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墙
——关于纪念的话题
2018-10-16
《中国画画刊》编辑发来约稿题目:“最近都是大师展,我们该怎样纪念大师?”
猛一看,这个论题近乎弱智。毕竟,心香一瓣,就是纪念。但是,细思,编辑设置这一论题的学术而非仅仅是情感维度的纪念意义逐渐呈现出来:在纪念中获取营养。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满足于仅为大师纪念碑进献花篮的仪式,也不能单单陶醉于我们为大师举办的展览和研讨会,而是要更为深切地反躬自问:促使我们营养均衡的硬菜是什么?
纪念李可染诞辰110周年——墨天神境·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
纪念李可染诞辰110周年——墨天神境·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
佛跳墙。
让我想到这道硬菜的原因,不仅仅是它的美味,而且或说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诱引觉行已然圆满的佛陀跳墙而来的动作。不要小瞧这个跳墙的动作。作为纪念大师的后学,如果不能在纪念活动中,具足促使自己跳墙的“诱引”,而仅仅是表达敬意或者例行公事,不是不可以,而是太过简单或者功利。
所谓“佛跳墙”,又名满坛香、福寿全,是福州名菜,属闽菜系。相传,它是由福州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在清道光年间研制出来的。这道菜富含营养,可促进发育、美容,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乃进补佳品。
佛跳墙的原料有十几种之多,鲍鱼、海参、鱼唇、牦牛皮胶、杏鲍菇、蹄筋、花菇、墨鱼、瑶柱、鹌鹑蛋等。要充分体现每一种食材的口味和特点需要先将这十几种食材分别独立制作成一道菜,再汇聚到一起,加入高汤和绍兴酒,文火煨制十几个小时以上,这种味道才能真正达到醇厚的特点。
朽者不朽——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中国美术馆)
朽者不朽——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中国美术馆)
而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在于他能够为后学提供丰富而多维的营养。他让喜爱鲍鱼的获得鲍鱼,让偏爱鲍菇的得到鲍菇。但那些得到者并非简单地得到鲍鱼或鲍菇,而是在他们得到的鲍鱼中有鲍菇的清香,鲍菇中又有鲍鱼的鲜美。也就是说,大师首先是复合而非单一的“美味”,其次才是各类让人眼花缭乱的牌坊。
在纪念大师的活动中,倘若我们不能把大师之为大师的各种食材烹制成“佛跳墙”那样的美味,我们又如何给自己跳出大师樊篱的勇气?治学一道,为什么要“跳墙”?为什么要跳出大师“樊篱”,自古及今,论者多矣,论理也在显明之列,无需多言。
自然,纪念活动中,即使没有做好“佛跳墙”,也并非难堪。因为,纪念本身,就有简单与深入之别。不触及大师们的学术甚至历史意义,仅仅是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敬意,有何不可?应该明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烹制“佛跳墙”,而且也无此必要。纪念活动中,没有做成“佛跳墙”,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有了太多的“仙人跳”。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所谓的“仙人跳”就是利用猎艳心理给人设计圈套,骗人钱财的行为。时下,一个又一个的大师展,一场又一场的拍卖会,一个又一个的新纪录中,有没有“仙人跳”?
2017年12月20日,北京保利12周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以逾42.6亿元的总成交额落槌,共5件拍品成交破亿、40件拍品成交额超过1000万元,500万元以上的拍品共94件。其中,齐白石的画作《山水十二条屏》以9.315亿元成交(约合1.44亿美元),成为首件成交额超过1亿美元的中国艺术品,刷新了中国艺术品的拍卖纪录。
面对这一情况,《中国美术报》以“市场回暖是真的吗”为题,组织批评家讨论。吴克军博士应约而写的《谁来买单——中国艺术市场回暖的致命一问》,一根针般地扎在市场狂欢的心脏。我当然不会因为吴克军博士的针扎,就确认上述的市场行为包括一些纪念活动,就是“仙人跳”,但我的确疑惑。不过,我也有自己的明确,那就是纪念活动中,能否烹制“佛跳墙”这道硬菜,进而有没有“跳墙”的动作,是我考量一场纪念活动是否具备学术意义的基本标准。
有人做出过这样的“佛跳墙”吗?
有。
多年以前,我读到夏中义《九谒先哲书》。我以为,这本书就是。
这本书里,夏中义先生以书信体的纪念形式,对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胡适、吴晗、闻一多、冯友兰、王瑶等9位学者进行“学术反思与文化‘着陆’”式的纪念,没有功利,只有灵魂。徐葆耕先生评述夏中义式的纪念时说:“这是一种探险,也是一种冒险。因为深入探寻‘人格之根’,只有一条途径:就是‘将心比心’,拿自己的灵魂作抵押。在中义操着解剖刀,去解刨王国维、胡适、冯友兰等巨子的‘人格之根’时,我分明看到他也解剖自己。在解剖刀上滴着的,也有他自己的血。”
尼采说,“我爱以血书者”。所有的纪念也当如此。因为,我们纪念的不仅仅是大师,还有我们自己。真正的纪念不是歌功颂德,而是呕心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