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战略选择
2018-10-16◆徐铭/文
◆徐 铭/ 文
上海国有经济占据半壁江山,这是上海的优势;但就发展品牌经济而言,这或许会成为上海的劣势。因为,品牌是私有制模式下市场经济的产物。
品牌产生之初,就是为了让自家的产品与张家、李家、王家的予以区分。品牌(Brand)的原意是烙印,是指烙印在产品上的一种记号。中国最早的“商标”可追溯到北宋年间(公元960~1127年),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捣药”图案,上面刻着“认门前白兔儿为记”。我们从品牌沿革的历史,不难看出品牌是私有制模式下的产物。另一方面,这也是社会分工带来的结果,正是有了社会分工,才有了交换交易的需要,也才有了与别人家产品进行区分的必要,因而品牌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六月底,笔者有幸随团参加了“中国工业品牌之旅”上海—青岛企业品牌经验交流学习活动,这是继去年国家工信部在上海启航“中国工业品牌之旅”后的一次深化活动。在工信部指导下,上海家具协会、上海市工经联、上海非遗协会、上海轻工情报研究所等协会、机构组织了上海40多家企业专赴青岛取经,参观学习了青岛海尔、海信、青啤、酷特云蓝等工信部品牌培育示范企业成功经验,其中除酷特云蓝(原红领集团)为民营企业外,其他三家都是在原国有企业基础上改制重组为股份制上市公司。这些成功企业的品牌发展历程,给上海国有经济的品牌发展战略选择带来不少的启迪。
现代企业管理实践告诉我们,企业所处的阶段不同,其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不尽相同: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掌门人”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大型企业,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制度”;对于特大型企业而言,更主要的是依托“文化”来运筹帷幄。
事实上,大多数国企都属于中小企业,决定谁是它们“掌门人”的,以前是“上级主管部门”,现在是“国资管理公司”或“国资委”。
1984年12月,张瑞敏怀揣着“名牌战略”梦想,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集团的前身)厂长。甫一上任,他就出台了《劳动纪律管理规定》。现在看这十三条规定,“第一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就觉得有点“小儿科”,而直接把我“雷”到的是“第九条:不准在车间里大小便”!不难想象,这与张瑞敏“梦想”中的企业有着怎样的云泥之别!但张瑞敏就是张瑞敏,1985年,果断决策砸毁了76台有缺陷的冰箱;1988年12月,带领海尔斩获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
企业家是稀缺资源,不是每个被任命的“掌门人”都是企业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是“官员”!更要命的是,即便是真正具有企业家素质的“掌门人”,也未必能把企业带上品牌发展的正轨,因为这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足够长的时间,让他在这一舞台上施展才华,否则干个三五年就被调离了,企业品牌之路有可能就此中断。张瑞敏从厂长到董事局主席,再到首席执行官,至今已经34个年头了,这才确保了“海尔”品牌的持续健康发展。
30多年来,海尔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其实只干了一件事:自我颠覆,不断地自我颠覆。海尔有句名言: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海尔坚持质量和服务第一,“砸冰箱”“砸”出了“白色家电第一”的产品品牌;到互联网时代,海尔推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砸仓库”“砸”出了“即需即供零库存”的平台品牌;当其前瞻性地一脚跨入物联网时代,海尔把一万多名各级管理者从现任管理岗位中去掉,“砸岗位”“砸”出了“价值、交互、体验”的生态品牌!今年4月,青岛海尔首次披露“生态资产”,成为全球家电业第一个披露“生态资产”的企业,这也标志着海尔生态品牌地位的确立。十多年颠覆性的创新,海尔战绩辉煌:从2007年至今,平均每年利润复合增长率超30%,营运资金周转天数(CCC)达到负十天;2017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收2419亿元,全球利税总额301亿元。但营收越大,质量挑战越大。做百年品牌,海尔仍须以质量为重。
小平同志当初对待“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议时,明确指出:“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只要遵循市场规律,一样可以为我所用。品牌亦然。我们只要遵循品牌发展的客观规律,很好地驾驭它,同样可以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综上,笔者提出“放资源”的思路,以促进上海国资品牌再发展、改革开放再出发。
一是做大:向大牌“放资源”,求市场地位。要把资源向优势品牌、优秀企业家倾斜和集中,争取做大若干个千亿级品牌企业。做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规避国有体制下“任命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为这一阶段的关键要素为“制度”和“文化”。海尔在股份制改造后,除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外,还创立了“日清日毕、日清日高”、“自以为非”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从而决定了海尔发展的未来走势。上海的国有大集团,往往靠行政力量“拼盘式”重组而成。每个集团内现有的品牌/商标资源很多,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与其“雨露均沾”,还不如集中各种资源做大一两个品牌,以确立其在市场中的强势地位。
二是做活:向社会“放资源”,求改革放活。要通过多元投资、兼并重组、混合所有制等市场化改制途径,以市场机制尽可能吸引具有市场洞察力和竞争力的“掌门人”和经营者团队加盟,从而释放被体制机制制约的发展活力。特别是对一些濒临消亡但仍具口碑的老品牌、老字号,要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探索试点,通过商标转让、股权转让、品牌授权、专业团队引入、品牌战略和商业模式重构等形式盘活其品牌资源,复兴上海老品牌。
三是做微:向创客“放资源”,求自驱动能。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是海尔的愿景。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就是每个人的自驱动体系:把海尔八万多员名工变成了两千多个自主经营体(小微企业),员工(创客)“竞单上岗”,一线直接面对用户,为用户创造价值;二线是公司的资源支持平台,为一线提供价值支撑;三线是集团战略平台,解决内部协同和市场发现机制。由于体系是开放的,现在这些小微企业的负责人大多来自海尔外部的创客,海尔在无形中整合了全球人才资源!2017年海尔社群交互全球交易额达到10186亿元,首次突破万亿!海尔生态品牌的创建经验,也不失为上海国资品牌发展的一个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