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食品可能潜藏着危害
2018-10-15谭敦民
谭敦民
近期,“红曲胶囊”卖得较火,听说有平稳调压、健脾消食的功效,刘阿姨就买了几大盒。刘阿姨血压、血脂都高,多年来一直在服用医生开的辛伐他汀来降血脂。买来“红曲胶囊”以后,刘阿姨每天也按时服用。没想到,几个月后,刘阿姨感觉两条腿越来越没力气,腿上的肌肉明显松弛,全身肌肉酸痛,继而出现发热症状。家人赶紧将她送进医院。医生发现刘阿姨患上了肌溶症。经过排查,医生确认是长期服用辛伐他汀和食准字号的“红曲胶囊”相互作用导致的。刘阿姨后悔莫及。
近期,保健品吃出问题的负面消息不断传来,除了刘阿姨的肌溶症,有吃出转氨酶升高的,有吃出皮肤过敏的……令人忧心。那么,保健品究竟潜存着哪些凶险和危害呢?
保健品可能引起过敏。
有的保健品中可能潜藏着过敏原。忽视,就意味着危险。近期,杭州市民梁大伯购买了一款银龄牌“海汇健胶囊”保健品。销售者声称,“海汇健胶囊”可以起到降血压的作用。梁大伯有多年的高血压病史,听了宣传以后,脑子一热就买了10套海汇健胶囊。服用了3个月,他发现小腿的皮肤变成深紫色,瘙痒难耐。医生检查后确认是严重的过敏性皮炎,建议立即停用这款保健品。
有类似梁大伯遭遇的人为数不少,下面这些保健品都可能造成过敏。
◎维生素。维生素A可以预防夜盲症,促进骨骼生长;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具有抗佝偻病,甚至预防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维生素E具有延缓衰老、提高生育能力等功效。由于这3种维生素是脂溶性的,因此它们被制成滴剂、软胶囊时,常会添加花生油、椰子油、大豆油等油类,以帮助人体更好地吸收。然而,这些额外添加的成分可能会诱发过敏。患者在服用后,可能会出现湿疹、荨麻疹等皮肤上的不适,严重时可导致血压降低、窒息,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常用于辅助治疗食欲不振、痤疮等的复合维生素B中,也常会添加淀粉、糊精等成分,虽然对这些成分过敏者较少,但服用前检查一下是否过敏还是有必要的。
◎钙剂、铁剂。国人80%以上缺钙,补钙是常事儿。但有所不知的是,在补钙颗粒和钙片中常会含有乳糖,对乳糖不耐受或者过敏的人,最好在使用前留意一下其中是否含有这些成分,免得出现过敏反应。需要注意的是,补铁口服液、颗粒、片剂里也常常会添加淀粉、滑石粉以及着色剂。对这些成分过敏的孕妇和缺铁性贫血患者等服用后,常会出现浑身瘙痒、水肿等症状;有些患者服用铁剂在晒太阳后会浑身起疹子;有的铁剂本身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鱼油。很多中老年人服鱼油来软化血管、降低血脂,但鱼油里也常会额外添加花生油、大豆油等。所以过敏体质的人及对海鲜有过敏史的人,使用深海鱼油前一定要咨询医生。如果出现皮疹、水肿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服用。
◎叶酸。现在服用叶酸的人也不少,准备怀孕的妇女、孕妇及血同型半胱氨酸高的人都会服用叶酸。需要注意的是,叶酸片中可能会添加淀粉、乳糖等成分,对上述成分过敏的患者使用前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另外,还有极少部分人会对叶酸本身过敏,服用后如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停用。
有的保健品会与药物“打架”。
◎维生素C。维生素C缺少不得,如果饮食中摄入不足,有必要予以补充。但它与钙剂合用,会在尿中形成草酸钙结晶;与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合用时,抗菌作用可能减弱;氢氧化铝、碳酸氢钠、谷氨酸钠等碱性药物可能破坏维生素C。
◎维生素E。维生素E是常用补剂,但是不宜和阿司匹林同服,否则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除此之外,银杏片、大蒜素等被热衷的保健品如果与华法林(防止血栓的抗凝药)同时服用,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维生素E还可能增强地高辛等洋地黄类药物的强心作用,增大洋地黄中毒的风险。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E时,特别是与避孕药等雌激素类药物合用时,可能诱发血栓性静脉炎。
◎钙离子。钙离子与红霉素结合会形成络合物,和甲硝唑结合会形成沉淀,减少药物的吸收,既达不到补钙的作用,又降低药物杀菌效果。长期用钙片或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容易使血钙升高,增加洋地黄类药物的毒性反应,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深海鱼油。深海鱼油能辅助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调节血脂等作用,但在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期间,服用深海鱼油,可能增大出血风险。当鱼油与肝素、华法林混合使用时,还会相互影响,降低效果。
◎蛋白粉。现在市面上蛋白粉炒作得很厉害。专家告诫,其实,只要饮食正常,没必要补充什么蛋白粉。如果正在服用抗过敏药物,最好不要服用蛋白粉,抗过敏药物的主要原理是抗组胺,服用蛋白粉、氨基酸类保健品后,体内会产生大量组胺,使抗敏药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复方中药类补品。中药保健品成分复杂,最好先咨询医生是否会与正在服用的药有冲突,再决定要不要用。例如含人参、麻黄的保健品与降压药合用,可能影响血压。
传统中药“补品”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石斛之类最好不要随便吃,凡属药物,无论中药、西药,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吃错了都会惹来麻烦。如果想吃,需要请教医生或药剂师之后,再决定如何购买,绝对不可跟风乱吃。
究竟什么是正规的保健品?
很多人都希望通过“补品”—保健品来治病,不少保健品销售人员也是这么宣传的,其实,这是个严重的认识误区。国家食药监总局早已明确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主要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并要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也就是说,保健品不能宣称有“治疗作用”,更不能替代药物。
那么,究竟什么是保健品?保健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为目的的食品;是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标志的颜色为天蓝色图案,图标下半部分有保健食品字样,即俗称的“蓝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提醒:购买保健品时需要仔细查看外包装标签、标识等相关信息,做到“四不”:一是不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产品;二是不购买标签上没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但声称是保健食品的产品;三是不要购买标签或说明书中提及可以预防疾病、有治疗功能的产品;四是保健品说明中未注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不要购买。要到证照齐全的正规药店或商场购买保健品,特别要注意有无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不要盲目参加任何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知识讲座、专家报告等。如遇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问题的,可以拨打12331热线电话投诉举报。
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保健品銷售额已经达到2000亿人民币,老年消费者占一半以上。专家表示,老年人、特别是长期服药的体弱多病者,在服药的同时最好不要服用保健品。如果想通过服用保健品来增强体质,一定要请教医生或者药剂师,再对症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