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玩具研究初尝试
——以益智区玩具“森林探险”为例

2018-10-16

幼儿100 2018年27期
关键词:贝贝游戏规则棋子

《关注儿童的生活:以儿童为中心的反思性课程设计》一文中提出“在目前的幼儿教育中,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填鸭式的课程,这些课程将重点放在学业准备上。这反应了一种观念,即幼儿应尽早开始接受正规学习,获得成功。这种课程时间隐含的理念是幼儿通过游戏不能学到什么,游戏浪费了本应为小学准备的宝贵时间。”

孩子在游戏中真的不能有所获得吗?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刘焱教授提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玩具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也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玩具之于幼儿,不仅是童年生活的亲密伴侣,也是最适合幼儿学习的“课本”。但是教师仅仅为幼儿提供玩具是不够的,要像研究文字教材一样去认真研究玩具,做“有准备的教师”。

为此,笔者就孩子们与益智区“森林探险”的游戏材料的互动进行了持续观察。

一、分析玩具:价值判断以及可能的玩法预设

(一)玩具构成

材料名称 图 片 数 量棋盘 一套棋子(四色) 各4个图卡 1张

(二)主要玩法

第一步:将4个棋子放在相应的起点上,所有卡片正面朝下分散放在中间或者棋盘旁边。

第二步:翻开一张卡片,有三种情况:

A.与棋子下的图案相同,卡片上有几只动物,棋子往前走几步;

B.与棋子下的图案不同,棋子不能移动,轮到下一名幼儿继续玩;

C.翻到捕兽器卡,必须往后退,有几个捕兽器,就往后退几步。

第三步:第一个绕森林一周回到起点的幼儿是比赛的赢家。

(三)玩具价值分析

1.森林探秘的游戏情节,推进语言的发展。

该益智棋游戏有助于幼儿语言核心经验的学习与发展,包括“听”“说”“读”的能力,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说出动物、捕兽器等名称时,潜移默化地丰富了幼儿的词汇量,同时也有助于幼儿对于图画、符号与文字的理解。

2.有序的游戏规则,促进社会性发展。

通过有规则的游戏过程,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能够帮助同伴及时纠正错误。

3.有趣的游戏过程,有助于思维发展。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从一开始关注卡片与自己棋子下面动物图案的对应关系,延伸到同伴的卡片与自身的关系;从无意识地翻卡片,到有意识地通过记忆来使得自己获得想要的卡片的策略;对图示的有所阅读与理解。

二、跟进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以及教师的支持

片段1:摆摆弄弄初体验——“是拼图”

可乐:“这个没玩过,玩这个吧!”天天在远处点头,可乐拿着材料到操作桌前坐下。

两人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先将所有的材料全部拿了出来。“是拼图。”天天指着几块板说。

“那我们来拼吧!”可乐响应,并将棋子等材料全部都放到筐里。

正打算要拼的时候,收玩具的音乐响起来了。

“我们下午再来。”

解析:

1.两名幼儿对新游戏材料产生了好奇(摆弄,想下午来),并初步进行了探索。

2.由于时间原因,他们没有对材料进行详细的了解。

教师支持策略:

1.观察:现场观察幼儿的行为反应与互动情况。

2.等待:没有急于介绍该游戏,留给孩子自主探索。

片段2:“子弹”“蜘蛛侠”玩战斗

11月26日下午,天天先去了益智区玩游戏,拿出了“森林探险”的材料筐,这时添添也来了,两人开始一起玩。

“这个是拼图,要拼起来的。”天天说,接着他很快就将四块板组装在一起。

“那这些呢?”添添拿着一张圆形卡片问。

“我也不知道。就放在这上面吧!”接着两人将所有的圆形卡片全部随意放在了上面。

“我要黄色和蓝色的子弹。”

“那我要红色和绿色的子弹。”

随后两个人玩起了子弹攻击爆炸、动物被吃掉的游戏。

典型对话:

添添:嘀嘀嘀,叭!(拿着棋子飞到某卡片上)

天天:××被吃掉。(××死掉)

过了一会,两个人各自拿着棋子在棋面上摆弄,边摆弄嘴里边说着什么。随后两个人由天天引发,又分别代入了“蜘蛛侠”“美国队长”等角色进行战斗游戏。

就这样持续了5分钟左右,天天说:“没意思!”添添也回应:“我也觉得没意思。”

“那我们玩其他的吧!”天天的提议获得认可后,两个人开始玩“帽子棋”。

解析:

1.两个小朋友有一定的兴趣,表现在摆弄材料,并自发地玩“打仗”的游戏,代入了情境。但是兴趣没有能够延续。事后教师追问的时候,他们说:“就打来打去,也没有意思。”“不知道怎么玩。”缺少一定的游戏规则的支撑,游戏没有挑战性。

2.两个幼儿能够相互听取对方的建议进行游戏,有初步制定游戏规则的意识。

教师支持策略:

观察与等待:现场观察幼儿的行为反应,不急于“教”孩子,留给幼儿探索的空间。

片段3:“老师,这个怎么玩啊?”

10月17日上午,可乐又来到了益智区拿出了“森林探险”的游戏材料。

天天也过来了,看见可乐拿出来后,说:“这个没意思,不好玩,我们玩其他的吧!”

可乐看了看我,问:“老师,这个怎么玩啊?”

“你们觉得呢?昨天你们不是说这个是拼图吗?那这个拼图和我们之前玩的拼图有什么不一样吗?”

天天说:“这个只有4块,一下子就拼好了。”

“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这个上面有一格格的,像飞行棋一样。”天天说。

“还有很多圆的卡片,上面有蛇,有松鼠。”可乐补充道。

“而且还有……”我停顿了下,拿出了盒子里的4色棋子。“棋!”天天喊道。

“是的,它真的是一种棋类游戏。所以4块拼图只是一个操作的底板。想要玩啊,还要借助动物卡片和棋子的。”

“也要掷骰子吗?可是没有骰子啊?”天天问道,紧接着又否定掉。

“现在我们只拿出了材料,还有一样东西,你们没有拿出来看一看哦!”我指了指材料框里的图示。

“说明书!”天天喊。

“那你们去试一试吧!”

解析:

1.幼儿有兴趣,表现在请求老师的帮助,征询游戏玩法。

2.幼儿关注到材料,但是对材料之间的联系缺乏关注。

教师支持策略:

1.问题引发:问题式引导孩子将材料建立一定的关系,引发思考。

2.提示语等待:给予可能解决的方向(图示),给予幼儿再次探究的空间。

片段4:看不懂的说明书

接着两个人将棋盘摆好,并按照图示上看到的,将所有的卡片都倒扣在中间。

“接下来呢?没有棋子怎么知道走几步?”天天问。

“我走1步,你走1步。”可乐说。

“不行,我先走!”天天说。

“那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先走。”可乐说。

接着可乐石头赢了剪刀先走,一人一步走起来,“这样没有头啊?都是你先走!”

“因为我赢了啊!”

“不是这样走的。卡片就没有用到。”

终于意识到卡片了!我怀着愉悦的心情继续看着。两个人凑到了图示面前,“只有一张卡片翻着,是只能一个人玩吗?”可乐说。

“不是,这里也翻了。”

“可是只有1个。”

“这个是什么?”

“我知道,这是抓小动物的。”

“难道要把动物全部吃掉?”说完两个人哈哈大笑起来。

片段5:“我跟你们一起玩。”

“你拿了红色,你拿了绿色,我拿个蓝色吧。跟你们一起好吗?”我分别指了指他们的棋子,又举了举我拿的蓝色棋子问道。

获得同意后,我们开始游戏了。

1.谁先翻卡片。

“这个游戏是玩的人轮流翻开卡片,看看翻开的卡片上的图案和自己棋子底下的动物是不是对应玩的。所以谁先出呢?”

解决方案:黑白电视机。

2.翻开卡片的三种对应关系。

在三个人玩的过程中,一开始我会根据三个人翻开的卡片都说一句话。

“你翻开的是×(数量)个××(动物),你棋子下面是××,它们是一样的,你可以往前走×步。”

“你翻开的是×(数量)个××(动物),你棋子下面是××,它们是不一样的,你得停留在原地。”

“你翻开的是×(数量)个捕兽器,你必须向后退×步。”

在3种情况都出现了之后,我不再说了,而是看孩子的反应。从一开始犹豫到能够较快做出判断之后,我退出游戏,说:“我去看看其他小朋友,你们继续。”

解析:

幼儿有一定看懂图示的能力,但是对于细节还关注不够。

教师支持策略:

共玩:以同伴的身份加入游戏,在操作中用语言和行为匹配,梳理游戏规则。

片段6:幼儿自主游戏

转一圈,给他们一点空间自主探索之后,我又回到他们的桌前进行观察。有以下几个典型行为:

1.两个人能够轮流操作卡片,把卡片图案与棋子下的动物图案对应判断(图案配对,数量行动)做出行动选择。表现在一方面是自己怎么走,还有一方面关注到对方翻开的棋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2.为自己能够走而感到兴奋,表现在会发出“咦咦咦”的声音和笑声,脸上也会露出笑容。有时候也会为自己不能走,而对方能走感到烦恼,表现出“龇牙咧嘴”的表情和双手叉腰的动作以及拖音等。

3.在一轮棋子全部翻结束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来一次”,直至游戏结束。但是在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再来一次”的时候棋子是没有动的,需要重新用“剪刀石头布”决定谁先翻,还是延续之前的呢?

4.无意识地去记一记翻着的卡片,表现在“三个是夹夹器”等语言中。

解析:

1.能够理解游戏规则,并有兴趣。

2.有无意识去记卡片来使得自己避开“捕兽器”的行为,是一种无意识的策略。

教师支持策略:

1.分享交流:请幼儿在区域交流时间介绍新材料的玩法经验。

2.幼儿故事:梳理幼儿经验,形成孩子自己的故事。

3.经验提升: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行为的刺激。(后续观察)

片段7:“完了,我走不了了,要停在这里了。”

在此期间,陆陆续续有其他孩子也过来玩了该游戏。在11月13日上午,包包和蒋乐又再次来玩。

第六回合,蒋乐翻开兔子后,包包叹了口气,摊了摊手:“完了,我走不了了,要停在这里了。”

“你怎么知道你走不了了?”

“因为每个动物都是3个啊,兔子已经没有了,我只能留在兔子这里了。”

解析:

1.两个人都能理解游戏规则,并能遵守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2.包包在多次的游戏过程中,找到了关于“卡片”的种类与数量的规律。但是不是完全正确的,还有进一步验证的空间。

教师支持策略:

观察与问题引发:现场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已经发现了卡片的规律,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你每次都能翻开自己想要的卡片吗?”

片段8:“怎么都是你走,我不能走啊?”

11月14日,贝贝和石头也在一起玩“森林探秘”。贝贝是第一次玩这个游戏。

前三次行动,贝贝都想要走,石头拿住了贝贝的棋子,“不能走。”“要退一步的。”

等第三次石头又往前走了三步后,贝贝问:“我什么时候能走啊?都是你走,我不走。”

两个人因此暂停了一会游戏,石头指着旁边的示意图说:“如果你也是猴子和猴子,你就能走,有两只就走两步,一只就走一步;如果你一个是猴子,一个是兔子,你就不能走。要一样的才能走。如果……”

石头还打算继续举例子,贝贝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走吧!”

这一次轮到贝贝的时候,翻开了两只猴子,石头说:“这次你就可以走了!”贝贝赶紧往前走两步。

接着又走了三次,贝贝都能够自己做出判断。

一轮棋子翻完之后,两人又继续进行了一轮……

解析:

1.石头是了解游戏规则的,起初贝贝在之前的介绍中,对游戏材料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走”的规则还不清楚,停在“想走”的阶段。

2.贝贝在同伴介绍规则后,能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感知并理解规则。

3.石头有一定的游戏策略,“你是怎么能够一翻一个准的?”石头说:“我在翻的时候记住了几个。”“特意记得吗?”石头点头。“这可真是一个好办法,能够让你快速找到一样卡片,就能往前走了。”

教师支持策略:

1.等待:不急于告诉孩子游戏规则,留有同伴学习和自主实践的时间。

2.对话:获取幼儿想法,在对话中进一步巩固经验。

片段9:“你走反了,要往前。”

11月15日,宇澄和呱呱一起玩“森林探秘”,宇澄之前和包包玩过两次,呱呱是第一次玩。

第二回合,呱呱翻到了松鼠,但是是朝后走的,这时宇澄动手直接将呱呱的红色棋子往前走了两步。

呱呱看了宇澄一眼,将棋子重新往后退了两步,说:“也是松鼠,往前走一步的。”

宇澄又动手走了两步,并说道:“你走反了,要往前。”

呱呱看着不说话,宇澄指指红色的箭头说:“箭头是朝这边的!”

呱呱探头一看,没有再退回来。接下来也是朝着箭头的方向行进。

解析:

1.呱呱对游戏规则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也有没有关注到的地方——箭头的方向。宇澄有游戏经验,对于游戏规则是了解的。

2.在同伴提出意见的方式上,两个人都是没有采用先交流,而是直接用“动手”替代的方式。

猜你喜欢

贝贝游戏规则棋子
偷换职场游戏规则
棋子多少颗
摆棋子
有趣的棋子
王wánɡ冕miǎn学xué画huà
游戏规则
贝贝失踪了
冬天来了
相见欢
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