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职业标准的《公路养护与管理》课程体系与标准研究
2018-10-15张家宇
张家宇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沈阳 100122)
0 引言
为充分对接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交通建设需求侧,2013年10月,交通运输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意见》(交科技发〔2013〕606号),计划在全国交通运输类职业院校的路桥工程类专业开展毕业生“双证书”试点,同时也提出课程标准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和教学管理改革等若干任务。[1]
经过申请和遴选流程,全国交通运输教学指导委员会批准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开展“双证书”试点专业,该专业的毕业学生将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公路养护工证书。[2]在此背景下,原有《公路养护与管理》课程无法满足相关要求,急需对照《公路养护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6-23-09-02)进行重构,并在教学方法、实践体系、考核方式、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全面提高学生公路养护管理知识能力与技能水平。
1 职业能力与课程培养能力对接
《公路养护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6-23-09-02)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客观反映现阶段公路养护工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影响,明确规定了公路养护工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包括“公路路线一般知识”“工程放样的方法与要求”“班组生产与管理知识”等38项职业基本要求。公路养护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五个资格等级,不同资格等级对应着不同的技能要求。初级、中级和高级侧重日常养护,以职业功能“路基养护”的第三项工作内容“排水设施养护”为例,初级工要能够对损坏的排水设施进行简单加固,中级工要能够对渗沟等地下排水设施进行清理和维护,而高级工要能够对淤塞的盲沟翻修重建,技能应用水平与要求逐渐提升。技师和高级技师在此技能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技术管理内容,如技师要能够提出视距不良路段的改善意见,高级技师要能够通过计算机处理公路路况检查数据等,技术应用水平与要求逐渐提升。[3]
对照《公路养护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6-23-09-02)所体现出的职业能力,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工程放样的方法与要求”“公路路线一般知识”“沥青的技术性质、技术要求及其检验和应用”等内容已经通过其他相关课程进行教学。“预防和治理风雪流对道路损害技术”“公路养护作业安全操作规程”等内容在原有课程中未开展教学或教学深度不足,急需通过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改革进行完善补充。
通过以上分析,使职业能力与课程培养能力充分对接,形成公路养护工职业能力与课程培养能力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4]
表1 职业能力与课程培养能力对接关系表
2 课程体系构建与标准修订
针对上述职业能力分析,获得公路养护工职业能力与课程培养能力对接关系,为充分弥补教学深度不足、知识点技能点欠缺的问题,对原有的《公路养护与管理》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原《公路养护与管理》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24学时,属于考察课。按照新的设计,《公路养护与管理》分为《公路养护技术》与《公路养护管理》两门子课程,《公路养护技术》子课程属于考试课,计划学时为36学时,安排在第五学期开展教学;《公路养护管理》子课程属于考察课,计划学时为24学时,安排在第六学期开展教学。《公路养护技术》子课程侧重养护技术方面,包括路基养护、路面养护和桥涵养护等主要内容,对应《公路养护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6-23-09-02)中的“路肩、边坡、排水设施养护”“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等22项知识点与技能点。《公路养护管理》子课程侧重养护管理方面,包括生产管理、计划管理和技术管理等主要内容,对应《公路养护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6-23-09-02)中的“路面养护作业安全控制区设置”“公路养护现场管理”等10项知识点与技能点。
两门子课程形成了符合公路养护工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以《公路养护技术》子课程的课程体系为例,如表2所示。
在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础上,两门子课程形成了符合公路养护工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教学单元设计,以《公路养护技术》子课程的“学习领域四:桥梁养护技术”的教学单元设计为例,如表3所示。
表2 《公路养护技术》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表
表3 《公路养护技术》学习领域四:桥梁养护技术教学单元设计表
针对上述两门子课程,对照《公路养护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6-23-09-02)提出的培训教师、培训场地设备、鉴定要求等内容,课程标准在任课教师的双师素质、配备理实一体教室、实验实训条件、校外实践场所等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3 教学改革与实践
3.1 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本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教师成为“导演”,学生成为“演员”。针对公路养护实际情况提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学生自愿形成项目小组,从养护路段的病害调查分析到养护对策的研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养护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全方位模拟公路养护工程的前期技术准备过程。
3.2 提升实训效果
按照教学标准,购置了切缝机、清缝机、灌缝机等公路养护专用设备,补充了横向力系数测定仪、落锤式弯沉仪等检测仪器设备,并制定了模块化、清单化的标准实训技术文件,组织学生到公路施工企业和公路养护企业进行顶岗实训。
3.3 完善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完全覆盖《公路养护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6-23-09-02)有关公路养护高级工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同时适当加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按照1:10题量建设课程标准化试题库,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考分离”。
3.4 开发数字资源
依托道桥系承担的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制作教学设计、教学方案、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典型案例等教学资源327项,同时制作22个典型公路养护微课程。依托学校“交专教学云平台”建设,开通并运行《公路养护技术》和《公路养护管理》两门子课程的MOOC在线学习网站,实现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在线学习,也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础。
4 结语
“双证书”制度对《公路养护与管理》的课程教学提出新的挑战,通过建立职业能力与课程培养能力之间的对接关系,重构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实训效果、完善考核标准、开发数字资源,使《公路养护与管理》课程充分满足国家职业标准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