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成效分析
2018-10-15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安徽 六安 237005)
1 灌区概况
淠史杭灌区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地处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灌区工程体系庞大,其中灌区水源工程以大别山区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响洪甸、梅山和龙河口6座大型水库为主要水源,总库容70.88亿m3;灌区取水工程有横排头、红石嘴和龙河口三大渠首引水枢纽;灌区内调节工程有中型水库21座,小型水库1200多座,21万多处塘坝;灌区外水补给工程有灌区边缘外河湖提水泵站38处;灌区渠系工程有七级固定渠道总长近2万km,其中总干渠2条、长146.50km,干渠11条、长868.70km,分干渠19条、长405.20km,支渠317条、长3309.90km,分支渠以下渠道1万多条;灌区各类渠系建筑物5万多座,灌区支渠以上建筑物22410座。灌区控制面积14107km2,其中安徽省内13130km2,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河南省98万亩,受益范围涉及皖豫2省4市17个县区,是1949年后兴建的具有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生态补水、发电等功能的特大型水利综合利用工程,也是全国最大的灌区。
2 规划目标和建设完成情况
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于1996年开始启动,2001年4月,水利部批准了《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支渠以上骨干工程投资23.81亿元,2015年增补投资8.80亿元;规划主要建设任务:加固渠首2座,配套渠道1345km,加固或建设各类建筑物16360座,修筑沿渠防汛道路804km。规划效益目标:有效灌溉面积从1026万亩增加到1100万亩,保证灌溉面积从现状860万亩增加到11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60万亩,灌溉保证率由72%提高到80%;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6,年均节约灌溉水量7亿m3,年供水量从40亿m3增加到46亿m3,基本满足区域农业灌溉、居民生活及工业用水需要。
1996—2016年,共批准下达245个项目,总投资计划为24.7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6.97亿元、省级配套2.33亿元、市县及管理单位自筹5.44亿元;到位资金22.97亿元,到位率92.81%。完成衬砌防渗处理渠道长度668km,占规划任务的49.67%;对支渠以上建筑物新建、加固或重建3796座,占规划任务的20.97%,修筑沿渠道路539km,占规划任务的67%(完成情况如下表所列)。
史杭灌区骨干工程建设内容规划及完成情况表
3 成效分析
3.1 提高了工程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在实施时优先选择了影响灌区安全运行的项目,从根本上改变了灌区存在的工程运行不安全、不可靠问题。一是横排头、红石嘴两大渠首枢纽和大量排洪交叉建筑物工程的除险加固,使灌区骨干工程防洪能力总体达到50年一遇标准。二是渠道险工险段和病险建筑物除险加固和标准提高,使过去在灌溉供水和渠道防洪时经常发生险情现象彻底改变。三是大量建筑物的更新改造和现代化提升,运行可靠性和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3.2 提高了用水效率,节约了水资源
灌区放水口和计量设施的配套和完善、渠道防渗工程的实施,使灌区供水控制手段更有效,用水计划性增强,渠道输水更通畅,以支渠为单元的灌溉周期平均缩短3天左右,渠道输水损失减少,灌溉用水效率提高。结合节水灌溉制度和技术的推广应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1998年的0.45提高到2017年的0.52,按灌区年均供水量45亿m3测算,年节约水量约3.15亿m3。节约水量有效地缓解了新增灌溉面积和城镇用水需求。
3.3 提高了灌溉保证率,促进了增产增收
灌区农业灌溉供水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灌溉保证率由1998年的73%提高到2017年的78%,使干旱频发的江淮丘陵区抗旱能力进一步提高,灌溉抗旱用水矛盾得到极大的缓解;有效灌溉面积和实灌面积大幅增加,改善灌溉面积596万亩,新增灌溉面积83万亩,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26万亩。灌溉用水条件改善,有效地支撑灌区现代农业发展对灌溉用水的需求,灌溉效益更加显著,促进灌区粮食和农民增收。据统计,1998—2017年,灌区实灌面积由860万亩增加到1000万亩,粮食总产量由560万吨提高到650万吨,灌区内农业总产值由217亿元提高到960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12元提高到13900元。
3.4 保障了持续增长的城镇用水需求
近年来,随着灌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率提高,灌区受益范围以合肥经济圈为主体,城镇需水快速增长,正是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节约的水量转移给城镇生活需水,满足了快速增长的城镇用水需求。近5年农业节水用于城镇供水年均约1.50亿m3,保障了合肥市、六安市及灌区内其他城镇生活用水安全。灌区在保障区域内城镇用水需求的同时,实现了城镇供水与农业灌溉供水的协调发展,灌区综合效益充分发挥。
3.5 改善了区域水生态环境
一是灌区节水能力显著提高,亩均灌溉用水量的减少,实现了节水减排,有效地减少了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同时,节余的水量部分用于维护生态环境,对保护生态系统、改善水环境起到重要作用。二是将灌区节水改造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统一考虑,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使灌区内山、水、林、田、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加强渠道与水湾湿地的连通,不断提高人工渠道水生态自我调节能力;加强堤防的水土保持和生态防护,实施沿渠绿化和水环境治理,达到水清岸绿景美的效果。三是促进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合肥市利用大蜀山分干渠建成西南部生态补水工程,六安市把淠河总干渠城区段打造成城市水生态景观带,金寨县城利用灌区工程开展常态化的生态蓄水。
3.6 改善了管理设施条件
淠史杭灌区庞大而复杂的工程系统的分布区域广、管理设施简陋、管理手段落后、交通和通信不便的情况得到根本改善。水管单位现场工作条件得以改善;各级专管机构基本建成满足要求的管理用房,办公条件得以改善,提高了职工工作效率;干渠以上工程防汛道路基本建成,并购置必要的交通车辆,方便了防汛抢险和日常管理;建成支渠以上的量水控制体系,量测水条件改善,实现了部分雨情、水情、工情的自动采集,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调度灵活性。
4 思考与建议
4.1 继续加大对灌区建设投资力度
鉴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时间跨度超过了20年,受物价指数上涨快、早期安排资金少、部分项目在实施时适应发展需要标准提高等因素影响,大部分项目投资超出规划时的估算,致使批准的总投资与规划任务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建议继续加大对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投资规模,彻底消除影响灌区骨干工程安全运行的病险隐患,完成支渠配套和节水改造,弥补灌区信息化投入不足建设滞后等问题,以保证淠史杭灌区效益的充分发挥。
4.2 编制灌区现代化升级改造规划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灌区用水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灌区主要灌溉作物水稻面积持续增加,对灌溉供水提出新要求。二是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灌区内的合肥、六安等城镇生活需水快速增长。三是生态用水不断增加。这些变化致使灌区水资源供需关系更加趋于紧张,2000年编制的灌区规划功能已难以适应。同时灌区信息化建设投入少,现代化程度低,不能适应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因此,建议适应灌区经济发展变化对水资源需求的变化,以及灌区现代化管理的新要求,编制灌区现代化升级改造规划,进一步完善灌区农业灌溉、城镇供水、生态补水的综合功能,以灌区计量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为核心,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施淠史杭灌区现代化升级改造。
5 结 语
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以来,对工程实施除险加固,提高了工程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提高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用水效率,节水效益显著;扩大了灌溉面积,提高了灌溉用水保证率,增强了灌区抗御旱灾能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保障了区域城镇供水安全,尤其是增加了省会合肥市的供水量,实现了农业灌溉和城镇供水的协调发展;结合水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改善了区域水生态环境;极大地提升了灌区管理设施条件。
针对由于价格等因素,批准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总投资难以满足规划任务的要求,建议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为适应灌区需水的变化和水利现代化的要求,编制灌区现代化升级改造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