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案三维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2018-10-15朱珂夏冬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5期
关键词:专案心肌梗死护士

朱珂 夏冬梅

由于冠状动脉连续性和急性缺氧缺血而导致的心肌坏死为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发病后, 通常表现为胸骨后存在持久且剧烈的疼痛感, 在休息以及采取硝酸酯类药物后, 疼痛仍然无法完全缓解, 同时, 会伴有心电图呈进行性改变、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等现象, 患者常会并发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 极易出现死亡情况。现如今, 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在我国上升趋势明显。有研究表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50%左右会在院外发病1 h内出现猝死, 因此, 采取有效和及时的院前急救对于患者的预后改善和生命延续有着极大的影响[1-4]。本文特研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患者应用专案三维护理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84例研究者为本院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患者, 抢救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2017年1月开始将专案三维护理应用于本院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患者中, 经2016年1~12月应用专案三维护理前的39例急性梗死院前急救患者为参照组, 2017年1~12月应用三维护理后的45例急性梗死院前急救患者为试验组。参照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38.5~62.0岁, 平均年龄(52.43±5.17)岁。试验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8.0~61.5岁,平均年龄(52.36±5.2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共有26例护理人员参与院前急救, 其中, 护士、护师和主管护师各4、11、11例 ;年龄 24.5~36.0岁 , 平均年龄 (29.84±2.23)岁 ;学历:大专11例、本科15例。应用前后未存在护理人员调离、串岗、调岗等情况。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应用传统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当接到患者电话时, 急救中心人员对患者的病因、详细接车地址、出事地点和联系电话进行询问, 接着将患者的具体情况向急救小组进行通知, 然后对相应的急救用品进行快速准备,争取最短时间内救护车到达现场, 而后按照患者的状况进行简单处理, 最后将其送入医院实施救治。试验组患者应用专案三维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2.1 院前急救知识维管理 对护士的急救专业知识培训和学习进行强化, 并在培训中延伸法学、伦理学、交通法、人文学、心理学等学习。加强院前急救护士对于医疗安全相关制度的了解, 促进院前急救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并促使其对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进行树立, 为院前人文关怀氛围的营造提供保障。加强急救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 保证院前急救护士与患者和医生沟通的有效性。因本院目前的护理队伍较年轻化, 其缺乏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 因此, 必须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人员的经验和知识技能培训。以急救构思实践性报告、每月护士例会、急救典型案例讨论、交接班晨会、院前急救“标杆环”创建活动、急救故事演讲、优秀急救案例展演等形式实现横向知识共享;以接受有关医学教育、外派参加有关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到兄弟单位学习、到上级医院进修为纵向知识共享。

1.2.2 院前急救时间维管理 目前, 由于院前出车急救范围远, 且院前急救车只有GPRS定位, 缺少导航系统, 浪费较多时间在找具体地址, 造成错失急救的最佳时间。对院前急救流程进行制定, 首先, 急救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和现场进行评估, 然后进行病情分类, 立即通知急救小组, 护士应在拿取方便的地方放置急救用品, 得到通知后, 立即准备和赶往出事地点, 救护车司机必须对道路情况进行熟悉, 根据患者的详细地址, 选择不堵车且距离最短的道路, 用最快的速度到达出事地点。到达现场后, 护士立刻救治患者, 然后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要求院前急救人员对以上流程进行反复演练, 使每个环节的时间得到尽可能的缩短。然后对急救流程进行不断地完善, 对每个环节的时间进行量化标配, 如对接到指令到发车时间进行缩短:首先对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同时对必要的抢救设备进行准备, 接着通过回拨电话来对详细地址进行确认, 选取最方便快捷的行驶道路, 护士抵达现场时, 对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确定, 要求护士在5 s内完成急救车物品的取用。此外, 院前应该在120急救车上放置像抢救室相同的缓解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口服药物包(硝酸甘油、阿司匹林、波立维等), 并随心电图机携带。并且对急救人员完成急救流程各环节的时间进行考核, 使护士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

1.2.3 院前急救逻辑维管理 让护士全面回忆自己所经历的院前急救案例, 对流程不畅性延误、低效或无效行为、失误环节等问题进行分析。调取既往院前急救护理病历, 充分了解各类可能造成院前抢救失败或急救时间延长的活动程序和细节行为。进行分析和查阅文献任务的布置, 建议护士通过查阅文献对新的急救护理方法进行了解, 同时展开创新性思辨活动, 将急救护理实际情况与活动结果进行结合。规范化、量化、流程化处理调适结果, 对有效的急救护理指引和流程进行形成和完善, 通过随机在线讨论、独立自学、集体培训以及定期考核评价等方法, 强化护士对护理指引的灵活使用以及其对护理流程的规划化操作, 促使其达到最具效率的急救行为模式和惯性思维。对多种院前急救场景进行设计和模拟, 在案例考核中加入多个随机化条件, 促进护理人员在面对院前急救的一系列流程和操作时的有效思考, 使其可对多种可行的现场急救方案进行快速确认, 同时进行合理调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两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院前急救时间(接到出诊电话至返回到院内时间)进行对比和研究。②对应用专案三维护理前后护理人员的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能力进行对比, 通过本院自行设计的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能力测评表[5]进行评估, 共有3大测评维度:知识技能能力、时间控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每项维度的满分均为10分, 护理人员的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能力与得分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对比 试验组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为97.78%(44/45), 高于参照组的82.05%(32/3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00, P<0.05)。

2.2 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对比 试验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为 (34.91±3.44)min, 短于参照组的 (42.41±3.53)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85, P<0.05)。

2.3 应用前后护理人员的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能力对比 应用后, 护理人员的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能力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应用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应用前后26例护理人员的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能力对比(±s, 分)

表1 应用前后26例护理人员的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能力对比(±s, 分)

注:与应用前对比, aP<0.05

时间 知识技能能力 时间控制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应用后 9.42±0.85a 8.96±0.74a 9.32±0.78a应用前 8.03±1.51 7.74±1.42 8.05±1.36 t 4.09 3.88 4.13 P<0.05 <0.05 <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具有发展速度极快且凶险的特点, 患者若在发病1 h内不能及时达到医院接受抢救, 就极有可能造成猝死, 据流行病学领域的学者认为, 患者出现猝死是因为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造成的。因此, 给予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患者快速和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极为重要的。而决定急救效率的关键因素往往为院前急救护士的急救知识经验和技能、工作进行时间的掌握能力、急救工作的落实能力、解决复杂性急救问题的逻辑能力等[6-8]。

崔红云等[1]在研究中称,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患者应用专案三维护理, 可以显著缩短患者院前急救时间, 而本次试验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为(34.91±3.44)min, 短于参照组的 (42.41±3.53)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85, P<0.05),也证明了这一点。抢救时间是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实施时间维的管理, 可促进护理流程的规范化, 有效提高急救抢救成功率。本次试验组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为97.78%(44/45), 高于参照组的82.05%(32/3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00, P<0.05), 通过实施知识维的管理 ,可以使得护理人员在较短时间内汲取和掌握长期积淀性的护理经验。而应用后, 护理人员的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能力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应用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实施逻辑维的管理, 可以使得护士在急救护理方案实施上具有灵活性和合理调整性, 以此提高其院前急救能力[9,10], 从而为患者提高快速和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中, 专案三维护理可使院前急救时间变短, 有利于患者的抢救。

猜你喜欢

专案心肌梗死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继续强化DTS Play-Fi功能,给予客户更好的听觉体验 专访XPERL专案经理罗建豪先生
台军13项“自研武器”预算遭冻结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