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运用《新课程标准》的探究与思考

2018-10-13刘晋霞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课课文

刘晋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296-02

近来细读新的《课程标准》,反省自己的教学,力求更进一步。本文为自己的探究过程。

离开了具体的课本和课文,离开了课堂教学实践,课标都是些条条框框,一个老师,离开了具体的操作层面,哪怕能够把课标背诵得滚瓜烂熟,也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因此,我在研读干巴巴的条文的同时,研究搜集到的一些全国各地的优秀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探究他们运用和落实课标精神的一些做法。

课标这样表述语文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語文课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由此可以想到作为语文老师的责任和使命。新版的《课程标准》和部编版教材,兼顾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提出语文教学中应灌输的核心素养,这应该说是一个进步。基于今天这样一个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背景,我们应该怎样重新认识我们母语教育的传统和价值,如何拥有一种“坚毅恢弘之胸襟”向世界学习,如何振兴我们的语文教育?我们的母语教育为什么如此地不能让社会满意,也不能让自己称心如意?

研究一些全国各地的优秀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这些老师有如下的共性特点:

目标意识:有效的教学始于明确的目标。

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能力意识: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

训练意识:注意了双基的落实。

情趣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效率意识:追求有效的教学观念,多媒体的运用加大了信息量,有情有趣。

概括起来说,就是他们的教学体现的是新的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

他们无不把“读”安排在第一的位置,因为读的能力影响到其他能力。他们的阅读教学中有许多值得我可资借鉴的地方。

阅读课一般围绕着“必须”“应该”“可以”三种不同情况展开。有的是“必须”要强调的。初中语文教学有三个关键词,即“基础”“习惯”“兴趣”,也就是必须要做到的。名师课例的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十分注意指导学生扎扎实实打好语言文字的基本功,从许多老师在他们的课例中,还可以看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的重视,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些都是语文课必须做到的。有的是“应该”达成的,如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给予学生人文关怀,渗透道德、伦理教育。但是,存在于语文教学中大量的是属于“可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教学目标的约束下,完全可以根据课文特点、自身条件以及学生实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方面自由选择。

诵读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曾经说过一句话:“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名师课例中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重视了对诵读的强化训练。

这些老师所以如此重视诵读,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1)诵读能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之初始。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语感,必须多读。(2)诵读能加深理解,拓展课文之内蕴。(3)诵读能培养美感,提高学生审美之情趣。(4)诵读可以把冷冰冰的印刷符号演化为生命的动态,那些印在文本上文字一经口读出来,其中的境界意蕴就立刻生动起来了。

人有多种智力潜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是衡量人的发展的重要指标。要挖掘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语文教学责无旁贷。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离开了语言教学的语文课不能称之为有质量的语文课。有质量体现在多个方面,但有两点是不能忽视的:一是对语言的理解与品味,二是对语言的运用。

注重语言的理解与品味。

名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共性特征是注重了对文本中语言的品味。他们或根据文本的内在要求,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复述等途径,感受语言材料,触发对文章体裁、风格、情感、质地、气势、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的感受;或在训练学生朗读时注意停顿、处理重音、调控速度、把握语调,让学生感悟语言的意蕴与美质,情感与韵味;或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或辨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语言的运用妙处‘或对文本的标点、字词、句子、段落、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语言运用的作用。他们能够在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中让学生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让学生自主地对语文材料进行探究,为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在动态中学习语言提供了舞台。

无庸置疑,这种课堂表现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学习语言,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主要特点,语文课应该教学生怎样向作者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说理议论。这种现象,是对脱离语言去一味追求“人文”导致语文课异化的一种匡正,是一种在教学中遵循“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指导学生学语文本体的回归。

落实语言的运用。

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语言。阅读课上落实语用的最佳方式就是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仿说、仿写的训练,这里也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使用课文中的词语仿说仿写。第二种是对句和段的仿说、仿写。

基于上述,可以把语文教育名家的课例归纳如下:

(1)创造了学生发展良好的环境氛围。——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2)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态度与思维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3)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4)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以怎样一双特殊的“职业”的眼睛,去“掏”出文本中极宝贵的可教因素,决不让那些看似细小但又是有价值的东西从自己眼前溜走。一个语文教师,要组织好一节课的教学,其功夫就在于善于读通文本。自己把课文读懂了读通了,方能够驾轻就熟。余映潮老师强调课堂教学中的细节设计,他的观点我同意,因为,细节决定成败。但我还主张从宏观上教会学生怎样读懂文章,也就是怎样能够尽快地让学生掌握一种快速获取信息的方法,这与余老师说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语文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