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桶匠:渐行渐远的老手艺
2018-10-15潘立昇
潘立昇
箍桶匠又称圆作木匠,民间专门制作与修理日用木桶或木盆的工匠。因为箍桶匠制作的马桶、脚盆、米桶、锅盖等家什都以圆形为主,以示与造房子的方作木匠区别。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廉价五金、塑料制品的普及,木桶的市场竞争力直线下降,箍桶匠这门老手艺随之断层。“箍桶噢,箍桶 ;箍桶噢,箍桶……”曾经熟悉的吆喝声,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当得悉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长标村还有一位接活的老箍桶匠时,便特地前往寻访记录。
长标村位于歙县长陔乡境内,距歙县县城67公里,驱车约2小时。该村奠基于宋代,东邻璜田乡,西邻绍濂乡,南有大曾岭与浙江省淳安县相连,北邻小川乡。因地处偏远山区,改革开放前,村民仅靠茶林的微薄收入度日,生活非常贫困,男丁一般都要学门匠活,方可维持生计。
箍桶匠王应龙,今年69岁,身材精瘦,皮肤呈古铜色,一看就是个历尽艰辛的坚韧汉子。王师傅非常诙谐健谈,自称是“老江湖”了,他16岁师从叔父,17岁便出师自立,挑着近50公斤的工具担子辗转四方揽活,早年在屯溪、歙县、绩溪、旌德、宁国一带小有名气。
王师傅在回忆起箍桶匠的“黄金时代”时颇为自得,特地拿出挂在担上的四花竹篾箍向我介绍:这个挂在工具担上的四花竹篾箍就标志着箍桶匠是个技艺精湛的老师傅。一般箍桶匠只能编单花箍和双花箍,像这样的四花箍,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能编。王师傅就是凭着一手令人信服的好手艺建起了房,并且养大了4个孩子。
箍桶匠的刨子很特別,刨刀口朝上,安在一个一米多的架子上,像在搓衣板上搓衣服一样,将木板顺着刨刀口往下推。木板推平后,在木板的两边钻上小孔,用于竹楔拼接。
按尺寸刨平滑并钻好孔的板材,开始用竹楔拼接。王师傅不用铁钉拼接,是因为铁钉容易生锈,会腐蚀木桶。小小的竹楔有讲究,得在桐油或菜籽油里沸煮过,连接在桶板间,上百年都不变形、不腐烂。每块桶板连接后要在拼接处抹上土漆,再用木槌用劲敲打至密不透隙。
桶形拼接完毕要仔细检查,必须达到严丝合缝。
板材拼接成桶形后,下一道工序就是在桶外上箍固定,防止木桶散架。王师傅编制的竹篾箍,竹篾选用竹青层,竹青层防虫、防霉且最牢固。
有些箍桶匠图省力,喜欢用铁丝来固定。王师傅说,他一直坚守用竹篾,因为用铁丝箍桶,一到寒冷的冬天,桶上的铁丝易掉,而竹篾箍和木板一样热胀冷缩,会一直紧固在桶上。篾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养桶,桶不易损坏,也不会漏水。
桶箍好后,用壁板锯与斧头进行桶底、壁板开槽,以备上底板。
用自制的夹尺根据桶底圆直径划圆,锯出底板,然后用一字刨对桶底板的边沿进行刨光。
上完底板,一个密封不漏水、保持水温缓慢下降效果的泡脚桶便初步完成。
这是王师傅早年给儿媳箍的一套山里人家标配新娘桶,只是城里不适用,还一直存放在老家。虽然搁置许久,但依旧能看出老手艺人精湛的功力。
这个站桶是有些年头了,据说村里大部分45岁以下的人,小时候都站过。看着这个站桶,勾起了我幼时一次有惊无险的回忆:听母亲说,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将我放入底部搁有火盆的站桶,腾出手出门去干活,我两只胳膊架在桶帮上,跺着脚不停地前俯后仰,竟将垫脚的搁板跺翻,掉入火盆中,我的一双小脚丫硬生生抠立在火盆上面细细的横架上,站桶在我的前俯后仰中,从堂前中央移动至门槛处,母亲回来看到这一幕,惊吓到嚎啕大哭。
收回思绪,想想我们如今为什么怀念这些渐渐消逝的老手艺与老物什,或许正是这些老手艺和老物什,能唤起我们记忆深处的那一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