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游学活动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8-10-13莫赛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拜师游学皮影

莫赛

【摘 要】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青少年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读书和游历是两种互相补充的学习方式,而在游中学能更直观地让学习者拓宽眼界视野、扩展知识储备、感受文化差异、提高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致力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都能在游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得到渗透和关照,潜移默化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游学;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266-01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青少年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读书和游历是两种互相补充的学习方式,而在游中学能更直观地让学习者拓宽眼界视野、扩展知识储备、感受文化差异、提高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学课程可以补充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将书本所学与现实所见所感相融合,提高认识和审美,这一点已经成了教育者的共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致力于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普通髙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的四个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都能在游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得到渗透和关照,潜移默化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事实上,当游学教材和课程设计能够紧密结合游学当地的山川风物和文物古迹,加之编写者有意识地整合相关的语文教学素材,一定能够让学生近距离、身临其境的全方位感受各地区、各民族的灿烂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拓展思维发展宽度和增加文化自信。

为了顺应时代形势,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开展国内游学活动已经有两年了。笔者本着在游学课程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编写了本校山东线路游学教材——《游东方圣地,登泰山之巅;寻儒学之根,品民族精神》,在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尽量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力图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孔庙杏坛拜师礼

【活动主题】尊师爱生、感悟经典、点亮心灵

【活动对象】高二学生

【活动设计初衷与意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尊师重教既是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不断走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敬业爱生、学生尊师勤学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身临其境地参观孔庙,体验由孔子发展而来的“尊师重道”的庄严,对当下社会的学生很有必要。因此,我们利用孔庙的教育资源设计并实施拜师礼活动。同时,拜师礼仅是古风古礼的一个初步感性体验,作为高中学生,需要以拜师礼为契机,对儒家的“礼仪”文化以及孔子“礼”的思想内核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活动过后,还要由老师进行深层次引領和升华。

【活动过程】

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习论语中关于“尊师”“礼”的名句(教师提前下发相关材料)、学习拜师礼仪的相关内容。

第二步:导游对孔孟文化精髓、孔子教育思想、杏坛等进行讲解。

第三步:到孔庙杏坛孔子像前行拜师礼。

拜师礼程序:

1.学生着装汉服,于杏坛之上恭敬站好。

2.在古琴伴奏唱诵“至圣先师孔子颂歌”的背景下,由主持人宣读告文。

3.请传统礼仪大师主持拜师礼仪:

(1)拜孔子为师,行四拜礼。

(2)学生呈上《拜师帖》:全体学生诵读《拜师帖》。

(3)全体学生对老师行“一拜礼”,全体老师还“躬身礼”。

(4)教师《回帖》:教师代表朗诵拜师帖。

4.仪式结束。

第四步:进一步感悟至圣先师的至理名言,联系当下和自身谈感受。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论语》中名句的解读和延伸,更进一步体会儒学文化的精髓所在。在这个环节中,很好地防止了游学活动的“表面化”和“形式化”,语文核心素养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还有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我们在“读写结合”和“思维碰撞”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最终实现语文能力的培养。

【活动附件】

拜师礼告文

巍巍中华,泱泱大国,历五千年而生命不灭。或辉煌而能持续,或颠仆而能重生,其中必有维系国命者也。维系国命者何?曰文化。中华文化,一在国学原典,一在华夏礼仪。今中华蒸蒸,将欲崛起,必有文化助力。倡和谐中国,建礼仪世界。中国自强厚德,人类敬让有位。吾人当恪尽师道,教以儒学启蒙读物。以养其正,以成一代人修齐之功。诚意正心,告于四方。

二、泰安皮影制作

【活动主题】欣赏皮影经典剧目体悟民间艺术精髓

【活动对象】高二学生

【活动设计初衷与意义】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优秀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它集说、唱、演为一体,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皮影戏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艺术内涵,提高教师的艺术修养,还能帮助学会了解更多的民间艺术形式及其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当下社会“传统文化”热,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虚火”,是全民跟风喊口号大于真正了解的表现,这其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但我们语文教学承担着让学生真正走进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重任,必须从身边和点滴做起引导学生,而这样难得的游学契机必须抓住。

【活动过程】

1.通过皮影剧场的专家和短片介绍,了解关于皮影的发展历史、艺术特点、文化内涵等基本常识内容。

2.欣赏经典剧目《龟与鹤》,初步感知皮影戏特点。

3.欣赏皮影戏《石敢当大战恶狼精》,进一步感受皮影故事中所蕴含的传统民族精神和皮影艺术的“十不闲”技艺。

4.有兴趣的同学经过简单的培训,与皮影表演艺术家同台演出,亲身体会皮影艺术的魅力。

5.实践活动:了解皮影制作过程(取皮→刮皮→浆皮→造型构图→镂刻→着色涂油),并亲自制作一个皮影剧中的形象——狼

6.创意活动:我们来表演。

(1)在皮影体验区,学生可根据个人喜号选取自己喜欢的皮影,看一看、玩一玩,说一说可以怎样表演。

(2)分组根据所选的皮影形象创编故事。

(3)請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欣赏。

(4)现场皮影老师进行点评与指导。

三、登泰山游学活动

【活动主题】赏雄奇壮美风光,感大气磅礴文化,品意蕴无穷诗歌

【活动对象】高二学生

【活动设计初衷与意义】

著名作家王开岭曾表示:灵魂需要不断被新的生命景象刷新激励。地理之于灵魂的召唤,之于精神的启示,之于心智的愉悦,是源源不绝的。将旅途的过程与内心结合起来,用脚丈量大地,用心感悟过程,用行动来书写成长,这就是旅行最大的意义。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对泰山自然美的审视,而且蕴含着他们对人生、艺术和精神最高境界的追求。诚如世界遗产委员会评语中所总结的:“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这次游学活动中,我们希望不仅能磨炼孩子的意志毅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更希望能够在此次文化苦旅中,让他们感受泰山的自然人文以及巍巍泰山给人精神上的洗礼和超越,进一步体悟文学上上关于泰山的诗词、文章背后所展现的作者的情感精神,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活动过程】

1.提前准备:教师给学生分享一些描写登泰山的美文和诗歌,布置有针对性的关于泰山文化的研习题目。

2.集合后全体学生乘车至中天门。

3.从中天门开始,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加油鼓劲,自由爬山至南天门。

4.南天门集合后在导游的带领和讲解下一边了解泰山石刻一边登上玉皇顶。

5.集体乘缆车下山,回酒店完成游学手册的相关内容,进行登山感受的交流分享。

【活动附件】

美文欣赏:《雨中登泰山》、《望岳》、《泰山》、《游泰山》

研究性论文:

(1)仔细观察并积累一定数量的泰山石刻,研究其分类、出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2)从泰山之名,泰山之形和泰山之诗三方面考察其“五岳之尊”的美誉来源。

(3)试着写一首关于泰山或者登泰山体验的古诗。

(4)从泰山封神祭祀与民间祭拜看泰山崇拜的文化深意。

(5)分享一张你最喜欢最有意境的照片,并给照片配上优美又富有深意的解说词。

结语

在此次游学活动中,课程的环节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既有认知,勾连了他们的课堂所学,结合了当地文化特色,各个环节指向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培养。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优秀的掌握祖国的语言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青少年的责任,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不忘“核心素养”的指挥棒,智慧地将其融入到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将优秀作品和文化现场巧妙地结合起来,一定能让学生在寻访文化源流的游学行走中,从单调苍白的精神世界中走出来,不断实现自我精神的丰盈与超越。

参考文献

[1]陈福秋.中小学游学:意义、内容与实施[J].17-19.教学与管理,2014,(32).

[2]王艳,许晓颖.谈游学活动对语文课程的文化价值建构[J].43-4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34).

[3]丁宁宁.在游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为例[J].79-81.生活教育,2017(05).

[4]刘文忠.“游学”中的语文——让游学真正成为课程[J].61-62.小学语文教学,2014(31).

猜你喜欢

拜师游学皮影
拜师
月光皮影
湍河之畔拜师记
湍河之畔拜师记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去美国“插班”游学
我家的游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