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的意义
——以大豆产业为例*
2018-10-13王东晖王凤忠
王东晖,王凤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北京 100193)
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是对农业产业生产要素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科学观察、观测和记录,并阐明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活动,对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农业农村部2017年5号文《农业部关于启动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预警”等10个学科领域的开展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任务。本文以大豆产业为例,从大豆现存问题、解决措施、政策建议等方面论述开展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的意义。
1 开展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把握大豆全产业发展要素变化。
大豆质量安全主要问题集中在:(1)植物疫情问题:进口大豆经常发现假高粱、黑高粱、豚草、假苍耳等检疫性有害杂草,这些杂草在我国没有分布或局部零星发生,一旦传入将会对我国农林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带来威胁,其中一些杂草释还含有毒素,会危害人畜健康。此外,进口美国大豆还多次检获土块,并从中分离出严重危害大豆生产的大豆疫病;(2)农药残留超标:部分大豆产区,存在农药施用量超标,引起大豆农残超标情况发生;(3)贮藏霉变问题:地区环境污染和异常气候变化等因素,可能会造成大豆中有害成分超标以及霉变、真菌毒素超标等问题;(4)加工中营养损失问题:大豆中蛋白质、油脂在生产过程中营养成分受到破坏,综合利用不完全。
由农业农村部组织,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牵头的监测任务是对我国大豆产业状况进行全面摸底和汇总的一个工作。参与监测的各个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整理监测数据上报到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中心络平台,经过大数据处理分析即可获得当前我国大豆基础性、全局性的数据,为我国大豆全产业健康发展与开发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 开展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推动大豆全产业发展
我国的大豆食品加工从技术和设备上较之于其他食品行业还是比较落后,而且创新能力弱。(1)大豆加工能力产业集中度低。国家粮食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大豆日压榨能力超过1 000吨的企业有159家,但低于5 000吨的企业占86.2%,日压榨能力超过万吨只有6家,其中有2家为外资企业。(2)企业开工率低。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的设计产能是实际市场需求的将近2倍,为了降低加工成本,一些大豆加工企业仍在扩充产能,行业面临全面的兼并、收购和退出的洗牌局面。(3)大豆企业技术弱,没有形成集中化生产,使用的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因为使用设备的陈旧和技术的落后,使大豆的营养成分损耗较大,对大豆中含有的农药的化学成分清除的不彻底,致使豆油中还残留着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成分,且豆油中含有的营养成分低,对豆油的产品质量造成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3 开展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制定大豆质量安全政策建议
3.1 加强政府监管
通过开展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监测工作,建立可追溯系统,是行之有效的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管理手段,也是政府监管部门对行业监管的有效方式。我国种植的大豆是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在食用安全及营养上占据优势。大豆产品在经过有机等认证后,结合可追溯体系的实施,可大大提高大豆产品信息的透明度,充分发挥国产大豆的优势。实施大豆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企业,其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系数高的产品,消费者可以清晰的了解大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企业的差异化和竞争优势明显提升。
3.2 提高大豆精深加工技术
通过开展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监测工作,充分挖掘适宜我国大豆品种的精深加工技术。同时,目前我国大豆蛋白利用层次低,主要是直接食用大豆制品;在大豆资源利用中排第三位的异黄酮、卵憐脂等微量物,虽然含量较低,但经济价值很高,要实现这些大豆深加工产品的价值,需要技术扶持。因此,我国大豆加工业的技术研发应以大豆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为主,在此基础上开发大豆新制品,扩展大豆副产品的应用领域,延伸大豆产业链,提升大豆整体经济价值,带动大豆种植业和加工业发展,保障大豆产品质量安全。
3.3 鼓励大豆一体化经营模式
通过开展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监测工作,建立粮农大企业全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通过培育和扶持大型粮农企业,使其具备跨国全产业一体化经营能力,以资本控制大豆种子培育与加工技术研发,大豆农资的生产与供给,以及大豆种植、加工、贸易、物流各环节运营,通过全产业一体化经营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提高市场控制能力和竞争能力。