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动能转换的几个关键点
2018-10-15文=吕铁刘丹
文=吕 铁 刘 丹
工业新动能是工业领域的先进生产力。当前,驱动我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模式替代”和“技术替代”两大核心方式,在企业实际操作中可以具体化为四个行之有效的发力点,企业可以从这些发力点中或“一点深挖”或“多点组合”。同时,由于四个发力点的适用条件、定位、导向与目标各有侧重,在实践中应针对行业特点与企业情况灵活选择,并管控好相应薄弱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传统优势产品营销为目标,聚焦生产制造环节新动能。这是传统动能与新模式、新技术的最高市场性价比的结合方式。相对于技术的创新性,该方式更突出技术的适用性,立足于最大程度解决企业当下产销问题,是传统工业领域企业普遍采取的新旧动能转换方式。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仍然聚焦所属传统行业和已经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优势产品,企业升级的动力源于扩大传统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通过生产制造环节新旧动能转换,有效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产品的个性定制与成本降低。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发力点更倾向于使用国内外成熟度较高的产业技术,因此,运用该方式进行新旧动能转换的企业往往处于行业技术的跟随状态,产品、技术、模式的可替代性均较高,容易引发“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恶性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当发生行业技术整体升级和市场需求大规模变化,若叠加出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方向性偏误,企业的行业转型灵敏度和升级能力往往不足,易造成市场占有率的大幅度波动,甚至短时间内出现企业休克风险。
以产业链延伸为导向,以高附加值为目标,聚焦生产性服务环节新动能。这是企业摆脱原有的生产环节高成本、低附加值困境的快速路径。该方式并不强调技术的创新性,而是突出技术的累积实力和深度开发,着力于解决企业技术资源增值问题,是传统工业领域大型企业普遍采取的新旧动能转换方式。由于制造业高附加值环节均处于研发设计、系统解决方案提供等产业链两端环节,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业内人才以及技术、规模等基础优势,才能有实力向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企业立足于自身产品与市场优势,在现有技术和人才实力基础上,通过对技术的灵活运用,挖掘向产业链两端延伸的突破口,力促整体附加值水平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发力点更倾向于引导企业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运用该方式进行新旧动能转换的企业往往存在工业体系内的产业链“脱实(产品)向虚(研发设计、系统解决方案)”倾向。在利益引导下,若企业在产业链延伸过程中,并没有同时加强原有优势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企业有可能将逐步丧失原有优势产品市场和业内话语权,最终产业链延伸后劲乏力。
以全球技术引领为导向,以国际市场话语权为目标,聚焦关键技术突破与推广应用环节新动能。这是传统动能焕发生机、真正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方式。该方式强调技术的创新性、引领性、先导性,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国际产业话语权和市场占有率,并力促工业体系的现代化升级,是传统工业领域龙头企业普遍采取的新旧动能转换方式。但由于产业技术研发周期和市场成长周期均较长,短期盈利难度较大,在全球产业技术竞争日益激烈和市场壁垒逐渐加强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具备业内顶尖技术和人才,同时有成熟、稳定且具有相当规模的产品市场作为支撑,才能在不以短期盈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从而实现国际市场拓展和提质增效。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发力点更倾向于引导企业攻关国际产业技术瓶颈,因此,运用该方式进行新旧动能转换的企业往往存在当下市场盈利与技术尖端引领脱节的矛盾。通常市场更倾向于较为成熟且成本低廉的技术,而产业新技术则具有较高的产业化成本和市场推广条件,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往往对于产业技术攻关呈忽冷忽热态度,甚至不时造成短期技术研发的停滞现象。
以新模式融合为导向,以提升运作效率为目标,聚焦产业链各环节重构新动能。这是传统动能获得外部升级助力的最便捷方式。该方式强调企业能力与新模式的融合与互补,是传统工业领域普遍关注并谨慎尝试的新旧动能转换方式。通过运用新模式对产业链的挖掘与重构,一方面使得研发、运营、信息、管理等企业运作链的各个环节逐渐独立并创新为新业态;另一方面促进企业运作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发力点更倾向于引导企业探索与新模式的融合发展方式,而新模式自身的产业利弊并不明朗,因此运用该方式进行新旧动能转换的企业往往陷入“泡沫较多、前景不明、意外频出”的困境。从最具代表性的自行车行业看,新模式在撬动生产的同时,也带来了去品牌化、产品趋同化、热钱投机、新一轮产能过剩、标准缺失等一系列逆产业升级的不利趋向,持续支撑产业升级能力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总之,新旧动能转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工业的不同领域、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结合上述工业动能转换四个发力点,政府应针对细分行业与企业特色,做实做细各项举措,注重政策落地与灵活运用,加强风险疏解机制建设,规范扶持政策和制度,并防范新动能的局部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