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
2018-10-16章勇
● 章勇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发展思维、改善功能、学习文化知识和形成生活技能的基础。[1]但智障学生在语言交流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障碍,如构音异常、音声异常、节律异常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有语言障碍的智障儿童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语言矫治和个别训练,能够改善其原有的语言障碍,更好地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一、创设教学情境,渗透语言训练
陶行知在《谈生活教育》中指出,生活教育,即“给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他还指出,“真正的生活教育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到今天,发展到今天,而且还要一直存在下去,发展下去,而达到最高的生活即最高的教育。”[2]秉持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要将智障儿童的语言学习置于完整的情景、真实的言语实践中。由于智障儿童的自我控制力弱,加上监控自己发音的能力较低,单一枯燥的语言训练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语言训练对其语言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在对学生进行认识红、绿、黄三种颜色的表达训练教学时,教师从先认识、说出红色开始,拿出红色的西红柿问:“这是什么颜色?”必要时可以告诉他答案:“这个西红柿是红色的。”然后问:“西红柿是什么颜色的?”答对时候称赞他:“很好,这是红色的。”并奖给他强化物。之后教师出示红色的花片、数字,让学生说出它们的颜色。待学生能说正确的颜色后,再加入绿色的苹果和黄色的香蕉,教学生说出相应的颜色。
二、巧用音乐干预,加强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普遍存在语言少、句法简单、内容贫乏等障碍,因此在语言训练中可采用音乐干预法,通过音乐节奏、韵律,干预儿童的神经中枢,使中枢各功能区间和外周各器官间的活动协调一致,调动儿童感官的本能配合,促使儿童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共鸣,从而产生相应的改变,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教师可以把语言训练的内容改编成儿歌等形式,与音乐中的节奏、力度、音高、速度、音色、音调等相结合,来逐步发展智障儿童的语言及沟通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其有意注意、认知能力和记忆的能力。[3]
如吹奏乐器的练习可以帮助智障儿童训练其呼吸控制及运用:教师在开始吹纸喇叭时,将智障儿童的手掌放在喇叭出气口,感受气流的大小。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告知学生吹法的长、短、轻、重、急、缓等,并让学生也学着吹。在智障儿童吹奏时,教师也要用手去感受智障儿童吹气时的能力。之后,教师再依据实际情况为智障儿童准备适合吹奏的玩具乐器,供他们自由选择,或在教师的引导、推荐下选择乐器。最后,教师教授智障儿童在有音高的乐器上练习长、短、轻、重、急、缓等音及乐曲的演奏,达到对呼吸训练的目的。
三、刺激多种感官,优化语言训练
多感官刺激训练是通过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应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前庭觉、触觉、温度觉等)对特殊儿童进行训练,融肢体功能训练、精细动作训练、平衡协调性功能训练于一体,可以很好地促进儿童语言发育,使儿童获得感官经验的提升及智力的发展。由于重度智障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迟钝,对于事物的感知只是浮于表面或是局限于单一层面,对事物的认识不完整。因此,在进行语言训练时,充分发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重感官的能动作用,使学生获得完整的感知,丰富其体验,可以促进其语言能力的提高。
如教学“红苹果”时,教师除了教苹果的颜色,还要介绍苹果的形状、气味、味道等知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苹果的形状、闻一闻苹果的气味、尝一尝苹果的味道、摸一摸苹果的表皮,建立起对红苹果的整体认识,了解红苹果的基本特征,乐于开口学说,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语言训练 供图 章勇
又如:在教学《认识颜色(红、绿、黄)》时,教师发现学生比较喜欢看发光的或旋转的物体,如旋转的车轮、锅盖、伞等。在突破“找出与之相对应的颜色”这个难点时,教师利用多感官训练室的光声电设备,设计了两个通过光刺激感官的教学步骤来实现:一是听老师指令按红、绿、黄三种颜色按钮,然后设备发出相应光,学生再说出发出的光的颜色,二是观察泡泡管泡泡颜色的变化。不同亮光颜色按钮和泡泡管里泡泡颜色的变化对学生视觉神经进行刺激,使学生对三种颜色有了更深的认识,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此外,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家庭对其语言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需要家校协同,有针对性地、持续地对其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巩固学生在校的训练成效,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语言,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