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数学课堂引入走班制教学的探索
2018-10-15周平
摘 要:走班制教学是顺应新课改要求,以丰富多样的课程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学科教学中引入走班制,可以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到“个性化”发展。因此,文章以中学数学教学为例,对走班制的实际效果展开探索。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新课改背景;走班制
作者简介:周平,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教师。(江苏 南通 226009)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4-0133-02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中学数学教学非常重视学生成绩,而非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因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引入走班制,可以创新数学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走班制属于一种分层教学法,即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分层设计数学教学目标,协同学生开展组内合作学习,达到共同进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走班制时,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组建数学小组,实施分层考试,分层实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帮助不同基础能力的学生提高数学成绩。
一、划分有层次的班级
中学数学课堂引入走班制之前,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摸底考试,以此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思维习惯与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可以将优等生分为A组,中等生为B组,学困生为C组。引入走班制之后,教师应分别指导3组学生到3个不同班级去听课,也就是让A组学生去A班、B组学生去B班、C组学生去C班,使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不同难度的数学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A班学生做综合题,让B班学生在解题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让C班学生做课后基础习题以巩固基础。此外,教师要重视把握教学节奏与内容的层次化,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提问有价值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指导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展开与折叠”一课时,笔者先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在展示文字的同时对学生说:“生活中最常见的六种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棱柱、球体和圆锥。”然后,笔者开始引入问题:“如果有1张三角形纸片,通过折叠可以得到一个几何体,请问如何折叠?折叠后将得到什么样的几何体?”让学生通过折叠活动来得出答案。最后,教师可以用课件为学生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答有深度的数学问题。
又如,讲完棱柱的相关概念和特性之后,让学生解答以下习题:有1个直七棱柱,它的底边长是2cm,側棱长是5cm,请问这个棱柱共有多少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哪些面的形状和面积完全相同?侧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解答完毕后轮流回答,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标准答案:这个七棱柱共有9个面,上、下两个底面是七边形,侧面是长方形,上、下两个底面的形状相同、面积相等,7个侧面形状相同、面积相等。求侧面的面积和,只需求出1个侧面长方形的面积再乘以7即可,即2×5×7=70c㎡。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
二、分层设计走班制教学目标
从总体上分析,大多数A班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在每次考试中均能取得优异的成绩,B班和C班的学生则不同。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引导A班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的数学素养;对于B班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巩固数学基础,在生活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对于C班学生,教师应耐心指导他们熟悉数学概念、牢记公式,在简单的习题训练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取得进步。
在数学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分层设计问题,让不同基础的学生轮流回答。给A班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扩展他们的数学思维空间。例如,解析二元一次方程组时,用多媒体课件为A班学生讲解“谁的包裹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兔同笼”“增收节支”“里程碑上的数”和“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等知识,将数学知识穿插于幽默的动漫中,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教师也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动画《谁的包裹多》,然后呈现习题:老牛驮了x个包裹,小马驮了y个包裹,老牛的包裹比小马多2个,由此可以得出哪种方程?如果老牛从小马背上拿来1个包裹,此时它们各有几个包裹?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方程?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方程解答习题,用多媒体课件告知学生:可以得到方程x-y=2和x+1=2(y-1)。
对于B班和C班学生,教师可以借助概念图解析难点知识,提出简单的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学“数据的代表”一课时,用概念图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概念”“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知识。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概念图来告知学生:算术平均数实质上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各项的权相等,同时它也是一种加权平均数,数据的差异会影响平均数的大小,但加权平均数不一定是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量,它描述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变化趋势。当一组数据比较小时,可以直接用算数平均数公式进行计算;当一组数据比较大时,可以用简化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当一组数据出现重复时,可以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进行计算,而且要灵活运用各种公式。加权平均数的“权”是各数据所占的比重,也就是各数据所占的比例或出现的次数,“权”可以反映某个数据的重要程度,却不一定都以整数的形式出现,有时也以分数或比值的形式出现。通常情况下,算术平均数各项的“权”相等,加权平均数的“权”却不一定相等。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考意识、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
三、根据不同班级实施分层考试
中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和思维模式具有较大差异。如果使用同一难度的试卷进行考试,必然会打击部分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对此,教师可以实施分层考试,设计难度不同的试卷,让A班学生做A卷、B班学生做B卷、C班学生做C卷,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进步逐层提升试题难度,或者让取得很大进步的C班学生做B卷,让B班学生尝试做A卷,学生的考试成绩取得进步之后,学习动力和信心必然会增强。
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做好试卷讲解工作,帮助学生纠正做错的试题,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试卷中的数学问题。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一般思维方向相反的思想方式,也称作反向思维。对于试卷中部分抽象的数学问题,使用常规思维不易解答,如果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就能获取正确答案
参考文献:
[1] 张俪兰.浅谈分层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漕河镇芝麻山小学,2013,(12).
[2] 刘学明.浅谈分组讨论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1,(7).
[3] 赵丽妃.立足课标引导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5).
[4] 王月华.浅谈走班制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方案[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7).
责任编辑 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