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上海“非遗走进现代生活”高峰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
2018-10-14同济非遗
4月15日,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手增爱公益基金会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成功举办了2018中国·上海“非遗走进现代生活”高峰论坛。
上海市文广局公共文化(非遗)处副处长葛永铭,增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党委书记范圣玺,国家级非遗乐清黄杨木雕传承人高公博,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陆建非、秘书长林银光,教育部大学生创业培训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路军,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邹其昌,上海萧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成,上海海派漆器艺术馆馆长王师军,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林迅,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善威,以及200余位非遗传承人及从业者、相关企业及高校学生出席了本次高峰论坛。
高公博大师从自己的从艺经历谈起:“我从1965年就开始雕刻黄杨木雕,到今年正好53个年头。这53年从事非遗的手艺传承,有很多感受。特别是近几年,非遗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扶持,参与到非遗传承保护的人越来越多,这给我们手艺人带来了曙光。我认为首先要保护和传承,传承不仅仅是简单从前辈手中学习一门技艺,更重要的是创新和发展,作为传承人,要将这种独特的技艺用力向前推动。这种推动,才是传承的生命力所在。其次,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才是可以持续走下去的保障。”
谈到自己参与非遗研培计划的感受时,高公博由衷地说:“2016年我来同济大学做第一批非遗研培的老师,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么轻松。很多传承人都期盼着到高校来接受教育,他们希望通过跟大师、高校老师的学习交流,补充理论知识,提高技艺。因此我建议创建非遗实习基地,这样会有更好的交流平台,也希望大学和有关机构可以共同创造属于非遗的文化产业链,给非遗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陆建非主任针对“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这一论坛主题提出了他的观点:第一,文化遗产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我们现在经常提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那么文化自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简单来说,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世界变革速度快,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迷失自己的文化身份。而文化身份最关键的,是我们文化上的认同。非遗就承载了这样的使命,它是实现中华文化自觉的有效途径和初步探索。我们从祖辈留下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中,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又要到哪里去。第二,传承的希望在青少年,主阵地在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非遗教育,不是一本教科书、一个培训班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持续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使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清晰认同感。第三,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兴趣至关重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加以引导、研习。只有这样,非遗才能走进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
陆建非主任针对如何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几个建议:首先要组建相关的机构,实现资源有效的调配。第二,推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系统。包括拍摄纪录片,出版中小学的非遗读本、连环画,卡通等。第三,2015年12月11日正式向全国发布了上海非遗传承地图第一期。在地图上可以找到各个非遗项目研究学习情况,还可以显示出欣赏、消费、存放、展示等地点。希望能继续把非遗传承地图做下去,做得更好。第四,成立非遗讲师团,民俗学、文化学、中文学科的老师可以参与进来,可以系统地进行讲授。第五,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等级评估、研习监控指标体系。利用这个系统可以清晰地看到,非遗项目有多少人在关注,它的生命力如何,以便我们更好地去进行保护。
邹其昌教授讲到:“我认为非遗的核心是人,工匠精神是通过人的传承来实现的。而这种工匠精神扩展到各行各业就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我们在创作非遗的作品时,要注意与国家需求相一致,要有高品质的代表国家级水平的作品,这才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要警惕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非遗作品越来越艺术化,过度的艺术化会离生活越来越远,反而失去了生命力。”
王师军馆长简要讲述了海派漆器的历史沿革,以及它是以扬州为中心的江浙皖区域文化圈,品种包括有浮雕镶嵌、高浮雕镶嵌、螺钿工艺等。在思考海派漆器如何很好地传承下去的同时,他提出通过社区活动增加市民对非遗的了解,感受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路军主任详细介绍了政府和国家面向青年毕业生出台的相关创业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多思考创业出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创业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寻找自己创业出路的同时,也可以让传统文化重焕光芒。
李成董事长讲到:“我理解的非遗是非常自然的东西,更多的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对于回忆、记忆的定义。出于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非遗的热爱,我在南翔创建了一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创意园,创意园可以聚集非遗传承人在这里交流、创作,并希望在今后形成一个关于非遗文创产品的市场链。这个项目已经得到了嘉定区政府和南翔镇政府的高度认可,诚心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和学者,非遗爱好者和非遗从业者,能够参与南翔非遗园这个项目。”
交流环节开始后,在场的非遗传承人、从业者以及高校学生,踊跃地提出自己对于非遗的一些思考,以及在当前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例如,如何使非遗走进青少年的生活,如何保护好非遗传承人作品的知识产权等问题。大家就“非遗如何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这一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会有更多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作品,以不同的形式走进我们现代的生活之中,成为我们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