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特点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2018-10-13张王乐心
张王乐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263-01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曾说过:“作为知識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人终身受益。”
学生将知识忘却了以后剩下的东西,这其中核心的成分是数学思维。数学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数学教学要给孩子一生受用的东西。“追寻智慧,张扬个性”是我们教学的主题。追寻智慧的课堂,就是要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在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更多的去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巧设原型,启迪智慧,激发思维
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每一个数学概念、原理和规定,更要瞻前顾后,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课堂提问中也要注重抓住儿童学习新知识的连接点,通过以旧知为原型,并且将原型分化,构建一个认知策略,让学生主动去学。
“小数加减法”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对于本节课,教研组进行了两轮的磨课。
第一次:
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整理,并引入课题。
2.解决问题。
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师:你们会列算式吗?
学生列出算式。
师:怎样计算呢?你们自己会算吗?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算法?
一生展示:
师:同意他的算法吗?你们也是这样算的吗?对于这个算法,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
师:谁能帮他解答?
生:对齐小数点,也就对齐数位,所以要对齐小数点。教师表示赞同。
教师边讲解边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师小结:关于小数加法,你们会算了吗?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数位要对齐……
反思:
第一轮的试讲,表面上看比较符合新课程理念,自己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说算法等等,但是细看起来还是非常保守的,基本是按照教师的预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只不过由原来教师的讲解转嫁在了学生身上,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知识能力基本还是保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对于课堂上压抑的气氛,也就不难理解了。尤其是对于小数加法的算理,让人感觉模糊不清,事实上,课下询问学生,也证实了这一点。
通过教研,我们一致认为整节课的落脚点应放在以学生为主体上,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来探究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算理。
第二次:
1.创设情境,引起回忆。
(1)师: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在克隆技术方面,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2003年克隆牛的后代健健和壮壮也顺利出生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出生时的情况,好吗?
(2)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你们能发现什么信息?
生:健健出生时,胸围是0.77米,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比健健多3厘米。
师:对此,你有什么想说吗?
生1:0.77米,是多么长啊?
生2:伸开两手臂比划,大概就这么长吧?
生3立刻反对:不对,0.77米=77厘米,不到1米,不能伸开两个手臂。
师:你怎么知道0.77米是77厘米呢?
生2:我们第四单元学过,0.77米就是77厘米。
生2:3厘米就是0.03米,大约这么长。(生2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说)
(3)师:了解了健健和壮壮出生时的胸围,你们还想了解他们出生时的其他信息吗?
出示克隆牛健健与壮壮出生时的其他情况记录: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
2.自主尝试,明确算理。
(1)师:好!你们先独立解答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然后合作交流自己发现的成果。
(2)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各自的成果。
(3)小组代表板书出自己的算式,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评论。
生1:我们用是口算,0.77米就是77厘米,77厘米加3厘米就是80厘米。
生2:我们用的也是口算,3厘米就是0.03米,0.77米加0.03米就是0.80米。
生3:我们用的是竖式:
生3解释:3厘米就是0.03米,从百分位加起,百分位相加满10向十分位进1,十分位相加得8,再加个位是0就写0,最后点上小数点。
师:对于她的讲解,谁还有想问的吗?
生4: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反思:
综观整堂课,不见了教师一个接一个的提问、一遍又一遍的说教;更多的是师生间、生生间如朋友般的交流,在互动式的讨论中,在经历了一次次的交锋,一次次的唇舌相争后,留下的是一次次的收获、一次次的总结。通过改变教材中的一个小细节0.03米改为3厘米,来唤起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回忆,为后面明确小数加法的算理埋下伏笔。接下来的提出问题也不仅仅局限在两个信息上,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的设计使得学生在计算方法上出现了多种算法,真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算理的积极性,即从小数的意义出发,将小数转化为分数,从分数表示的意义入手,找到每个小数表示的长度。也就是说,教学采取的策略为“逆推”,也即:小数→分数→整数→小数。学生对于本课的难点——小数加减法的算理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从而真正体现了计算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计算,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从两节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巧设阶梯,为学生提供求知的平台,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而建构数学概念。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而且学好数学又能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享受数学学习的同时,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求知与碰撞中,一步一步地走向智慧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