起床后、早饭后、午后,晚上四段,每一段都有规定的学习任务。而且既有自学,也有讨论,还有老师解惑,是很科学的。

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书院还有考试制度,主要考查德行和学业两大方面。一般每个月有三次小考,考得好的,成绩一出来就有物质奖励,并且还会累积积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则升级,也与经济利益挂钩。德行的考核标准因山长的习惯而定,例如,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时,提倡自觉自励,不做硬性规定;而普通的书院,则从更实用出发,对儒家伦常做了具体化的规定,例如,不尊敬师长、不孝敬父母,就可能受到被除名的惩罚;那种严重践踏院规的,书院不仅会将其除名,还会报官立案,并永远不许入院。

书院为何都建在深山老林里

书院在唐朝产生之初,常与僧院、道观为邻,选择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里。例如年代最为久远的光石山书院,就建在攸县麒麟山中,附近有朱阳观与惠光寺。比光石山书院稍晚的李宽中秀才书院,则直接建在石鼓山的寻真观里。这里风景优美,如诗如画。读书人和道观中的道人,坐以论道,互相熏陶。

不光书院选址很讲究,创建人对书院内的小环境也很在意,常常栽花种树,移竹运石,打扮书院。例如,唐朝著名的诗人贾岛,在《田将军书院》一诗中这样描写田将军书院内的美景:“满庭花木半新栽,石自平湖远岸来。笋迸邻家还长竹,地经山雨几层苔。”唐人为书院选址的习惯一直沿袭了下来。宋代一些著名的书院,也都坐落山间。

书院选址,为何要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呢?这与书院兴起的初衷有很大关系。古代的书院,往往是在官学废坏时出现。兴办书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学者看来,官学一旦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就严重丧失了教书育人的能力,并日益腐败和衰落。因此,他们以个人的力量另建书院,就是为了研究学问,启迪民智,回归教育的本质。而在他们看来,一个空灵安静的地方,更有益于做学问。

猜你喜欢

书院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致知书院间
赶不走的学生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学生写话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