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力城镇化的特色小镇产业培育探索
——以辽宁通远堡镇为例
2018-10-16杨宁宁高钰轩黄菖彬邓兴浩高雁鹏
杨宁宁,高钰轩,黄菖彬,邓兴浩,高雁鹏
(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入快车道发展,传统城镇化成功完成其历史使命,为新型城镇化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与此同时也显露出一系列障碍,如依赖政府干预对市场调控避而不谈;强调城市发展忽略甚至牺牲农村发展;能源一次循环过度,资本“贬值”危机严峻。为应对新的形势与挑战,新型城镇化要求城镇发展转变发展思想、明确发展定位、丰富发展内容,探寻新型发展路径、利用新型发展动力、实现新型发展目标。在此背景下,“智力城镇化”、“特色小镇”走进人们视野。
1.1 研究背景
吴志强等专家学者认为智力城镇化是城镇化进程的高级阶段,由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却没能与之同步发展的体力城镇化发展而来,表现为城镇化率与人均GDP同时提升。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7.35%,但实际上仍处于初级的体力城镇化阶段,能源危机日趋严峻,“世界工厂”的劳动力优势也面临着东南亚国家的竞争,未来依托能源、劳动力等的体力城镇化道路将寸步难行。2017年,辽宁省城镇化率高达67.37%,高居全国第6,而GDP总量与人均GDP却分别排全国第14位和倒数第一位,经济能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滞后于城镇化发展,“体力城镇化”尤为突出。
在新型城镇化阶段,特色小镇模式的出现为产业转型、稳定扩大有效投资、推进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新引擎,对于加快城镇化转型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特色小镇建设热度空前高涨,现已建设两批共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各省市也根据自身基础打造地方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体系初步形成。但与大多数城镇的困境类似,各级特色小镇同样存在产业短板,一、二产资源依赖性普遍较强,三产以低端、个体环节为主,体力化困境同样严峻。
1.2 研究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结合特色小镇的辐射带动能力,以及小镇特色产业的动力特性,基于智力城镇化探索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的培育发展,是城镇化转型的可行之举、必然之选、有效路径。
1)可行性
随着创新驱动主导城镇竞争模式,智力化产业通过良好的自身循环对传统城镇化产生重大革新,催生新型的现代城镇。作为小镇特色的主要载体之一,特色产业通过智力化培育,可充分发挥创新、服务、文化等功能,实现“智力化”产业之于城镇的拉动作用,有效解决“体力化”程度过高的现状困境,是城镇化转型的可行之举。
2)必要性
从各级特色小镇的产业支撑要素来看,在技术、信息、人才等相关智力要素的配套上还相对缺失,难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特色产业确实为城镇发展提供动力与契机,但由于智力化产业支撑要素的缺失,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低价值区段,缺乏竞争力。作为特色小镇的动力机制,产业智力化转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城镇化转型的必然之选。
3)有效性
从我国城镇化经验来看,产业是避免城镇建设“房地产化”、“空城”、“鬼城”的重要支撑,智力化城镇建设往往可以有效推动产业创新型发展。基于目前部分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倾向,针对小镇特色产业进行智力要素投入,可以有效扭转错误倾向,防止陷入培育误区,是城镇化转型的有效路径。
2 相关概念介绍
2.1 智力城镇化
在《智力城镇化还是体力城镇化——对中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一文中,吴志强等专家学者提出“智力城镇化”一词,指出城镇化率超过50%的国家和地区在稳定城镇化进程中,逐渐出现“Y”型道路分化趋势,即依靠智力创新的“智力城镇化”,和依靠资源环境、廉价劳动力的“体力城镇化”。其中,65%是城镇化分化的关键点;并将智力城镇化定义为以智力化产业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道路[1]。吴志强教授还指出智力城镇化强调技术支撑,并要求智力要素具有较强的外延性、反应敏捷性、可操作性,使整体智力水平有条件充分发挥[2]。作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龚俊溪学者强调智力化城镇建设要注重对人才的把握,将人和技术有效结合,促进城镇科研能力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各地也已开展相关实践探索,如佛山市高明区、辽宁省辽源市等,纷纷通过智力化城镇建设破题新型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建设。
2.2 特色小镇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相关要求,特色小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为加快推动特色小镇建设,住建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提出特色小镇新模式(以下简称“三部委模式”),即以传统行政建制镇为根本,依托政府搭建平台、市场主导运行,强调一镇一业、以产兴镇,从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城镇化。并且将特色产业作为立镇之本,强化了产业之于特色小镇的重要地位。
3 通远堡镇特色产业智力化培育规划
3.1 基本概况
通远堡镇位于辽宁省丹东市,2017年入选辽宁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地处辽宁两大经济区交界处,但由于其既不沿江,又不沿海,较难接受辐射与带动。作为沈丹铁路客运专线、沈丹高速等多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汇集地,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将促进通远堡镇向经济交叉影响地带转变,未来发展空间可观。通远堡镇森林资源丰厚,红松资源更是城镇的一大特色。另外,良好土质保障农林种植的高产稳产;矿产储量丰厚、种类繁多,是现有产业的主要依托;集商邦文化、渔猎文化、孝文化、书法文化等特色传统文化于一体,城镇文化面貌丰富,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将限制城镇发展转型升级。
3.2 产业发展现状
一、 二、 三 产 比 重 为 2.2:70.1:27.7,呈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特征,工业地位突出,智力匮乏尤为严重。一产以传统农业为主,已形成一村一品的经济板块,另有少量松子浅加工企业,相关产业未得有效延伸;近年来工业发展迅猛,资源主导型工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与周边城镇同质竞争严重;布局分散,集中度低;产品输出多是资源初级开发,附加值低;三产发展较快,但由于门类有限、档次不高、生产性服务业缺乏,辐射带动能力有限;总体上,区位交通优势在产业上未得有效体现,核心技术与人才储备的缺乏导致创新动力不足,整体上三次产业处于低值区段。
3.3 特色产业智力化实施规划
整合城镇产业基础与特色要素,确立林下经济与红松制造两大产业特色。基于特色小镇所倡导的链式产业培育思维,从产业的智力投入、智力主体、智力产出三个环节打造特色产业的智力创新链条,通过人才、技术、信息等智力要素的投入,从而放大特色、凸出特色。以特色为核心、智力化为手段,延续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力求以主导产业拉动特色产业的智力化培育,打造智力化特色产业体系(如图1),构建红松制造业特色小镇。
图1 通远堡镇智力化特色产业体系结构
1)智力投入
工业4.0时代,技术取代资源成为产业竞争的关键要素,技术驱动特色可促进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针对现状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互联网利用率低的工业生产型特色小镇来说,通过不断完善生产工艺与装备提高生产技术、推进产业数字化服务提高信息技术,更是重中之重,支撑产业转型向高值区段升级,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互动。
近年来,集成建材已逐渐成长为建材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城镇优势森林资源,通远堡镇应夯实建材主业,以资源错位依赖改善工业同质化现状。基于高端制造的行业发展趋势,集中资本投入科技研发中,以先进的制造工艺与高端装备增加通远堡建材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研发建材的新型制造工艺,改善建材产品质量;延伸带动相关生产装备、原料、产品等领域的创新、科研与应用,从工艺与装备两方面进行通远堡制造业生产技术的智力优化。例如,着手全自动机器、工业机器人等引进、研发、推广,逐步完成机器代人,脱离体力密集困境,成功实现工业化与智力化的互动;进而通过集成建材加工的先进工艺与高端装备,对相关产业进行技术外延,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智力提升,例如,结合红松优势,分化制造红松集成家具,并且变制造为创造,升级发展设计、展览等环节,提高制造行业的附加值。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融入工业研发、制造等环节,并且延伸服务行业,探索发展销售、咨询等配套服务产业,培育相对完善的制造产业与服务体系。例如,通过“互联网+”,打造运营平台,作为发布产品价格动态、电商动态、产品设计交易和产品发展趋势等多功能大数据服务中心;聚焦发展研发平台,如智能制造中心、专利交易中心、产品研发、孵化器等,提高产业价值区段。
在此基础上,智力投入向当地林下产业渗透,打造以农林牧融合为基础的特色林下经济。实施“互联网+通远农业”行动,引进农林灾害监测预防、农林物联网贸易、农业云服务等智慧农业环节,提升林下产业智力化水平,改善低值现状。同时引进相关科研力量,大力开发通远堡松子在药理、食用、养生等方面的价值,研发药品、养生食品、染料、活性炭等产品,通过成果转化推动当地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轻型工业。
2)智力主体
人的品质是特色产业能否智能化发展的支撑要素,智力主体的规模越大,打造智力化特色产业的几率就越大。因此,在实施技术提升的基础上,推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不断壮大人才群体,通过规模效应发挥人才的智力效用,可以保障智力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远堡镇本地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偏低、专业技能较弱,难以维持特色产业中智力要素运行,人才缺失正是限制通远堡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此,聚焦重点领域,围绕产业特色进行人才引进,支撑智力要素有效发挥。基于制造业主体地位,围绕“制造”引进建材产品研发、设备创新与维护、家具创意设计等环节的人才,同时,完善配套服务产业专业人才,针对互联网+原料采购、产品贸易、物流运输等环节,引进平台维护与管理人员,保障信息化平台平稳持续运行,共同打造专业人才领军队伍,从而使专业人做专业事,完善智力化产业的基础储备,彰显小镇特色。
打造人才培养“试验田”,着重培养通远堡镇本地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水平,让当地居民对于特色产业有参与感,从而促使产业落地,带动特色小镇实现就近城镇化。培养“职业农民”,依托当地优质农林产品与专业人才引领、传授,从技艺与思想上推进传统农民的专业化,让他们用现代的方式、科技进行耕作,发展特色林下经济。培养专业服务人员,“机器代人”策略的施行,使大量劳动力转移至服务行业,基于此,围绕制造服务,定期开展信息化培训课程。例如,通过互联网技术培训、电商企业沙龙、座谈会等召开,渲染创新氛围,培养电商人才,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效用。
3)智力产出
智力产出是衡量产业是否走上智力化道路的主要标准,取决于智力产品的附加值水平。根据目前我国特色小镇培育规划,于创新产品中展现科研成果、产品品牌等多方面的附加值,是保障小镇智力产出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最大化利用特色要素的途径之一。
对于通远堡来说,根据林下经济与红松制造的特色产业定位,可以通过打造红松养生与红松创意设计的特色品牌形象,结合相关科研成果,从而提升智力产出。打造红松养生,以松子养生为核心引领,将松子药用养生方面的研发成果转化为养生食品、保健食品等养生产品,体现通远堡镇先进的的科研水平,树立养生产业的品牌形象,并以红松天然氧吧的养生功效为保障,同时辅以空气氧含量监测、人体生理指标监测等技术手段,发挥品牌的外溢效应,打造通远地区生态养老基地。打造创意设计自主品牌,在此基础上,注重创意转化,申请各项专利,提升品牌智力内涵,并为自主品牌与创意人才提供多元化展示、交流平台,基于展览平台,增加体验环节,同时还可为其他企业做产品设计,通过产业上的延伸,利用规模效应强化品牌形象,提高创意设计产品的附加值。
3.4 布局规划
基于产业实施规划与资源分布,坚持产业集聚模式统筹城镇协同发展,规划形成“一心、一廊、两区”的空间结构(如图2)。南部林下经济产业区、北部红松制造产业区,作为城镇智力化三个环节的一大空间载体,结合绿色产业的发展理念,共同打造特色产业廊道,于镇区形成红松绿色产业核心。其中,南部林下经济产业区辖大甸子、林家台、曾家、北张家、二道坊五村,发展基本农林生产、产品加工与研发,北部红松制造产业区辖大黑山、小黑山、老堡三村,为通远地区红松资源集中分布区,打造建材加工制造基地与红松家具制造基地;规划产业核心区“一轴、四心、六区”的产业空间结构(如图3)。
图2 镇域产业规划图
图3 镇区产业规划图
①一轴,红松创意产业轴,既是依托高速公路、贯穿各功能板块的产业空间发展轴,也是小镇特色产业对外展示轴线;
②四心,即创意中心、商贸中心、会展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作为三大智力环节的另一载体;
③六区,围绕四大功能核心,划分产业功能板块,分别为开发先进制造工艺与高端装备的研发区、集聚设计人才的创意设计区、打造生态养生体验的生态休闲区、承担品牌展示职能的会议展览区、产品集中销售的商贸区以及承担内外运输的商品集散区。以期通过上述空间安排,保证产业规划有序实施、运行。
4 结语
智力化培育是特色小镇的必然要求,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直接动力,特色产业的智力化与否,直接决定了特色小镇未来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智力投入、智力主体、智力产出三个角度分析,详细规划通远堡镇特色产业培育,以期缓解劳动力、资源等体力化要素对城镇发展的限制,促进通远堡智力城镇化转型。由于每个特色小镇其体力化威胁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愿本文能对相关城镇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